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桥畔忆才女
胡盛忠
马桥镇四门楼村油榨钱门前的濯港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独孔石拱桥,人称"女儿桥"。为么事叫女儿桥呢?这要从钱家才女钱六姐说起。
明弘治二年(1489)冬,油榨钱钱舜德家出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梅窗”,因她在家中兄妹里排行第6,故人称"钱六姐”。相传钱六姐长到5岁还不会说话,成天只会对人苕笑,是个大苕,平日不哭又不闹。其父觉得养个苕女儿有损家族声誉,便在这年冬天,叫佣人将她背到村外扔掉,免得钱家丢人。佣人背着这个苕女走出大门,见雪地上有鸡觅食,苕女开口说:
地上一群鸡,脚踩两个字。
苕女开口说话了,把背她的佣人吓了一大跳。当来到港边小石桥,见到桥上也有鸡犬的足迹,她又开口说:
鸡犬桥上过,一路竹叶梅花。
佣人赶忙调头,背着会说话的钱六姐返回家里,把六姐不仅会说话,还开口就吟诗的事如实告诉老爷和太太。从此,钱六姐开口便吟诗的事转遍了上门下屋,更是讨得了祖父钱有声的格外疼爱,专门为小孙女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六姑亭”(六姑是钱梅窗的小名),教人带她在楼上吟诗作联。乡民称该楼为"梳妆楼”。6岁时,钱六姐又随兄长一起到二龙山家族学堂念书,二哥还教她骑马射箭。通过学习,钱六姐的才名越来越大,招来不少文人墨客前来与她赛诗联对。据记载,武昌有一位才子前来跟钱六姐对对时出了一个怪联,求对下联。上联是:
法泗洲,洲流舟,水流舟流洲不流。
聪明的钱六姐以"咸宁桥”对道:
咸宁桥,桥晒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清代的《咸宁县志》不仅录有钱梅窗的诗篇,并称赞她是咸宁县的"才媛”。
钱六姐持才反抗包办婚姻,最后以吟诗联对择婿,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以对诗联对的方式,嫁给了河南光山县举人李宗乾。自嫁到光山李宗乾家后,再也没有回到咸宁,但她把对咸宁家乡的热爱和思念深深地藏在了心中。她在《随夫到河南光山途中所作》诗中写道:
匹马潇潇过界河,
乱山深处鸟声多。
云生石窦浓如墨,
水涨溪头疾似梭。
千里途长深我思,
两岐麦秀喜民歌。
回首一望家何在,
匹马怱怱过界河。
才女钱六姐深深地爱着生她养她的家乡咸宁,咸宁人民也从未忘记过才女钱六姐,有关她的吟诗联对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咸宁人民口中传承,从清代的巜咸宁县志》到《咸宁市志》,都有钱梅窗的人物简介。1982年,当时的咸宁县文化部门进行挖掘整理,编成《钱六姐的故事》,受到文化界的广泛重视,也在人民群众中掀起了一股"钱六姐热”。这正是:
六姐文雄,淑女情重思故里;
咸安人美,民间义厚赞才媛。
作者简介:
胡盛忠,男,自号石硼,1945年生于咸宁县马桥潜山村下屋胡,1956年随父母迁居温泉白茶村石硼巷。初中文化, 中共党员,助理政工师职称。曾任温泉镇企业办统计、副主任,企业单位支部书记,咸宁市(县级)民协理事、温泉民俗学会秘书长、咸宁市诗联学会第四届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现为咸安区、咸宁市、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乡土作家(诗人)”。2014年被咸安区委组织部、区老干局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第二届“鹰台杯”诗词大赛优秀奖,2020年获得“抗疫金色大脑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同年被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评为“2016-2020年度湖北省诗词先进工作者”。著有诗集《鄂南英烈颂》,编有《中共党史知识问答》《温泉风土故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