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年11月14日(星期天),时令已过立冬。但是深圳的天气,暖阳高照,晴空万里。我们邀约了第五园老年大学书法班的沈校长、古老师和我三个老人,一起登梧桐山。
梧桐山是国内少有的邻近市区、以滨海、山地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自然风景区,景观以其“稀”“秀”“幽”“旷”为显著特征,其中“梧桐烟雨”被深圳市政府评为深圳新八景之一,风景区所属的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为深圳第一高峰。
这一天,早晨8点开始从南门秀桐道登山。一路上,兴致勃勃,一边走一边闲聊,匀速前行。
“我儿子登山,一会快速前进,到前面休息”,沈校长说,“这样时快时慢,出汗多,耗体力,不一会就走不动了。”
“登山,要保持匀速,要有毅力有耐心”。古老师解释。
“登山,要沿着石阶走‘之’字形,这样平缓一些,不伤腿脚。这是一位老地质人员的登山之道。”我补充道。就这样,我们沿着台阶,走走停停观赏,花花草草幽香,有时也“咔嚓” 两张相片,作为留念。走累了,就在路边石凳上休息一会,喝点水,吃点干粮,补充能量。走进登山道,就有走进了森林的感觉,带着露水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石阶两旁是高大的樟树、松树、杉树和荔枝等,浓绿油亮的樟叶散发着清香,樟树下面是茂密的不知名的南方灌木丛。路边随处可见一丛丛正在怒放的三角梅,尽情绽放火一样的美丽与激情!明媚的阳光透过密林,斑斓如玉洒满草地,洒满石阶,呈现出十月小阳春的意境。
10点多钟,我们走了1500多米。秀桐道里程碑显示全长2100米,接着就登不规则的石阶,高低不平,都是利用原地石头加上水泥沟缝,山道大约有80º的坡度,幸好两旁建有扶栏,我们一手摸着扶栏,一手撑着大腿,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登,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有心力和定力。这时我回想起曾经在中学教书时,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而人之所以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最后500多米登山中深深体会到王安石之言切中肯綮。在攀登中,遇见一位年轻游客从山上往山下走,见我满头银发,微笑着伸出大母指示意点赞。年轻人的“点赞”更激发了我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和信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鹏城第一峰”。登上峰顶,我们仨请人拍了一张照片,作为最珍贵的留念。此时我们还兴致勃勃地绕“鹏城第一峰”慢慢地转了一圈,体验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还好一身轻”,环顾四周游人,有的拍照,有的吃点心,补充能量,有的眺望“诗和远方”,有一个特点都是青一色的年轻人,生机勃勃。见此情此景,唐代诗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句在我脑海里浮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我们仨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如白乐天先生诗中描写的意境,“白头翁入少年场”,心理自信乐观,特别是古老师已有75岁高龄了还能坚持登上“第一峰”,我们都为他高兴为他自豪。
登高望远,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潜在的情节。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一则亲近自然,吟咏情性,指点江山;二来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我们仨既不是文人,也不是骚客,只是三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我们登梧桐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没有那么多的内涵,因为梧桐山没有去过,想趁腿脚硬朗,爬爬山,吸收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再不爬就爬不动了,心理会留下些许遗憾。
在山上稍作休息,我们仨就从北门下,经过“好汉坡”一段陡峭的台阶,每下一级台阶双脚都有些酸痛的感觉,经过一个多小时,就下到了好汉坡停车场,然后沿着沥青公路下山了。“莫道七旬人渐老,归来谈笑仍从容。”
纵观古代文人登山所写诗词曲赋内容,或歌咏山水,抒家国情怀;或言怀才不遇,弃心中块垒;或步韵唱和,互述心志。等等。我们与古代文人不同,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现在是盛世清明,民富国强,衣食无忧,心感知足。
过了几天笔者也效仿先贤填词一阕制曲一首,录此以飨读者。

西江月·登梧桐山
2021.11
远眺香江相望,近观花木流芳。碧空鸥鹭竞飞翔,拾级登山无杖。 走走停停赏赏,花花草草香香。游人母指示夸张,“老叟身躯硬朗”。

〔仙吕•赏花时〕登梧桐山述怀
2021.11
雄伟梧桐气势腾,好汉长坡陡峭横。邀约就攀登,三翁雅兴,深涧听溪鸣。
〔幺篇〕走走停停曲径行,草草花花说笑声。登顶揽云旌,星星相迎,“还好一身轻”。
〔赚煞〕恋山情,观山倩,古稀登梧桐绝顶。俯视高楼成瘦影,环四周心襟宽澄。雅山川忘记年龄,拍抖音传网刷屏。心胸阔平,碧空明镜,夕阳斜照远空灵。

作者简介:盘继培,男 湖南永州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岳麓诗词、深圳诗词、长青诗社会员,永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永州诗词》执行主编。有新闻诗词作品集《金秋收获》和诗词集《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