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按:
皋古勇战友多篇军旅题材文章,一经发表,深爱战友们的喜爱,引起战友们的共鸣。为红色文化增添了重要内容。经请示嵊泗有关部门同意,并受作者本人嘱托,现将嵊泗县文史资料专辑上的文章在南京头条发表,以飨读者。
马鞍列岛驻守散记(1)
皋古勇
一、前哨羊毛洞,海上“南泥湾”
1969年3月,我参军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羊毛洞连”。“羊毛洞连”于战争年代,经历传奇。舟山解放后,连队先后驻防过沈家门、白节、浪岗、壁下等前沿岛屿。后辈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连队不断增辉添彩,先后被评为舟嵊要塞区标兵连队和南京军区先进连队。1965年,移防嵊泗列岛中的壁下岛(因岛上有一洞叫野猫洞,后人们习惯用其谐音“羊毛洞”作名。我们连队被称为“羊毛洞连”)。壁下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是嵊泗列岛最前沿岛屿,靠近我国领海基点海礁。北面是花鸟岛,南面是枸杞岛和嵊山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世界各国商船来往我国上海及长江沿线港口必经要道,与周边岛屿形成了长江入海口的天然屏障。
岛上设有一个壁下公社,社员全部是渔民,从事渔业生产和海产品养殖,加上驻岛部队,总人数在2000人左右,条件十分艰苦。首先是交通不便,只有一艘小的交通船(战士们戏称“冬瓜船”),来往于壁下与花鸟、嵊山、泗礁岛之间。三天一班,如遇大风,交通船就会停开。其次是淡水极其稀少。部队进驻时,每人一天一杯水,后在山岙里打了两口水井,军民共用;不少群众在自家院内挖了一个蓄水池,主要是收集天上的雨水。再次是吃不到新鲜蔬菜,刚进岛时,部队的蔬菜和副食品主要是登陆艇配送。登陆艇来了,战士们就到码头把船上的副食品背上来,来回要爬很远的崎岖山路。如果遇到强台风,那就糟了,常常连续十几天甚至一个月蔬菜运不上来,部队只好吃干粮,喝酱油汤了。
连队进驻壁下岛后,干部战士们直面各种困难,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首先是开山炸石筑营房、修道路、挖水井;然后垒梯田、种菜、养猪。当时的老指导员乔荣卿、连长谢昌堆以及后来的连长张强健、指导员竺孝培等都身先士卒,撸起袖子带着大家一起干。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全连干部战士斗志昂扬,精神饱满,不管站岗、放哨、训练、施工,还是搞生产,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发表“五·七”指示,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当时,连队主要任务是打坑道。坑道浇灌的沙子、水泥都是登陆艇装到码头,由干部战士运到施工场地。干部战士常常是早上4点多钟起床上山,一直干到下午3点多钟,炊事班只能把饭菜送到工地。连队每天还要进行3个小时的军事训练,加上夜晚站岗执勤,常常累得爬都爬不起来。
搞农副业生产,是干部战士们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我们在山坡上开出了很多巴掌地,种一些适合海岛气候生长的蔬菜。蔬菜种子都是干部战士从家乡寄来和带来,有的地,真的就只能种一种菜,如冬瓜、南瓜、扁豆等。对种下去的菜大家都会主动去浇水、施肥和管理。
除了种蔬菜,连队还垒了猪圈养猪。开始是从大陆或大的岛上买来苗猪,以后就自己养种猪,繁殖小猪。猪饲料是连队的剩饭剩菜,还有到山上打的猪草,但主要还是山上种的地瓜。每个班排都有自己的地瓜地,海岛山上的地瓜长得又大又好。秋天成熟后,把地瓜收起来,刨成丝,在营房水泥房顶上翻晒,加工成地瓜干,作为冬春季养猪的主饲料。猪吃了以后,长得又快又肥。最多的时候,连队大小猪存栏60多头,肥猪达30头左右。逢年过节,连队就一定会杀猪,改善伙食。伙食搞好了,战士们身体也棒棒的,施工、训练、生产就更有劲头了。
每年春天,壁下岛西山上长满了小山葱,又长又嫩,根部洁白,有着一串串“小珍珠”。我们在节假日常到山上拔野葱,每人一大把,回来后洗净、切碎,再拌上猪肉末,蒸包子或包饺子,味道异常鲜美,百吃不厌。连队的守备三排,驻扎地远离连部,但他们的生产搞得特别好,不但有瓜、豆角、青菜、菠菜、辣椒等,夏天还种出了西瓜。有一次,团里的副政委张兰文到三排蹲点,赞不绝口,并组织召开了现场会,把三排评为农副业生产模范先进排。
除此之外,我们连队还组织一些能吃苦、会游泳、不怕晕船的战士,成立一个捕墨鱼小组,聘请一名地方渔民当船老大,下海捕墨鱼。每逢鱼汛季节,渔帆点点,到了夜晚,海里灯火一片,我们连队的捕鱼小船也参与其中。有一年丰收的时候,连队墨鱼干晒了近5000斤。墨鱼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既改善了连队伙食,又节约了连队伙食费。当时连队的伙食费标准是每人每天0. 47元,而我们最好的时候,连队伙食费节约资金近2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南泥湾”,被团、守备区、要塞区评为农副业生产先进单位。
连队与地方的军民关系也搞得非常好,军爱民,民拥军。地方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经常到营区慰问部队,还带着许多海产品,如大黄鱼、带鱼、海带、海蜇等。岛上的妇女经常给连队干部战士洗衣服、洗被子。一位老大娘和她的孙女给我的老战友姜铁金同志送开水的情景,被摄影记者抓拍到,照片登在了当年的《解放军画报》上。我们部队也经常抽出时间帮助群众收海带拖渔船、送淡水,帮助地方训练民兵,真正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羊毛洞当时的环境虽然恶劣,但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连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在官兵友爱的大家庭里苦中有乐;连队的虽然要求严格,却养成了我们的自觉和自律。连队的光荣传统,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连队的良好风气,培养了我们的优良品德。年代虽已远去,但军魂永在。英雄的连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身为“羊毛洞连”一兵,一辈子引以为光荣和自豪。


上面两幅照片是文中提及的姜铁金、严广立战友。
(转载自“嵊泗县文史资料第19辑”。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皋古勇,江苏滨海人,1969年2月入伍,历任羊毛洞连战士、班长,嵊山营营部、130加农炮连指挥排排长,嵊山85加衣炮连副连长,羊毛洞连政治指导员,要塞区教导大队教员、政治教导员、中队长等职。1985年转业,历任滨海县商业局最长,食品公司总经理,滨海县化危办、蔬菜办主任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