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091
曹叡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读曹叡
--兼读《魏明帝曹叡的这三大举措,使他跻身于明君行列,难怪司马懿不敢动》有感
渊源家学耳濡目染,工诗擅文文采斐然。
并驾二曹史称三祖1,引领创作百花争艳。
革故鼎新治国有方,集权于己大权独揽。
重文抑武威慑武将,约束宗室管理苛严。
注:1.二曹指曹操、曹丕。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主要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丕领导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参与人数有百人之多,规模空前;汇聚了文坛精华,当时全国一流的诗文大家悉集于此;曹叡创建了一个“崇文观”,崇文观的设立,聚集了大量善属文者。曹叡时代活跃于文坛的人物主要有:何晏、刘邵、卫凯、苏林、韦诞、何祯、缪袭、卞兰、应璩、杜挚、夏侯惠、孙该、李康、左延年、蒋济、桓范、毌丘俭等人。

历代评价:
刘晔: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钟会: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
陆逊: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曹时。胡应麟: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