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沂蒙
文/王保田
一座丰碑
矗立在山东大地上
矗立在革命战争史上
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座丰碑
就是沂蒙山
是沂蒙儿女握住钢铁的意志
饱蘸淋漓的鱼水之情写成的丰碑
多想走进沂蒙
听一听从血管从乳腺中流出的潺潺沂水
看一看用骨肉用生命筑成的巍巍蒙山
聆听被血染红的《沂蒙山小调》
瞻仰革命圣地
和孕育这块圣地的“沂蒙红嫂”和“沂蒙母亲”
在朝圣沂蒙的途中
我一次次被震撼着
被感动着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
应怎样感恩这种“沂蒙精神”
感恩创造“沂蒙精神”的沂蒙人民
如何感恩那些恩比天高、大仁大义的父老乡亲
走进沂蒙
我感受到了蒙山的雄浑
时间的沧桑
沂水的柔情
挚爱的博大
走进沂蒙
就像走进历史
就像走进了那段冒着硝烟的岁月
就像走进了红嫂和母亲的怀抱
走进“红色堡垒村”
“红嫂院”的茅草屋
在“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铜像前
我惊呆了
我看到在日本军国主义战魔和死神面前
一个农家哑妻无所畏惧
向正义敞开伟大的胸襟和心灵
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喂救八路军伤员
这种大仁大义和至善至爱
这份铁骨柔情和慈母情怀
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
永远是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绝唱
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事迹
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战火和硝烟中
她办起了战时托儿所
精心呵护100多个革命将士后代
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
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呀
这是一种生命的嫁接、爱的移植
这是一种比沂水还长、比蒙山还高的母亲情怀
这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的拥军之歌
这首歌将沂蒙人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崇高信仰的品格推向了极致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
这种灵魂附着在每个沂蒙人身上
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
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
站在“火线桥”边
我仿佛看到32名沂蒙红嫂
在冰冷的河水中
用身体当桥墩
架起了一座“火线桥”
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过河的情景
仿佛听到了她们“没有桥腿有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的呐喊
支前是沂蒙人义无反顾的抉择
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
有20万人参军入伍
120万人参战支前
10万先烈血洒疆场
他们用火淬炼意志
用血浇灌希望
用生命为胜利铺路
巍巍沂蒙山
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
滔滔沂河水
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
沂蒙人民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
这种精神
是对历史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更是老一代人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
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她将伴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并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
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沂蒙精神属于沂蒙
也属于中国
没有千千万万个“红嫂”
没有前赴后继的支前大军
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元帅这句话
诠释了山东老区的几百万老百姓用独轮车和扁担
完成了战役后勤供应运输任务的史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每一个战役中
每一个战场上
都能看到人民群众
浩浩荡荡支前的情景
在他们中间
有沂蒙人
有胶东人
当然也有我们鲁西南人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的鄄城县强渡黄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
鄄城人民架起小舟
冒着敌人的炮火
将子弟兵一批批运送过河
艄公倒下了
船工撑起了船桨
男人倒下了
妇女站了起来
这哪是船啊
分明是一艘艘生命之舟
是他们将革命一篙一篙渡向了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
菏泽的父老乡亲
将舍不得吃的小米拿出来
装在“红车”、“太平车”上
几万人
数以万计的大车小辆
碾着坚冰
冒着大雪和敌机疯狂的轰炸
一路行进几百里
送给前线的子弟兵
“马牧送米”的故事
至今在家乡流传
在送米的路上
有多少生离死别
有多少人一去不回
他们倒下了
化为了军队的钙质
强壮了军队的骨骼
他们倒下了
是为了让中国站起来
他们死去了
是为了让后代子孙好好地活着
回眸沂蒙
回望那片红色的土地
在心中一遍一遍念道感恩的同时
我告诉自己
是人民群众浇灌了共和国的大厦
在和平的今天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
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不断增强理想信念
加强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
更加积极务实地工作
为人民造福祉
以实际行动报答人民
报也报不完的大恩高义、鱼水之情
作者简介
王保田(笔名东方树),山东省鄄城县大埝镇王菜园村人。鄄城当代作家、非著名诗人。
地址:山东省鄄城县舜城国际小区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