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视野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段颖越
乐与书法结情缘
江其田

认识段颖越先生,应该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当年在白城市科协任副主席,我在白城市国土局工作。由于都是“大安人”,我时常去看望他,就这样我们相识交往了。
说起段颖越先生学书法的时间,他非常自谦地说:“我练习书法的时间并不长,屈指算起来,也就十多年的光景。当时我40出头,孩子刚上初中,为了陪他写作业,排遣闲暇时间,于是,拿起了毛笔,在孩子书桌旁的窗台上,用报纸开始了我的书法生涯。入门后,我深深为书法的博大精深而震撼,为书法雄浑遒劲之美与潇洒飘逸之美所感动。我深切体会到,学习和欣赏书法是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开启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所以,就这样,与书法结下了情缘。”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音朴实,没有一星半点儿的掩饰与虚假。

白城市文联副主席罗雁鸣老师,在看到段颖越先生的书法作品后,这样写道:“段颖越参加过很多全国性书法赛事,频频获奖。获奖对于他来讲‘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虽不是‘幼承庭训’,但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对文学、诗词涉猎更多。参加工作后,对书法的情结日益加深,几十年来虽然断断续续,但一直没有放弃。刚开始,他所临写的碑帖数量不少,也可是说很杂,诸如柳公权的《玄秘塔》、赵孟頫的《胆巴碑》、欧阳询的《九成宫》、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等,用他的话说不成体系。总体上说,那段时间,他写欧楷较多,也入过省展。后来,在市书协秘书长李卫和青年才俊张博文的点拔下,决心在篆书上下一番功夫,以便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于是,他开始转攻篆书。我们知道,篆书特别是小篆,其滥殇于秦朝。在段颖越的笔下,小篆字体占踞主流,先是临写清代邓石如的墨迹,进尔上溯《泰山刻石》等小篆碑帖。对篆书的临习,使得他对中国古文字书法有了新的更深刻的了解,深感篆书书体魅力无穷。”

段颖越先生正在书法学习高潮时,他偶遇书法家张小民先生,这就彻底改变了对篆书的认识。张小民建议他还是从大篆入手。而临习《石鼓文》,是学习大篆的最佳途径,因为《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接秦小篆,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文字。目前,也有一种观点可以直接从西周早期金文《小臣缶方鼎》开始。他采纳了张小民的建议。于是,他从《石鼓文》临起,结果一上手,便自我感觉良好,入帖很快,竟然爱不释手,眼界大开,兴奋不已。”
段颖越先生说:“在学书道路上,在张小民先生的指导下,我坚持‘取法乎上’原则,终于找对了方向——《石鼓文》,那是属于我的!随着学习的深入,《石鼓文》已经不能满足于我的需求了,我进而又深入学习了《史墙盘》《毛公鼎》《散氏盘》等金文名品,使自己的书法水平日渐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因为热爱书法,段颖越先生把练习写字,当成了一种快乐。

