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家史
【真实记录我爷爷奶奶的艰辛生活,当时生活环境】
作者:陈绍民
吾家发展到现在是经历了很艰辛的厉程,现父母年届八甸,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时常忍受病痛的折磨。近期常做梦,常梦到树倒墙塌之类,疑感不祥之兆。冥冥之中,感觉他将离我越来越远。近期常思悉万千,感慨颇多,不能自己,写了吾家发展厉程,希望侄儿侄女们看看,了解家史,铭记先辈,感恩先辈。体会生活之艰辛,立志图强,开拓进取。家史先从吾爷爷奶奶说来。
一、贫困无助的爷爷奶奶。
爷爷名陈文德,是个苦命的孩子,1913年出生再湖北麻城县一个偏僻落后明叫鸡洼的小山坳,。爷爷十来岁父母双亡,跟着哥嫂过曰子,十五六岁与哥嫂分开,住了间偏房。跟着同村人去做j轿夫混日子。爷爷憨厚老实,长得壮实,很能干力气活。
爷爷的初恋初婚
在爷爷二十岁那年秋季,一大户人家婚娶,爷爷去抬轿印迎接新娘。酒足饭饱之后,轿夫们在花轿旁,等待新娘上轿。围观人群有姑娘有小孩,爷爷身旁有位穿红印上衣花姑娘很是引人注目,黝黑的肌肤,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深深迷住了爷爷,平时不苟言笑的爷爷,也许是酒后胆子大些,竞然对着这位印花姑娘作鞠躬状,大声道“花轿备好了,请新娘上轿。”引得围观人群大笑。印花姑娘羞哒哒地着推了爷爷一下道:“我不是新娘咧。”爷爷故意说“看你打扮得这么漂亮,我以为你是新娘,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姑娘。”姑娘听得脸上泛起红晕。爷爷话多了起来,又道:“待到你做新娘那天,我一定来做你的轿夫,看着你美美的上花轿。要是你愿做我的新娘,我天天背着你,把我当你的花轿。”印花姑娘听得脸红了。她偷偷看了爷爷几眼,发觉这小伙长得很壮实,憨厚中还有点帅气。不可否认,在这八个轿夫中,我爷爷是最靓仔的。

新娘上轿了,爷爷作为轿夫领头,开娇道:“新娘坐好了,起轿啰。”顿时随轿乐队呐吧唢呐锣鼓响起,八抬大轿在轿夫的节奏步伐下一晃一悠。轿子发出吱吱声响。轿夫们步伐一致,爷爷边走边有节奏地抖动手臂,露出壮实的胳膊,显示了壮实小伙的阳刚之美。印花姑娘看着心里泛起了涟波,激起了怀春少女驿动的心,爷爷也三步一回头,目光搜寻印花姑娘,在这对年轻人四目相聚凝视的那一刻,闪出了爱的火花。只因在人群中彼此多看了几眼,从此后两颗心紧紧相连。印花姑娘不顾家人的强力反对,义无反顾地跟着爷爷闪婚了,心道:跟他受苦也罢!
印花新娘私奔时只有手巾包提着几件衣服,这即是嫁妆,新婚很简单,没有新娘家人的祝福,没有嫁妆,没有像样的新房,即在简陋的偏房里放了张桌子,摆了一个床,两根蜡烛。婚礼再简单不过了,只有两桌人,爷爷的两舅舅及哥嫂及本家亲近两户人。

爷爷新婚了,这简直是天上掉陷饼,在叫鸡洼、陈家洼及周边炸开锅了,纷纷攘攘地论道:“陈文德走狗屎运了,一介轿夫,还能抱过美人归!”新娘只是肤色黑一点,身材很匀称,脸蛋较俊。陈家洼很多家里条件好的小伙还打着光棍呢。直让他们眼馋。
新婚燕尔,爷爷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澎湃,干劲十足,天亮就上山弄柴,去莱园种菜。还在偏房对面盖了个草棚,养了两只鸡,放些杂物,弄了张桌子,打个士灶,且当厨房歺厅。新娘怀孕了,爷爷快要当爸爸了。爷爷心里乐开花,对生活充满希望,憧憬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由于家底太薄,有时口粮都不够吃了,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妻子身怀六甲,只能靠两只鸡下蛋来补充营养,家里没米下锅了,时常弄些高梁糊糊充饥。爷爷心里急。找哥嫂及舅舅家借了些,终究不是长远之际。

