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341)期



作者:赵铁军,网名自由关东行者,辽宁开原人。转业军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发行诗集《等你,在时间坐标上》、《一片叶子》、《独上高楼》;专著《先哲的智慧——诗解周易》;主编报告文学集《火凤凰之歌》;参与编审《鞍山文化丛书》。现任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 在时间长廊里,我走进火红的岁月
——向党的20大献礼》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诵读:学与问 沧 海
序章 钢都晨曲
初秋的早晨,天空飘着细雨
感觉身上有一丝丝凉意
眼前的小汽车长龙
突然切换到几十年前的街景
初升的红日映红了东方的天际
三孔桥下,自行车洪流涌动不息
那时,马路上很少看到小车
自行车是所有工人代步的工具
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男职工带着帅气的“前进帽”
女职工扎着活泼的小辫子
一身蓝色工作制服
“劳保鞋”是牛皮的
脖子上系着白毛巾
人人都显得很神气
啊,十里钢城
二十万职工
汇聚成滚滚铁流
开辟着新中国工业化的前程

第一章 浴火重生
在鞍钢博物馆,我仿佛
徜徉在时间长廊里
时间的指针向后跳动
我一步步走进那火红的岁月
我第一次目睹鞍钢第一座高炉
它被涂上漆黑的油彩
显得非常厚重沧桑
作为历史的功臣,它被博物馆珍藏
这里,曾经是日本殖民掠夺的见证
它的名字叫“昭和制钢所”
当它回到祖国母亲怀抱时
已经是战争废墟
有人预言:这里的未来是高粱地
不!翻身解放的鞍钢人
下定决心要争口气
他们用钢铁般的臂膀
敲响了鞍钢复产的钟声
这石破天惊的钟声
在钢城上空久久回响

我看到了,看到了
炼钢炉钢花四射飞溅
炼铁高炉流淌着火红的长龙
轧钢机翻卷挤压出的一根根“面条”
热气腾腾,火红火红
一座火红的钢城
照亮红色的夜空
鞍钢在战争废墟上浴火重生
从烈火中飞起的金凤凰
高高地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
唱响新生命的乐章
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第二章 英雄的群像
在时间长廊里,最先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排排人物雕像
他们是共和国的钢铁英雄
永生在历史的时空
我仿佛看到他们健步走来
带头人是老英雄孟泰
他依然是70年前的风采
手推双轮车,把被遗弃的零部件装载
他身后就是闻名遐迩的“孟泰仓库”

