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何处觅得白云悠?九皋之中声野闻。
欲随仙道从兹去,却留一品世间寻。
——题记
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每座名楼之后都有动听的故事。滕王阁因文而出名,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以他那“洪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经典名句,而让滕王阁名扬天下,使江南唯一皇家楼阁传世千年至今。岳阳楼因人而出名,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远大志向,让“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载誉千秋。
而黄鹤楼呢,竟因一鸟而出名。唐崔颢的《黄鹤楼》诗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将三国时蜀汉名臣费袆在此驾鹤仙去的传说,演绎传诵,为后来的无数文人骚客登此楼而遐想,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尤以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登楼感叹为最深。他的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作,将英雄落寞却又怀揣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登楼远望中原,遥想当年的一派富庶升平气象,现如今只落得“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之态,百感交集,问自己“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发誓要“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然而“黄鹤一去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悠”,仅留下英雄之憾。

因鸟而得名,此鸟自然是绝非凡鸟,虽生在世间,却以它那仙风道骨之神韵,被人们精神化、人格化,附上了“仙”字,有了“仙鹤”之称,作为吉祥、忠贞、长寿之象征,赋予高洁、高尚之品性,视为“一鸟之下,万鸟之上”、地位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成了明清时一品官服之图案标志。仙鹤就这样与人紧密关联,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古走来,一路被人所崇拜仰慕,其仙风道骨之神与挺拔苍劲之松合二为一,被人画在一起,挂上中堂,成了人们祈盼延年长寿的象征而高高在上,“仙”就仙得十分得体而常见,落入俗人之家,化“仙”为俗、降“尊”为常,成为人们喜爱之珍禽,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古人与鹤的关系,大多在名不在实,这种名是名在象征、蕴在寓义,充满着神话般的想像。可由成语佐证:长寿祝寿,龟年鹤寿;虽老犹健,鹤发松姿;容颜永驻,鹤发童颜;容颜衷老,鹤发鸡皮;超然脱俗,闲云野鹤;殷切盼望,延颈鹤望;志向高远,云中白鹤;清奇不凡,鹤骨松姿;高洁杰出,鸿俦鹤侣;才能深厚,鹤鸣九皋;突出之才,鹤立鸡群;各有所长,鹤知夜半;太极之招,白鹤晾翅;眷恋故乡,千岁归鹤;虚有其表,轩鹤冠猴;不舞之鹤,名不副实;沦落平庸,鹤困鸡群;因小失大,爱鹤失众;做事出格,断鹤续凫;惊慌恐惧,风声鹤唳;无影无踪,去如黄鹤;音信全无,杳如黄鹤;倍受约束,槛花笼鹤;小心谨慎,鹿伏鹤行;人世变迁,鹤归华表;夫妻离散,别鹤孤鸾;凄清孤寂,鹤唳猿声;心恶貌善,凫心鹤貌;糟蹋美好,焚琴煮鹤。如此等等,就连人的最后一别,也用带鹤成语相送,是谓“驾鹤西游”,你看多么美好,死不叫死,是驾仙鹤去西方天国旅游去了,只是“黄鹤一去不复返”,被天国吸引所留下。
人们对鹤的喜爱,完全不同于对凤凰,对凤凰的喜爱,可以说是源于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因素,也源于统治者对凤凰象征于皇后的张扬宣传与崇拜,是一种幻想式的神化。而人们对于鹤的偏爱,除了名之外,却有着一种见而有之的纯天然的情感。鹤的自然之美,与人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觉,有着“犹有汀州鹤,宵分乍一鸣”的相处之爱。鹤在多数人心中,都是白衣红帽、仙气飘飘的丹顶鹤。其实,鹤形目鹤科,在世界上总共有15个物种,它们各具美貌,大多濒危,都是珍禽。鹤就这样生活在人们的真实眼皮底下。