柔情当不了饭吃,没有物质保障的婚姻显得很脆弱。那时陈家洼的陈老八(后来参加八路军的,退伍后都称呼其“老八路”)时常来引诱爷爷的新娘,他家很殷实,家有一栋漂亮的房子,青砖门面,正厅窗户下都是青砖,显得宽敞明亮,在当时要算豪宅。家里吃穿住无忧,这样的诱惑力就把我的第一任奶奶诱跑了。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跟了陈老八。几个月后生下的女儿叫菊花,即是后嫁到竹连垸的大伯。是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姐姐。

那时爷爷精神彻底崩溃了,老婆跟人走,情难舍亦难留。整天睡在床上独自难受。自此爷爷变得消沉懒惰。时间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医,时间久了,爷爷慢慢恢复过来,又去当轿夫,日子总得慢慢过哟,不再悲伤,偶尔在邻里间调侃,当人们谈教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时,爷爷幽默风趣地说:“我也有四德”,“去,你有啥四德?”,爷爷道“我的四得是:吃得,喝得,做不得,我还叫陈文德啊。”“去,此四得非彼四德哟,问你年轻为啥做不得,又没病。”“我有病啊,”“啥病?”“懒病啊”“去,哈哈...”,自此,懒人陈文德的吃得、喝得、做不得,成成乡邻间的笑料了。
爷爷的第二段婚姻
上帝向你关闭一扇门时,也悄悄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1939年,爷爷做轿夫做到了林店,林店是当时顺河一带最繁荣的区镇,有国民政府设立的区办机构。街道商铺林立,是方园几十里的集市。当然林店这一带富裕人家就多些,婚娶雇花轿的人家多。爷爷常在林店一带去抬轿。当时林店垸有一户人家妇女死了老公,带着岁把大的女儿,生活着实不易。爷爷一则同情她,二则想找个落脚点,常帮这寡妇干些挑呀担呀类的重体力活。女人生活不易,家里少不了男人。日久生情,两个苦命的人心融合在一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引起林店垸众人反对,他们认为林店垸光棍多的是,应找个本垸光棍填房,不应把好事让一个外地轿夫占了。他们要将爷爷赶走。这时得感谢绍全哥的爷爷,因这寡妇是他弟媳,弟弟死了,他同情弟媳的处境,弟媳和妻子都是红安罗家冲李氏人。所以就站在弟媳立场,力排众议道:“查家谱,陈文德亦是本族后裔,乃同宗同源,不应论为外人道也。且其为人老实忠厚,家族祖训要宽厚待人。我赞同他与我弟媳结合,吾将其视为亲弟一样看待。这算是我的家务事,我来处理,请大家勿有异议。”绍全哥的爷爷是个手艺人,在垸里还是有些威望。这样这位寡妇就有幸成了我的亲奶奶。我无缘亲眼见过我奶奶。在此我要深情地叫她一声奶奶。是她缘续了我们陈家的血脉相连。感恩奶奶的艰辛付出。愿她泉下有知。心灵得到安藯。
以此后,爷爷在林店安了家,和奶奶同甘共苦,奶奶的大女儿叫友香,是其与前夫所生,即为后嫁到罗家冲的大姑,是父亲同母异父的姐姐,奶奶与爷爷相继生三个孩子,大的叫国和,学名陈明杨,1940年出生,天生驼背,即我的伯父,一九四二年生,我父亲出世了,取名国强,学名陈明柳,一九四五年,奶奶又生了个女儿,懒得费脑子取名,就叫丫头,即是后嫁到大塘洼的细姑。在四个孩子中,爷爷奶奶最宠的是我父亲了,因大伯先天性背驼,自然会怠慢些。父亲五官端正,较活泼机灵,扁平方形面,长相随奶奶奶,身材匀称,相当靓仔,伯伯,细姑长相有些随爷爷,高额骨。爷爷奶奶带着四个孩子,种点小田地,要祈祷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才能养家糊口,要是遇上水灾之年,稻田被水淹,口粮就成问题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很是艰辛。好在奶奶娘家罗家冲要殷实些,困难时,口粮接济了不少。林店垸前即是林店大河,父亲五六岁就与同村小伙伴在河里泡大,练就一身好水性,在河里踩水摸鱼,用鱼叉叉鱼是他绝技。
