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愿景/忆江南
国庆将临瑞气祥, 黔黎愿景腑间藏。
止戈为武和平贵,点石成金日月长。
乐见渝川追粤海,欣期藏水溉维疆。
神州一统人心悦,绝灭新冠宇宙康。
口号诗 /汪崇义
老来幸事少沉疴,网上良方糊弄多。
领悟禅言吃茶去,了无愁恼乐呵呵。
采桑子·重阳 文/冯天惠
轮回四季天之道,重九逢秋。今又逢秋,满眼黄花是旧游。 茱萸佩戴登高处,景也悠悠。境也悠悠,骚客临风韵满喉。
寒露重阳(二首)/张道康
今又重阳露欲霜,棉白红薯麦芒昂。
丰熟五谷待收获,汗洒田间人正忙。
重阳寒露夜徐长,草木萧疏望眼茫。
何日出门摘口罩,互相无距叙衷肠?
重九咏菊 /渝夫
鸾花纷谢四山黄,暗吐幽丛自带霜。
不劳诗仙多念虑,唯君独爱两重阳。
附:李白五绝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壬寅重阳 /陈太玲
秋雨秋风季转凉,正逢双节度重阳。
青蔬素宴佳滋味,白鬓衰颜略感伤。
长假疫情家里宅,抖音时事网中徜。
闲来幸有诗相伴,高举酒樽吟雅章。
八旬友人新编《南窗集》《花溪集》品读 /杨颖嘉
故里梦寻芳草蹊,南窗耕读足盐齑。
波澜不惊花溪水,满眼桑榆入彩霓。
《浣溪沙》·与友采风文峰塔 /汪崇义
忙趁重阳野菊黄,争同松柏占风光。触天古塔仰文昌。 薄裇勿忧银雾冷,暖瓶满蕴绿泉香。行歌咏彻碧双江。
"吃茶去"重阳又占/汪崇义
识破虚华本甚艰,偈言善导度禅关。
一从退避名场后,赢得浮生日日闲。
壬寅重阳 /忆江南
壬寅国庆续重阳,老友相邀网拍扬。
不为夺标争胜负,真情似旧晚来香。
忆重阳当年/江明渝
登高非是耄耋事,望眼又遭白翳拦。
所幸齿坚能啖肉,喜贪杯酒话当年。
登南山老君洞有感/仇小豹
人生易灭知行止,信步登高拜老君。
喜鹊喳喳凌大殿,扇来阵阵桂花薰。
平生只占三分喜,岂管灾殃七又多。
九九桂花香已短,来年绿簇美秋波。
重阳踏秋/渝夫
高秋晚桂华如碧,寻旧南山探凤林。
映日枫红枯翠岭,澄空雁引紫霄云。
枕石遥忆王维句,拾趣佯为艾子吟。
向晚若得三径月,举茶顿首谢陶君。
(艾子:食茱萸,茱萸的一种)
醉醒笑吟 /汪崇义
亭台月下拥秋魁,开戒重阳尽满杯。
酩酊胡言任搀挽,醒知胸插一株回。
采桑子 壬寅重阳/欧阳
又逢重九登高日。兄在何方?弟在何方?可佩茱萸赏菊香? 遮颜过市寻常景。且颂天凉,竞颂天凉。岭外音书已泛黄。
壬寅重阳/欧阳
才经苦旱又秋凉,更惜迟来桂子香。
举目林枫霜渐染,沉吟故旧意终长。
嘉陵水远留帆影,缙岭云深叙赧郎。
野菊篱边开正艳,梦邀陶令赴重阳。
重阳习功 /汪崇义
面山长思人难老,黑发重生雪不临。
倘若他时天唤去,依然揣上少年心。
【北曲·般涉调·哨遍】
壬寅重阳/张士庄
晓影映辉江渚棹,
翠岸知秋水波晶耀。
几声鸟啭叶丛缭,
碎云飞山远天高,黛岑茂。
骋观夕落,红艳连霄,
留一抹炎霞俏。
复又重阳节到,
眉心虽展笑,情怀志难消。
茶楼会聚侃舜尧,
杯斝同斟众奉邀。
乐逸逍遥,何谈暮老,漫吟静好。
壬寅重阳/张士庄
炎霞夕落醉诗肠,漏夜风枝扰梦乡。
陡变温凉浑两季,家醪烹炙度重阳。
《浣溪纱》·季秋夜/汪崇义
霜露凝寒韵不寒,良宵赋咏共凭栏。芙蓉簇簇盛银盘。 乐碟长箫祝民泰,茶轩古叶尽朋欢。清吟借梦和金銮。
壬寅寒露 /忆江南
苍穹淡漠凉风袅,百草凄清夜露零。
雀变兰衰花渐老,鸿迁荷破梗犹青。
晴天紧理干沟土,浅水勤淹晚稻町。
黄叶满阶君务扫,今宵冷月照中庭。
题渝夫素描图 /汪崇义
草居野树宓幽幽,寒露客临清境游。
不使丹青惟素墨,一支妙笔管春秋。
寒露吟 /汪崇义
性灵初悟畅然中,格套无拘别假空。
长调才疏今未及,吟支小令奉袁翁。
【眼儿媚•壬寅寒露】/欧阳
(一)
帘外秋风簌宵寒,薄露浸轩栏。榛林雾笼、莲塘鹭静、桂苑花残。
横空一字来滨雁,云掠暮江天。滿庭梧叶、半山冬麦、遍地新棉。
(二)
一任凝霜噎秋蝉,曲径隐轻岚。廊桥雨细,村田影远,竹阁觞酣。
鸿书遥问他乡客,今夕可迟还?碧窗逢意,玉壶澄冽,锦瑟悠然。
壬寅寒露 /渝夫
苦雨逐秋将岁晚,芒荒呈露更觉寒。
尘昏遥想霜飙处,谁为蒹葭送地毡?
寒露三首/张士庄
(一)跳蹬河畔赏粉黛乱子草
粉黛朦胧少女纱,婉柔倩秀若云霞。
层深郁茂山庭绕,羞晕迎寒褪物华。
(二)逛大竹林“花卉市场”枫叶嫣红桂子香,压枝金橘柚鲜黄。
奇瑰异草共嘉木,此地深秋秀色藏。
(三)寒露随感
寒露萧寥夜渐长,菊篱酒蟹捧霞觞。
沉酣梦境毒霾散,畅享山河纵马缰。
壬寅寒露 /陈太玲
梧桐落叶悠,寒露入深秋。昼夜温差大,晨昏湿雨稠。
桂香添雅意,菊簇遍坡畴。
顺应轮回季,吟诗岁月留。
寒露漫笔/仇小豹
霏霏薄雨雾天愁,寒露凝珠瘦骨忧。
且捧红茶黄菊赏,斟文酌句学诗讴。
寒露听琴/仇小豹
梧叶舞秋风,梅花三弄崇。
樵歌流水志,列子御风空。
题图:杨颖嘉
〈简介〉重庆 二九诗社成立于2011年春暖花开季,时为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的汪崇义先生在阿福茶楼宣布这个由29校友组成的诗词创作微信群接受学会的直接指导,由三位"顾问"掌墨。十多年来,诗社创作活跃,持之以恒,大量作品发表于《环球诗声》杂志、港刊《夏声拾韵》和国内作家出版社及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蜚声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