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到底该传承什么
禹琴/黑龙江
何为传承,字面理解就是接受与延续,宏观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应用,创新和发展。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东西,有的我们要继承弘扬发展,比如民族精神,比如文化。文化不单单指的是文字,它包罗甚广。比如经史子集,制造上的宫殿塔楼,桥梁。绘画,剪纸,刺绣,火药,
比如编钟,秦始皇兵马俑,孙子兵法,烟酒糖茶。举目可见,不胜枚举。
有的人可能会说,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对于那些老古董级别的东西,对现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是的,我们今天研制出了核武器,火药是过去时,我们有电子表日晷还有什么用处,我们当今的印刷社到处都是 ,还用得着提及什么活字印刷?可是你也别忘了,我们今天的科技成果,有很大成分都是在前人的发明之上取得的 。有的我们仍在沿用,有的我们无法赶超。打通山体,我们要用火药,而不是核武器,野外生存受困,还可以钻木取火,孙子兵法仍然被世界军事家作为研究与破解。我们依然从资治通鉴和史记上学习治国方略。李白的将进酒,李清照的词,王羲之字,清明上河图依然没有人超越。曹公的红楼梦依然是文学史上的巅峰。弟子规依然是引导稚童做人的最佳教材。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传承。
今天我们就以两个实例来说明忽略了传承所导致的现状。
首先说教育的传承。从三味书屋走来,我们闭上眼睛,一个长袍马褂,瓜皮小帽,戴一幅高度近视眼镜,手里拿一把戒尺的形象出现在眼前。那个时候的老师,教学严谨,作风正派,不光教书,更注重育人。有些老师家境贫寒,可并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才有了蜡烛,园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重如山的这些美誉的流传。
我们来看看当下的教师,豪宅豪车,一身名牌,国家对教师的待遇已经很高了,可是一些从教人员仍不满足,甚至想着一夜暴富,挖空心思从家长兜里掏钱,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上课不讲重点,课外补习收费,把本该教师批改的作业转嫁给了家长。至于孩子的品德教育,由于孩子们亲眼看见父母辛勤劳动的血汗钱都流进了老师的腰包,身教重于言教,还谈什么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社会责任与担当。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你问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的答案是不是会把你吓出一身冷汗。呵呵,基本上都是挣大钱,住大房子,开豪车,穿大牌子的衣服,你问他什么是艰苦奋斗,他会说那都是旧社会,是你们那一代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不明白,这就是教师,这就是教育,这就是传承吗?
再来看看当下的家庭模式,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承。封建社会哪怕是宰相,父母亡故还要丁忧三年,还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早晚问安是不成文的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二十四孝,父打子不羞。国家最严苛的法律就是忤逆父母罪。看看海瑞,看看沈醉这些人是怎么孝敬母亲的。中国过去把五世,四世同堂看成最高荣誉 。让我们在看看当下,还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吗?五十岁往上的父母,那一个不是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娶媳妇,交首付,买车,看孩子,洗衣做饭。孩子不用看了,还能在一起生活的又有几人。过去都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养儿防老,现在是儿女啃老。过去跟父母说话小心翼翼,现在是父母跟儿女说话低声下气。小学生,初中生打骂父母的有之,成年人让父母住破屋,不给饱饭的有之,把父母扔在医院几个月无人问津的有之,送养老院的也许算是好一点,一年半载不去看望的有之。难道这就是人类发展的传承?
笔者不是在专捡社会负面现象来说事,只是这些现象本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了,试问一个连养育之恩都可以不敬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有爱国精神,民族大义?不说振聋发聩,总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值得反思吧!
作者简介 :高禹琴,黑龙江五常人,新西兰诗画摄影社会员,诗心斋微诗社成员。作品散见澳大利亚新西兰综合之《澳纽网》专栏,《华人头条》,新西兰《先驱报》美国新报等。
国内曾在《散文诗刊》《三江文学》《芳菲文艺》《当代诗歌瞭望》《诗评专栏》 网易,头条,新浪.搜狐等平台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