举家迁回叫鸡洼
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时值国共混战,林店是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有国军修有城墙固守,共军誓死要夺回,两军交战很是激烈,子弹不长眼,林店垸离战火区太近,经常有子弹误伤平民百姓,吓得村民纷纷外逃躲避。有一次,一炮弹落在正在耕地的奶奶和伯父身边爆炸,差点炸伤人,生性胆小的奶奶吓得魂差点没了。这样为躲避战火,爷爷带着奶奶及四个孩子,共六口人举家迁回叫鸡洼。来到叫鸡洼,这是个偏僻闭塞得让人窒息的小山凹,贫困落后,与繁荣的林店街,形成较大反差,迎接他们的是低矮的小偏房和一间茅草棚。也许受到炮弹惊吓,奶奶来叫鸡洼后感上伤寒,病倒了,从此一折不振,物质的贫乏加上没有医护条件,奶奶就这样洒手归西了。这即是贫穷的代价,这是一个惨痛的悲剧。如果有好的条件,奶奶绝不会这么早走了。年仅四十。那年时1947年,父亲还不到七岁。乌呼哀哉。写到这儿,我心情无比沉重伤痛。奶奶葬在中家垸的祖坟山上。逝者安息,愿奶奶泉下宁静安然。
最艰苦的岁月
送走了奶奶,爷爷很难挑起抚养四个孩子的重担,曰子越发过得艰难,只开荒了约二亩的田地,口粮是很大问题,青黄不接时,靠菜叶,萝卜,红薯,高梁糊度日,时常吃了上歺没下歺,田间抓些泥鳅,塘里踩点藕,河间摸鱼,山间弄点野味,运气好逮个野免,小野猪之类,是父亲们解决饥饿的有效途径。这练就了父亲超乎行常捕野味的技能,我小时就见父亲捕过野猻(是一种野狗),田间树上的松鼠也不知他用什么网,什么办法弄到一只。有一次,几个人看见一只野免,父亲当时梨田脚伤了,疼肿了,还和几个人一道追野免,结果腿好的没追到,父亲这个拐脚居然抓到了野免,是他追时完全忘记了疼痛。令人佩服不己。我小时常听父亲讲,他去南岗,过那么宽的河,足有五六百米宽,他为省钱,不坐摆渡船,挽起裤子,一手举着行李,踩水过河,水性高得令很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野外生存能力强,是我对父亲的赞赏。
附近谁家有体力活,比如建房子,爷爷抢着去干,带着几个孩子混口饭吃,还有谁家有大喜事,爷爷就去力以贺喜,主动去给人家干些活,自然几个孩子都带上,讨些饭莱填饥,自然少不了旁人的热潮冷讽。父亲还给我讲起,小时跟爷爷去谢家洼赶喜酒,被腊咏(谢图利的哥哥)带着一帮小孩用小石子砸父亲。父亲给我讲时,我心里一阵酸楚。那时,人们一提起爷爷,就说他家是要米讨饭的。其实只是赶下喜酒而已,没有真正去要米讨饭过。
口粮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穿衣盖被了,夏天好过,孩子可以光身子,享受自然凉快。冬天就不好过了,找点破棉乱祆用草绳绑了,光脚穿点草鞋,夜里裹着破絮睡稻草堆取暖,饥寒交迫的冬天熬过,春天就不远了。父亲们最盼着过年,因大年初二要去红安舅舅家拜年,他们一去了最少住一个月不愿回家,因舅舅家不愁吃饭,不愁饿肚子。
熬过严冬,迎来春天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二年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土地改革,打破土地私有制,老百姓不再向地主租田地交稞粮,每家分有自留地。大力抉贫,最贫困的爷爷自然成为扶贫重点户,把伯父征召到新疆开垦农场,伯当时约十四五岁左右。一九五三年把父亲征召到鄂州编织厂,那时父亲约十二三岁。征召去了,政府自然管衣食住宿了,父亲到了鄂东,学做竹器物品,比如萝框,烧箕(滤米饭用),竹篮,竹挽(农村用来担物资用)。这应算当时的精准扶贫。这样爷爷家少了两个耗粮主力,负担减轻不少,大姑也出嫁到红安罗家冲她舅舅家,与她表兄结婚了。家里剩下爷爷和细姑,父女俩种点自留地,口粮问题解决了,更有好事的是爷爷不住草棚屋,把毛家咀一地主家豪宅分给爷爷住,让地主家住我爷爷的草棚屋。真是天上掉陷饼下来了。

