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网友东方鹤问:钟教授好!第六届广州诗词挑战赛有一道题:清·陈恭尹《西湖》一诗中写道“休恨议和奸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其中“奸相国”是指谁?答案有四个选项:魏忠贤、贾似道、秦桧、蔡京。正确答案是“秦桧”。我在网上搜了搜,只有诗作,没有赏析。结句,不好理解。“休恨”“犹得”,好像跟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网上查不到作者写作的相关背景、注释和解析。有劳先生解答。还有,第一句的“麋鹿”是实写还是有所指?第二句的“双鱼”指什么?
(接上期)
钟振振答:
(二)第二句的“双鱼”指什么?
在上期的答疑中,我已举证说明,“双鱼”是书信的代名词。如此,则陈恭尹诗“岭外双鱼杳不闻”,即“岭外音信杳不闻”。
“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南地区的泛称。这里特指广东,即陈恭尹的家乡。恭尹写此诗时,广东地区民间抗清的武装斗争还没有完全止息。战乱年代,恭尹孤身漂泊在三千里外的江浙地区,行踪不定,自然很难与家乡的亲友互通音信。所谓“双鱼杳不闻”,既客观反映了这一状况,也充满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关切之情。
当时,恭尹的直系亲属,已基本上都不在人世了。
他的父亲陈邦彦,已壮烈牺牲。
他的生母,早在他十二岁时便已去世。《独漉堂诗文集》诗集卷一《初游集小序》曰:“余……十二而生慈捐背。”《中游集小序》亦曰:“予十二丁母夫人艰于锦岩。”“生慈”,即生母。“丁母夫人艰”,谓遭遇丧母之痛。“锦岩”,广东顺德有锦岩山。
他的庶母(父妾何氏)以及三个弟弟馨尹、和尹、虞尹,已被清军杀害。《独漉堂诗文集》文集续编有其向永历帝所上《请恤疏》曰:“臣庶母何氏及臣弟馨尹、和尹、虞尹先后被杀。”
据他父亲的友人黎景义在他父亲殉国后所写的《陈会斌私传》(见黎氏《二丸居集选》卷七。会斌,陈邦彦字):“其妾何氏亦被获,死之。子六人,曰恭尹、馨尹、和尹、虞尹、升尹、弘尹,今未悉其存亡。”则恭尹还有两个弟弟升尹、弘尹,下落不明。二人均不见其他史料记载,在那个时代,作为抗清烈士的遗孤,恐怕也很难逃脱夭亡的厄运。
除直系亲属外,他最亲的人就要数他的救命恩人,他父亲的挚友,他后来的岳父,广东增城名士湛粹了。《独漉堂诗文集》文集卷一〇《明明经如珩湛公墓志铭》(“明明经”,即明代贡生)曰:公讳粹,字如珩,广州增城人。少食饩邑诸生中(年轻时为县里的公费生员)。应崇祯乙亥(崇祯八年,1635)恩诏,贡入京师。阔达多识,在太学中从习,知时政、边事得失。以父母老不就选,归谓所亲曰:“天下事殆不可为矣。”时方承平,闻者皆笑。独与先君(恭尹称其亡父)为莫逆交,语辄数日,不能去。公父善治生,而公善施与,周人之急常若不及。岁饥,捐粟以赈。又与乡之绅士父老约家计口,留粟量可及新(计算家中人口,留下够吃到新收成的粮食)而止。有馀粟,报册榜通衢,听民贱籴(有多馀的粮食,张榜公布在交通要道,听任民众以贱价购买)。不能具价者纳劵,候新谷熟,出息偿还(出不起钱的可以打欠条,等新粮成熟,出点利息偿还)。人服其义,无违约者。所全活不可计。威信著于一方。宗族子弟及旁乡小民有所斗争疑难,咸就公决曲直,得其一言,无不折服。先君之起义师也,家为所得(家人被清军逮捕),尹(恭尹自称)脱身走。公闻之,迎置泥子村田舍中。院檄购尹(清政府张榜悬赏缉拿我)急,增城令疑尹匿公所(增城县的县令怀疑我藏在湛公家里),召公,留县衙弗遣,使数骑围搜公家。一乡之民哄然,走县廷为公白者千人(到县衙来为湛公说话的有上千人)。令惧祸作,中止(县令怕惹出大乱子,不得不中止搜湛公家)。公留衙四十馀日,以千金贿令(用重金贿赂县令)。尹所以获全至今,公生之也(我恭尹能活到今天,多亏了湛公啊)。庚寅春,公挈家渡江,寓东莞数月,得热疾,遂卒,年四十八。始,先君没,公自泥子田舍迎尹至其家东偏复室(秘室)中,每夕必临视(每夜必来看望)。常手一册(手持一册账簿)相示曰:“此仆所受于先人产也,今概以分诸子,吾未常增益尺寸(这是我继承的先人田产,如今一概分给儿子们,在我手里没有增加一尺一寸)。所受先人数千金,吾皆以义散之(先人留下的几千两银子,我都做公益散出去了)。世难未涯,不欲为子孙累(世有大难,我不想让这些财产害了子孙)。”丧归(灵柩还乡),乡之人自樵夫童子,无识不识(不管认不认得湛公),皆买香挂纸,迎哭于江上。时乱方剧,死丧遍野,而民不忘公如此,呜呼异哉!公生于万历癸卯十二月三日,卒于永历庚寅六月一日。元配黎氏。继娶卫氏,生一女艮,尹之妻也。(以上文字,据原文删节而成。)据此墓志,湛公卒于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恭尹作此诗时,湛公也已去世两年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