“孟泰仓库”引领一场勤俭节约运动
修旧利废为鞍钢恢复生产立下首功
老英雄披星戴月战斗在工作岗位
我仿佛看到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
奋勇抢救炼铁厂设备的身影
修复三座炼铁高炉竟然没花国家一分钱
所以,他是真正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工人专家王崇伦向我走来了
他被工友称赞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因为,曾经一年干完四年的工作任务
他革新创造的"万能工具胎"
让鞍钢机修总厂的刨床加工效率提高七倍
当时朝鲜半岛炮火连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投入战斗
急需一种飞机副油箱部件
他接受任务日夜兼程加工研制成功
因此,他成为未上战场的功臣
那一年,他25岁
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又一位工人英雄向我走来
他是鞍钢工人的首位发明家
为研制轧机"反围盘"
他痴迷到废寝忘食,家事不管
因为,你忘不了日伪时期工友们的血泪控诉
"小型厂,阎王殿,要吃饭,拿命换"
落后的机器和工艺,造成伤亡事故频发不断
时不我待,他攻克一个个难关
搬走一座座大山,终于研制成功"反围盘"
轧机生产自动化,工人劳动保证了安全
1952年的秋天,他应邀走进中南海丰泽园
毛主席向他敬酒,连连把他称赞
一座“劳模榜单墙”,吸引了我的视线
70年5000人,汇聚了鞍钢人的精英
这里有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东明
超级工人发明家李超
工人革新家李宴家
每一个劳模的名字,都是鞍钢人
敬业奉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第三章 五百“罗汉”
在时间长廊里,我看到他们迎面走来
他们的身后还弥漫着炮火硝烟
1948年2月,一个多雪又寒冷的冬天
曾经是彭老总军事参谋的李大璋
轻车简从秘密进入鞍山
他是被东北局任命的第一任鞍钢经理
因此,他成为鞍钢“五百罗汉”的第一名
这些共产党的“罗汉”们
一个个青春的脸庞,透出成熟和老练
至于为什么他们的共同绰号叫“五百罗汉”
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
他们像“罗汉”一样具有坚定的信仰
赤诚的心、顽强的意志和智慧的头脑
为了重建鞍钢的共同目标
从1948年2月到1954年12月
五百多名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从五湖四海
汇聚到新中国的钢铁之都——鞍山
“五百罗汉”是第一代鞍钢建设军团的指挥员
也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人
每个“罗汉”都是一部传奇,组合起来
就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壮烈的史诗
一座现代化钢城在“五百罗汉”手中
描绘出来,构建起来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鞍钢注入了
“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
铸造了产业报国、敬业奉献、艰苦创业的鞍钢魂
他们让鞍钢工人觉醒了
知道自己不再是日本鬼子的奴隶
也不再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
他们是新中国的主人,也是鞍钢的主人
这就是鞍钢力量的源泉
这就是新鞍钢在废墟上崛起的原因
第四章 鞍钢宪法
在时间长廊里,我亲眼见到
开国领袖毛泽东批阅中共鞍山市委的报告
他欣然运笔,写下"鞍钢宪法"
这四个金色的大字
新中国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运动
率先在鞍钢打响
干部参加劳动
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
这也是新中国企业管理革命的大事件
《鞍钢宪法》闻名世界,影响至今
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象征
它是鞍钢红色文化的结晶
从此,鞍钢不仅仅向新中国提供工业食粮
还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
从孟泰到雷锋
不断续写的英模名单
让鞍山变成了一座“英模之城”
红色的企业,英雄的钢城
敢于迎接任何挑战
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风险
时间之窗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鞍钢宪法》精神继续传承
创新精神,创新文化
不断地给钢铁巨人注入
新的动力,新的活力
“用户是衣食父母”
“市场是生存发展的根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新时代,新观念,新思想
改变了工厂的设备
改变了生产线的技术工艺
改变了产品的结构和质量
一个全新的钢铁巨人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第五章 今日鞍钢
在时间长廊里,我走进今日鞍钢
今日鞍钢的模样,让前辈们难以想象
天,是蓝蓝的天
地,是绿茵茵的地
空气,是清爽爽的空气
绿色发展是鞍钢给鞍山父老最美的回报
今日鞍钢,是名副其实的钢铁航母
这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
更是内涵质量的成长
那绵延几万里的中国高铁
那布局在东南沿海的一座座核电站
那川流不息的汽车长河
那航行于深蓝海洋上的航母舰队
那驰骋于战场、训练场上的解放军钢铁洪流
都有鞍钢生产的优质钢材
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里
鞍钢的位次不断前移
我想,老英雄孟泰和“五百罗汉”
在天堂听到这样的信息
一定会喜极而泣

尾声 未来鞍钢
在时间长廊里,我看到了未来的鞍钢
红色文化仍然是这座钢铁大厦的基石
而科技创新是她腾飞的翅膀
数字鞍钢是她未来的模样
物联网链接所有生产管理现场
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不是神话
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岗位
统统被机器人代替
白领,是职工队伍的绝对主体
谁想当一名鞍钢职工
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
人仍然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但是,人的素质已经高度升华
数字鞍钢已经不是梦想
我听到她的脚步声,越来越响
越来越响……

诵读:学与问,居天津,机关退休干部。喜欢文学,爱好诵读。愿以读交友,以诵充实美好生活
诵读:沧海,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此贴谢绝高额打赏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