一九五八、五九、六零年,三年自然灾害,(黄河泛滥成灾)农业少收,加之当初毛泽东等中央政府思想过左,搞大跃进,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河里沙里淘砂,大伐林木烧砂石练钢,目标:三年钢产量赶英超美。结果钢铁没炼成,烧出一堆堆废砂渣,树林毁了,农业荒了,全国上下饿肚子了。很多去山上挖野莱树根吃,吃了拉不出,塞死的有,饿死的也有。国家机构开始节粮减人了,有的机构解散了,伯父的新疆农场解散回家了,父亲编织厂也解散了,要不是这样被解散,伯伯和父亲会成为农场和工厂职员的,这也许就是命运。父亲回家途中一度心灰意冷,想到回家又得受饿,前途一片迷茫,经过一庙宇,想干脆出家做和尚,他坐在庙宇前的山坡上,狠狠的抽烟,苦苦犹豫徘徊了两个小时。最后还是放心不下爷爷,决定先回家看爷爷。

伯伯与父亲相继回家后,熬过了全国饥荒年代,终于迎来全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一九六一年及一九六二年,各地成立农村公社,实行集体大生产,成立生产大队为单位,我们地属高山生产大队(现高山村和毛家咀村),下属有十个生产小队,叫鸡洼、陈家洼、杨家三个垸属第八小队。这两年全国农业大丰收。农民日子好过了。国家成立了一个组织叫社教,我的理解是基层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社教在当时农村是个了不得,非常牛逼的组织。其权利很大,隶属中央和省政府直接监管。社教人员都佩戴驳壳手枪,很有特权,可直接任免提拔各乡镇、大队及小队人员职务。他们来基层首先宣传共产党的政治,抓阶段斗争,三天一小会,十天一大会,破四旧,立四新。破封建迷信,不准请客送礼,不准烧香拜佛。谁违反,开会批斗,戴高帽游行示众。宣传阶段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地主及以前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国民党就是阶段敌人,是人民的敌人,连其家属子女也划为四类份子,要教育改造。

当然越贫穷的人政治阶段越好,那时贫穷最光荣,提拔干部就专找贫下中农中选拔。我爷爷家自然成了社教重点关注对象,因我爷爷家是最贫穷的,社教人员就住在爷爷家遵点。帮爷爷家在叫鸡洼建栋新房,拆掉草棚屋。原爷爷住的地主家房子改为公共医务所和教堂。要提拔一班大队干部和小队干部,父亲自然成为最佳人选。以他光荣的贫穷出身,长相也俊,看起来也机灵,做事灵活。提拔当大队书记最合适不过。可父亲没读过书,不识字,不会写字。社教政委就每晚给父亲扫盲,教识字写字,先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教起,再教“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毛主席万岁之类。”如叫父亲干活,那绝对好手,教他识书写字,他就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点逼张飞绣花,赶鸭子上架了。开大会鼓励父亲上台发言,想要让讲共产党好,社会主义政策好,自己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脱贫翻身做主人,以前为什么穷?是因为受阶段压迫,是因为地主剥削,种田交的稞太多...,这些都是晚上社教政委教他这样发言的,可父亲天生语钝,大会上,上台,没讲几句就不停咳嗽,支支吾吾讲不出话来,急得政委在席上直跺脚。

回来后对着父亲说:明柳呀明柳,你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倒好像喉咙发炎,咳嗽不停。父亲气得跟政委顶嘴,我再也不去开会了,我不愿意上台发言,让我下地干活去。这让政委挺为难,忙说,小伙,慢慢来,发言时胆子大些,声音高点,多上台讲两次就习惯了,口才是可以慢慢培训得到提升的。第二天,政委又带父亲去开会,说再锻炼口才。父亲死活不去,下地干活去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政委真拿他没办法。在拍马屁功夫上,我伯父就比我父亲强多了,社教人员一回,我伯立马笑脸相迎,又是端茶送水,又是烧热水给他们洗脸,又端水给他们泡脚递毛巾,显得格外殷勤。而我父亲时时躲避他们,远离他们。这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热情,一个冷漠啊。社教人员思量:陈明杨爱说话些,只是驼背,若提拔他当大队书记,形象不佳,就提拔当个生产大队长,负责各小队之间的政策信息传达联络,陈明柳呀陈明柳,有心培养你当书记,你不服我们教导,不听我们的话,脾气特犟。干活你是个能手,就当八小队生产队长吧。我细姑当小队妇女队长。我父亲由于阶级出身好,当生产小队队长干得很出力,小队农业产量翻翻,受到群众拥护,陈家洼的云英姨妈把她妹妹周美英(我妈妈)介绍给我父亲。
正值日子好过时,我爷爷病倒了,且是胃癌晚期,在病床上躺了三四个月就去见我奶奶去了。享年约五十四岁。那年是1967年。有人说:陈文德命苦,该过好日子时走了。爷爷安葬在中间垸祖坟山上,陪伴在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安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绍民,汉族。51岁,1971年2月5日出生,系湖北麻城市人。文化程度:高中。职业,工厂工人,单位,湖北科峰传动有限公司。兴趣爱好:爱好运动,喜欢跑步,打蓝球。喜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