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
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整本散文集已经在喜马拉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
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名家作品欣赏】
文化支撑乡村振兴
——看看泗阳新农村
作者:王业松
时值中秋,正逢农民收获季节。泗阳大地五颜六色,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已经在低头弯躬腰,等待感谢主人的一季培育。稍晚的稻子半青半黄,还在做最后壮浆,将以更美满的成绩奉献主人。玉米等晚秋作物一片翠绿,还在做最后一阶段的努力,争取向主人交出更完美的答卷。整个大地如同一幅巨大的层次分明的国画,展现在蓝天白云下。
我们的汽车行驶在省道、县道上,路边不断出现着桃园、梨园。水田、旱田相间,鱼塘、蟹糖、荷塘相伴。路边立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牌。蟹农卖螃蟹的大字招牌立于路边,十分醒目,让人想起国画大师齐白石为自己的蟹画题词:“见汝思有酒”。
9月23日下午,笔者乘车来到泗阳县穿城镇的两个新农村,一个是小史集村,另一个是颜圩村,村名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支撑着乡村振兴。
走进小史集村和颜圩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簇新的两层楼的农舍,此时你不会觉得自己下乡了,进村了,而是觉得走近一个旅游度假区了。新房新路让人耳目一新,喜出望外。
新农村,新在哪里?表面上当然是新在农舍,新在柏油路,新在绿化美化的环境,但是,我感到是新在文化,是文化在支撑着这些“新”。
从村史馆得知,穿城镇颜圩村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崇德向善争做道德模范。由于开展上列的文化活动,村里涌现出“江苏好人”6名,“感动宿迁人物”9名,提高了广大群众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文化助力了乡村振兴。
文化改变了几百年的农村旧风俗。一是有事好商量;二是减轻人情消费的压力;而且使人情习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摆酒席,村里也有规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提出“随礼往来一二百,不把人情变成债”。提出嫁娶不要彩礼,买房、买车、开业,不请客不收礼。办酒席每桌不得超过500元。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推进现代化文化建设。交际礼仪方面也有详细要求:“约定时间不迟到,答应的事情要做到”,“亲朋聚会不玩手机,不冷落他人”,”咳嗽打喷嚏要遮挡”。这些要求已经达到国际标准。三是提倡重德。颜氏祖先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春秋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赞其为好学仁人。颜囬跟着孔子来到泗阳,在小史集讲学,勉励族人崇德尚学。现在小史集村和颜圩两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要求农民不忘祖教,崇德守礼,做现代文明人。向我们一行介绍情况的村支书,就是颜氏72代孙颜晓舟同志。他把颜圩栽培的多肉、蝴蝶兰和百合等鲜花通过电商销往国外。仅花卉一项就使每户每年增收一万元。
小史集村有1620户,现在农民每户都住上了农房改善型的新房。颜圩村居民户型从58.6平方米到114平方米。我们访问了一家低保户,两位老人住的是小户型,70多岁的房主高兴地对我们说,过去祖祖辈辈都住的茅草屋,他从来都没想到今天能住上这样的瓦房。过去小地主也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
小史集和颜圩村的文化氛围浓厚。村里有励志的标语,有陶渊明的诗,有江苏当代书法家李啸的字,还有文化等五大振兴的隶书书法作品等。在村里路边的公告牌上,把村规民约张榜上牌,让村民每天可见,村民每天都可享受到文化,履行文化,受益文化。村里处处均可感受到文化之美,感受到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
文化来自于实践,又引导实践。文化支撑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了又将提高文化水平。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讲的就是此理。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社会就进步了,时代就发展了。

《風雅》编辑部
总顾问
姚卫东 董山峰 阎雪君
顾 问
耿建华 李浩 许莎朗(香港)
肖霖生 孙春亭 赵林云
张希木 柏承恩 逄金一
邱 锋 王培元 隋鉴武
赵洪祥 戴永夏 徐发蕴
陈志铭 李式法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鲁先圣 王桂平 紫 轩 韩 瑛
主 编: 天 承
副主编:静 轩
责任编辑: 子墨 寒烟
文图编辑: 舒心 丁恺
投稿邮箱:
dangdaizuojia957@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