鹤不愧为羽族之长,担得起一品鸟之誉,是鸟类中最高贵的一种鸟。以丹顶鹤为例,它色彩不艳不娇,红、白、黑三色构成美丽调和的身影,于任何时候都表现一种傲然挺立之姿,非尊即贵,有着“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之神韵,让人只有仰慕之份,成为道家之用喻。它处于沼泽的深处,有着“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远传,竟然能够达到“风声鹤唳”之威力。它天生三长,头小颈长,嘴直喙长,脚细腿长,翘首远望,有着“鹤立鸡群”之姿,令它鸟望之莫及,优雅之动作,配享“舞鹤”之誉,成为高洁与高雅的象征。它依恋浅水湿地,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喜好于湖泊岩边,捕食于软体动物,又杂食于根茎嫩芽,善于奔驰飞翔,虽有或单独、或成对、或成家族活动,但也喜欢结群生活,尤其是在迁徙季节和冬节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区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鹤既可以有君子之风,超然隐逸,有着“梅妻鹤子”之清高;又可以有君子之为,适时而出,有着“东山再起”之传世。鹤就这样与人相生相存相喻而举不胜举。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踢一反文坛常见的“悲秋”情调,在《秋词》中,就这样用一只高飞入云的鹤,将情绪引向高远,令人心驰神往。又将人们对鹤的喜爱带入诗歌领域,让人借鹤而享受精神上的愉悦,使承前启后的诗人情不能已,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有关鹤的传世名作,这也让后人得以领略他们的一路诗彩,鹤居然成了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仅以黄鹤楼为题,就足以汇成一部诗集。而唐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等,就令黄鹤楼增辉咏传。与鹤有关的诗作层出不穷,充满诗坛,让人目不暇接,任人吟诵。
常人对鹤感兴趣的还是它的长寿之寓义,追求长寿是人之常情,而鹤的长寿道家之传说,正迎合了人们这种心里。据《道经》中的《玉策记》上说: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所以李白在《寻雍尊师隐居》诗中就写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之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鹤是神仙多乘之仙禽。据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汉书《列仙传》上说,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在游历时遇到高人而上嵩山清修,多年后,派人告知家人要在七月七月在某地相见,到了那天,他骑白鹤而来,停在山巅之处,向人抬手致意,然后就乘鹤升仙得道而去。从此鹤就成了“仙人的骐骥”。鹤为仙,自然就有了长寿的象征,说是鹤寿无量,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以此为源,鹤寿、鹤龄等,就成了后世常为老人的祝寿之词,“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等为题的画作,便被挂在家有老人的中堂之上,配上“青松挺秀千载寿,瑞鹤呈祥万年福”等对联,让福寿延堂,使人见人喜。

除此之外,鹤还因人的不同偏爱或感受,有着不同的寓意典故,让人不能忘怀而传了下来:
“一琴一鹤”,让人想起了为官清廉的宋朝赵卞。他出任都转运史,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一只鹤;
“梅妻鹤子”,让人为宋代著名隐士林和靖清高之为捧腹。他隐居杭州孤山,以养鹤植梅为乐,留下“梅妻鹤子”的风雅之名,而鹤也成了他的信使,每当看到被童子放出的鹤在孤山上空盘旋时,就知有客来访,在西湖中泛舟的他,就会驾船返回;
“忆鹤华亭”,传出晋陆机被害之前怀念故乡的悲哀。他是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之孙,文学大家,为华亭人,遭谗被杀,临刑前慨叹:“华亭鹤淚,岂可復闻乎?”悲情感天;
“惭凫企鹤”,教导人们不要对自己的短处惭愧,而羡慕他人的长处。因为庄子说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可谓独家名训;
“猿鹤虫沙”,死于战场上的将士代称。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鹤竟成了战死沙场上君子的化身;
“鹤归华表”,高人化鹤归故乡的源头。魏晋时的陶渊明,在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多年后化鹤归乡,绕着城门华表柱盘旋,顽皮少年要用弓箭射它,鹤口吐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令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这何不是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在《桃花源记》里,去寻得“悠然见南山”的一种心志表达吗?留下了思乡情切、久别重归而物是人非之喻。

最为人所应谨记的当属“爱鹤失众”之典了,一人因爱鹤却导致灭国,教训最为深刻。据《左传•闵公二年》载:“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原来春秋时卫国卫懿公爱鹤养鹤,燕国给他送来了几十只价值连城的鹤,让他十分高兴,竟给鹤封禄位,坐大车,享受特别待遇,派官员们每天去伺候这些鹤,并在全国巡游这些鹤,告诉国人这些鹤显示了卫国的国富民强,却不顾百姓的死活。当狄国出兵侵犯卫国时,卫懿公命令国内的男人们必须上前线应敌。将士们不肯去,说:“派鹤去!鹤有俸禄和官职,我们哪能打仗呢!”卫懿公带着军队迎敌,将士们哪有心事打仗,一哄而散,卫懿公只落得死于战场,卫国从此灭亡。“爱鹤失众”由此被用来比喻重物不重人,因小失大。如此等等,鹤就这样不断地出现在文献中,被人们所记传。
白云千载仍悠悠,黄鹤一去今又回。岳飞的近千年之憾,已被今人所弥补,“却归来、再读汉阳游,骑黄鹤”成为现实。百年奋斗,第一目标已实现,中国已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崭新的中华已呈现在世界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为鹤安好了新家。生态环境有效地恢复,使鹤与人又和谐共生,处处有鹤处处家,家中中堂上的鹤,已从画中飞向了山山水水,真正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人们期盼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数千年之愿,终于在小康社会建成之中,于中华大地上得以真实地再现,盛世华章在瑞鹤祥集中走向下一个百年目标。
二〇二一年二月五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