对于段颖越先生的书法作品,著名书法家们也有这样评价:“颖越的书法作品,挥洒有度,灵动自如,功底深厚,尤擅长行草长卷;其绘画以大写意为主,书法入画,笔力雄健洒脱,格调不凡,意境深远;其篆刻功力深厚,刀法老辣,雄强恣肆,极耐品味。”
段颖越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在线条的虚实变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需要学习,需要继承。因为中国书法,是历经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国之瑰宝,是学习书法的源泉,不同书法,展现出书写者,书法技艺和把控章法的能力以及书写者的文思与情景交融。由于每个人的爱好、天赋和素养学识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字体和不同书写面貌,这些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和选择机会。也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或许是颖越生来就有天分,或者是“大器晚成”,艰苦的付出终有回报,他的书法作品,不但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而且书法作品,常常参加国家级书法大赛,而且总能拿到大奖。
2017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书法家协会、央视数字书画频道联合主办的“永远的丰碑”第九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决赛,在北京市文联剧场举行。段颖越先生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成人组唯一的金奖。
2021年,段颖越先生又荣获"平遥唐都杯"第七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十佳。他在“百强榜获奖”感言中这样说:“接到编辑老师的通知,让我写一些获奖感言,尤其是要我谈一下创作方面的想法,说实话,让我感觉很为难。因为自己学习书法的时间并不长,对书法的认识还十分浅薄,特别是在书法的理论上,还是个零基础,真的不知道从何说起。如果赶鸭子上架,非得说几句的话,那就谈谈投稿时的一点儿粗浅的体会吧。接到通知时,首先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有一种强烈的参与冲动。但究竟写什么却犯了难,尤其是要写关于山西平遥的主题内容,更是觉得无从下手。抱着试试的想法,按照投稿的要求,我选择了两篇内容,一个是平常训练较多的《中庸》第20章节选,另一个就是岑参的诗《缑山西峰草堂作》。在创作的形式上,我仍采取了平时经常用的三条屏的形式,也不追求过度的拼接,而是素面朝天。在具体设计上,一篇采取的是小字有列无行的形式;另一篇采取的是大字,有行有列的形式。有行有列是我平时最不擅长的,但为了让形式丰富些也就勉强而为之了。

在篆书的取法上,以《史墙盘》为主,风格追求平正自然,凝练厚重。因为没什么负担,所以,写的时候比较放松,整体感觉也比较好。这次能够获奖进入十佳,我只是感觉到我很幸运,水平和其他的书友比,真是差的太多了。不过通过这次入展更坚定了我学习书法的信心,我将以古为徒,深入临帖,广泛吸收当代篆书的优秀成果,让自己的书风尽早成熟起来,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0年,段颖越先生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13期导师班,他追随刘洪洋老师学习书法作品技艺,书艺有了长足进步,多次在全国各类书展中入展、获奖。正如刘洪洋老师所说,你的作品能够入展、获奖,关键是你有了真正的本事,有了较高的艺术追求。
段颖越先生在此之前的每次获奖,都是他走向成功的一个个里程碑。

段颖越先生在总结十多年的习练书法经验时,总结以下四点:
一是要选对方向。不管是什么书体,一定要与古为徒。先要做到“精”。然后,再做到“博”。选贴,也像选对象一样,得有眼缘,得自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才能心甘情愿地追求她、得到她,不离不弃地守候她。二是要选对老师。古人有句话说“闭眼投胎,睁眼拜师”,一点都不假。自己选择了张小民、刘洪洋两位老师,是自己今生的荣幸。在两位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无论是在书法的理念上,还是在技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两位老师倾囊相教的品德,更是让人敬佩。三是要刻苦。如果没有苦练的精神,绝没有成功。自然本身是一名公务员,平日公务繁忙,只能挤闲暇时间练习。可以说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书法上。无论冬夏,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临贴三个小时。晚上如果没有应酬,再练上两三个小时。周六、周日更是全天候练习,为此,放弃了其他所有的爱好。 四是得有点悟性。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天赋,如果在艺术上天赋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家父是名小有名气的作家,书法也不错。也许正是由于家庭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给了自己艺术的灵感。虽然起步的时间较晚,但进步的幅度却不慢,也有了今天小小的成绩。常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书法也好,还是做任何事情也好,只要我们开始,只要我们走对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段颖越先生现任白城市科技局局长,他在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习书法上了。他认为,研练书法,不会影响工作,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修炼品格。正是书法的魅力,使他在为人做事方面,更加有耐心、有毅力,思考问题更加周全、缜密,不断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
在谈到今后设想时,段颖越先生愉快的说:“今后,我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决心继续以古为师,以古为新,以古开今,做一个‘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热心为时代服务的好书法家。写好中国字,以别开的生面,挥洒出自己真我的书法风采,以无愧于为书法的人生。”
概而言之,段颖越先生于书法艺术,犹如墨光挥洒着生命,他与书法结下的情缘,将源远流长,他要凭着坚定的信心,对美与灵魂的敬畏,用书法这种艺术,讲述中国炽烈的情感故事。
作者简介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