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 蝉
段维
声情摇曳长,自觉凭余热。
末了细如丝,打成蝴蝶结。
付向阳评曰:
段教授的小绝,重视言外之意。此作精妙适宜,不惟摹形,更是摹心。秋蝉抱斜阳者,声细又长,顿觉时光疑是昨日青春,朝雾亦无炎夏之热烈。然灼灼赤子之心,不是悲叹岁月蹉跎,而是茅塞顿开,激起壮士心,旷荡悠长之余,安然闲适。蝴蝶结者,一瞻人生虽不可论,流光谁笑在最后,早被放下,但求畅达胸臆尔。
题 图
胡均华
一条小路一方林,携手同行冬复春。
五十年前初识处,荒原新绿小松筠。
付向阳评曰:
此作中规中矩,一如其人,妙在转接,浓缩半个世纪的情谊,“放大招”在“荒原新绿小松筠”。此转接神妙,乃是惊人之句,字字皆奇,句句皆奇,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浓缩之法,古人多用,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贵在时空跨度虽大,在于此时此刻之须臾,足见作者炼字之精当。
重阳夜遣怀
初夏
独立倚高楼,长空夜色柔。
疏星生静谧,白露浣清幽。
皎皎千山月,泠泠一叶秋。
心随风致远,无我亦无忧。
付向阳评曰:
前四句摹景,独喜“皎皎千山月,泠泠一叶秋。”作者家乡常熟没有这么高的高楼,感觉是作者思想高度,上句俯视众生,下句细致精微,引发“心随风致远,无我亦无忧。”,自然妥贴,挺好。
吟 菊
红妆
陶家金蕊自宜秋,拾取天真缘契求。
冷韵浇胸尤得势,严妆快意最驱愁。
一庭淡墨诗翁拟,三径新声落帽俦。
曼舞重阳君莫问,尊前万缕醉人眸。
付向阳评曰:
红妆美女这首吟菊很早就给我了,一直没有评,今天找来说说我的基本看法,本人一向直言不讳,如有冒昧恕罪。一家之言,管窥而已,仅供参考。
看标题,应该基本可以定位为咏物诗。但也不排除借物抒怀,虽然咏物,但以遣怀为主题。不管怎么说,首要还得咏物。
众所周知,咏物诗还是有一点难度,难在只得其形不得其神,难在借物抒怀之度,更难在无可借鉴必须自家之语,因此我们咏物,应该力求出新,避免重复古人原意,方为比较成功。
菊几乎是古今诗人常吟之物,佳句迭出,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也就不摘句欣赏了,单说红妆这首。
1、首联,陶家金蕊自宜秋,拾取天真缘契求。出句点题,这个没问题,拾取天真,也没问题,缘契求,也没问题,但对句合在一起,就给后面展开画了一个框框:拾取天真。我们知道,菊花傲霜,显示品格高洁、自适、隐逸。现代人认为,菊花的花语有很多,不同的颜色代表的含义也不同。红色的代表对爱的热烈,黄色的代表平淡的爱,白色的代表对逝者的哀思,绿色的代表健康长寿,暗红色的则代表了娇媚。陶翁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是其中之一。
2、冷韵浇胸尤得势,严妆快意最驱愁。出句写形,对句写意,稍觉合掌,而且与首联意蕴差不多,觉得不算很好。
3、一庭淡墨诗翁拟,三径新声落帽俦。诗翁,与前面陶家略重,另这句带出一个典故,龙山置酒,或孟嘉落帽,从而引出尾联。但在前面二联,尤其首联头两字“陶家”看,略显突兀。
4、曼舞重阳君莫问,尊前万缕醉人眸。尾联果然锲入重阳题材,不是不可以,就是感觉前四句与后四句略显脱节,不是一个有机整体。
5、自宜秋,缘契求,尤得势,最驱愁,诗翁拟,落帽俦,君莫问,醉人眸,这种遣词造句方法,略显滞涩。
6、北宋士人魏泰尝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盖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诸君不可不慎。

岁末感怀
安儿
镇日灰霾深闭窗,身慵愧许笔先降。
案头影瘦灯花细,庭下声喧雀迹双。
恐负红梅新岁约,尤珍绿绮故园腔。
趋庭梦里丝丝泪,酿作醇醪晋一缸。
付向阳评曰:
安儿乃是诗词好手,习诗词多年了。此作信手拈来,境界圆满,语句清新,甚喜。此作写法是由外到内,由己及人,自然展开,显得很有层次与时空顺序,有条不紊。最后落笔于亲情,也很温馨,甚为难得。
此次安儿点名让我作砖,竟然不好搬运,找来找去,找到这首《岁末感怀》,不是拍砖,来赏析一下。
本文作于2017年1月份,算来正好是丙申岁末,有关岁末感怀,诗者多喜欢鼓捣几手,本人也捣鼓了不少,此处不谈。
