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 泉 的 传 说
敬梓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高僧率徒路过邻水县贵人槽,见槽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杂草丛生,两边峰峦起伏,怪石林立,少有草木,槽中几处炊烟游离长空,一派荒芜、苍凉景象。那高僧沉思片刻道:“善哉善哉,就此落脚”。“啥?就此落脚?”众徒弟惊诧不已。大徒弟道:“许是师父走累了?让弟子找个处所,歇息几日再走”。那高僧含笑指向槽边最高的山峰,迈步而去。攀上山顶,他才吩咐众徒“在此灵山,建我宝刹”。“师父呀,如此荒山秃岭,怎可建庙?”,“师父呀,我们跟随你游历的高山大河、平川绿洲难以数计,为何选中这地方”?众徒弟大惑不解。大徒弟劝道:“师父呀,你带我们云游四海,历尽千辛万苦,目的是寻找风水宝地,可这山颠并无水源,今后如何生存”?那高僧便挥锄刨开山顶中央的浮土,但见青砂石上渗出滴滴水珠,隐约呈现一幅“太极图”形。众徒弟连声称奇,再无多言。
春去春来,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高高屹立在山顶,可庙中只剩下那高僧和大徒弟了。原来,他们一边建庙,一边挖山掘泉,每天的饮用水全靠到山下背。一年下来,把一座圆圆的山头挖成了“V”形山垭,还是只见水珠不见水流。更为神奇的是,那“太极图”内的石头坚硬如铁,非要将周围的石土挖开后,才能一小块一小块地打掉它。錾子、铁锤等工具都不知换了多少批,僧人们有的累死了,有的受不了苦悄悄溜了。
春去春来,师徒二人每天挖山不止,又含辛茹苦地干了整整一年。一天凌晨,那高僧一錾子打下去,轰隆一声巨响,一股泉水喷薄而出,直射长空,晶亮的水光把整座山峰照得雪白。那高僧欣然疾呼:“苦了苦了,苦极好了!好了好了,好了极好!”呼毕即坐地圆寂了。大徒弟万分悲痛,含泪为师父砌好灵塔,席地禅坐塔前,意欲坐化随师而去。一直坐了八十一天,冥冥中闻得师父禅语:“日月精华,华天润地,地被方圆,圆以药济”。他猛然睁眼察看,只见师父灵塔上长满百草,四周长满青松翠柏,那泉眼已凹陷为一口大井,深不可测的泉底清晰可见那“太极图”在熠熠闪光。他喝一口晶莹碧绿的泉水,甘甜爽口,荡气回肠,顿觉心旷神怡,大彻大悟,参透师父禅机。原来师父一生修行,并非想诵经成佛,而志在普渡众生。他当即振奋精神,题泉名为“太极泉”,命庙名为“华天寺”,自号法名“华济”,决心弘扬师志,光大师门。
华济大师很少抄诵经文,研习佛学,而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太极泉”附近垦荒,种植药草和树苗,并用泉水去浇灌。又一个春天到来,那些树苗长得郁郁葱葱,那些药草盛开百花,微风一吹,香飘数十里。适逢盛夏久旱无雨,瘟疫流行。远近百姓络绎不绝地来“华天寺”求佛拯救。华济大师也不念经诵佛,只是采药草用泉水煎熬后,令人饮服,人人药到病除。他不收药钱,只叫每人带些药草、树苗、泉水回去种植。说来也怪,那些药草、树苗种下去用泉水浇后,见风就长,几日内便茂密如林。凡是用了那泉水的村落附近都有清泉涌流,人们再也不怕干旱和瘟疫侵扰了,村村户户人畜兴旺。于是,人们就将“太极泉”更名为“圣泉”。从此,贵人槽的人就养成了种药植树的习惯,把两边的山装扮得越来越美丽,日子越过越美好。
张敬之简介:网名,敬梓。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四川省诗词学会、广安市诗词学会会员。广安市作家协会、邻水县作家协会会员。邻水县诗词学会会长,《邻水诗词》主编。发表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