本作有几处亮点:1,岁末之喜悦隐藏于笔端,比如灯花细,按说现代社会没有油灯的,何来灯花?因为俗以灯花为吉兆,借用一下也无妨,见于老杜句【灯花何太喜?酒緑正相亲】。2,尤珍绿绮故园腔,此句写出来知性女子的内心美,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作者搬新家了,这里刚好写出了搬新家后的些许念旧之感,绿绮,【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燋尾,皆名琴也】。一般人不喜欢弄琴,但是安儿喜欢,说明高雅气质,自是与众不同。这一句写到,在新家此时此刻,尤其珍惜老家那丝丝情愫。3,趋庭梦里丝丝泪,趋庭梦,严父之梦,足见父女情深,丝丝入扣,孝心可嘉。而作者要将严父之泪酿作醇醪晋一缸,意味升华,言不负父母期许。
全诗而言,霾冬蜗居,大约也放假了,在家里,什么也懒得动,也不想提笔作诗,因为一年工作劳顿,案头身影显得瘦弱,但一想到一年下来,还是有所收获,心头略略欣喜,室内灯影稀疏,室外雪中雀迹双双,大约是放烟花惊扰雀子了,此景此境,红梅绽放,新年之希望,灯下思量,隐隐是听见故园琴声,进而想到严父叮咛与关怀,内心温暖充盈,或许明天要买酒孝敬严父了。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细腻真挚,不娇柔造作,不拖沓,选取的意象也充满温馨之感,个见不失为佳作。
若果说真要锦上添花,感觉或可使文笔更加老成浑厚一些更佳,犹如美酒,味道更纯正绵长悠远些。又或者,更加灵动一些,更加捻字成趣一些,亦未可知。比如:愧许笔先降,很不好理解哦。另外,庭,重,算是小瑕。我们知道,一般说来,新酒刺激性大,气味不正,往往带有邪杂味和新酒味,经过一定时期的贮存,酒体变得绵软、香味突出,较新酒醇香、柔和,这种现象叫做白酒的老熟。写诗也是一样,当你体会到要“老熟”时,精彩纷呈,就为期不远了。当然,这个纯属个见,仅供参考了。
与初中同学孙君相聚(新韵)
苍林如海
相别卅载会康桥,正是春风送柳梢。
碧水推窗何脉脉?青山沷墨总遥遥。
千般情绪心头起,几碗余香筷下逃。
醉眼伏桌追往事,如同脍炙火中烧。
此作作者自注:
康桥,地名,位于辽宁盘锦。
付向阳点评如下——
1、本人研习平水久矣,对于新韵不熟悉,不敢妄作评判。
经研究,按照诗词吾爱网提供的诗词检测,七律平起(首句入韵),现代读音,可以勉强称为合格,但是,且不说具体格律如何,就看看七律平起(首句入韵),我有一个疑惑:別,难道在新韵里可以当成平?
2、表面上看,好像是按照七律要求,对仗也好像对了、中二联的错落有致也好像做到了。但是,无论什么韵律,韵律只是工具,重点是作品的深度、意境等。此作没看到旧日同学会面的情感表现,只看到朋友聚会,饕餮盛宴。遣词造句也觉浅。尤其七律,章法森严,有一套严格的写作规矩,律诗写成上面那样,与大白话差别不大了,谈何诗意?谈何诗语?谈何凝练入味?更谈何审美愉悦?
3、古人对此早有定论,试采撷一二,仅供参考:
立意,概,要沉著。忌卑弱浅陋。炼句,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琢对要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忌俗野。写景要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书事要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用事要陈古讽今,因彼證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用。押韵要押韵稳健,则一句有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由此可见, 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古人苦心终身,日鍊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则曰「一生精力尽于诗」。今人未尝学诗,往往便称能诗,诗岂不学而能哉?
4、万人写古诗,古诗越写越不行,何也?学古诗最要有力,有力则坚,坚则光焰逼人,读之只觉其笔下自有古气,不觉其是学古得来,此方是妙手。当今坛坫总有人藐视格律,虚无传统,抹黑传承,常常故作惊人之语,哗众取宠,实则浅薄流俗耳!吾辈须用真正工夫,而造诗词浑成之地,为古典诗词正名!比如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 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结合古人的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