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邮票
曾平
清晨,太阳已跃出海平面,阳光给岛上的众多巨石铺上了一层金色,这些石头本身就带着些淡淡红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的温润和饱满。
平潭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在岛的东南端,有一个地名叫猴研岛的地方,这里有一副醒目的标语,上面写着“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中国平潭”,这里与对岸的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八月初的一天,我站在此处,环顾四周,虽然没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之意境,但岛边的石滩风景蔚为壮观,形状千奇百怪。脚下是形似大坛的巨石,周围有的巨石还兀峙海水中。眺望远处,海面波光粼粼,海水清澈湛蓝,给人以深邃的遐想,美丽极了。
厦门有一首“鼓浪屿之波”,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深情。而在平潭,就在这巨石的一平台处,用金属制作了一张邮票模样的雕塑,雕塑构图就是大陆平潭岛与台湾岛的图形,寓意简单明了。这使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其中有一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海峡两岸,似乎就是一张邮票的距离。“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先生亦感叹着呢!仰望天空,天上那悠然自得的云朵,空中漫无目地的飘着。大海中的一切,天空中的一切,大地上的一切,构造了这个祥和而美丽的世界。我可没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气,只是想乘着阳光的力量,风把云旋转的象飞碟,飞到阿里山,飞到日月潭,把心舞的更宽广些。把那里的美景装进脑海,告诉我认识的所有的人们。
地域不同,风景不同,乡愁便多姿多彩。我曾经听父母亲说起过,我的父亲是一位独子,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便到了省会南昌工作,当时在家乡也是一个知名人物了。作为独子,要工作又想尽孝道,便千言万语地说服自己的母亲,到南昌和大家一起生活。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等我出生后满了周岁,我的奶奶也在省会生活了若干年了,但是她就是不习惯在城里的生活。她常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到处都是房子,又看不到山,看不到岭。其实奶奶的乡愁就是家乡的山,家乡的岭,故乡的风,故乡的云。
此次到平潭岛度假,住的民宿。房东姓王,据王大哥述说,王家的祖先是从中原的河南因避战乱而迁徙到福建的福州,王氏其中的一支又迁徙到台湾,而他们家又是从台湾返迁回到大陆落根于平潭岛的。淌漾在祖国的怀抱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多好啊!
平潭,这里有优质的海滨沙滩,有千姿百态的巨岩交错,有清澈湛蓝的海水,有葱郁的防护林带,有各种各样的美味海鲜,更有民风淳朴的百姓。这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避暑度假、游览观赏、运动探险、娱乐休闲等多层次功能的海岛旅游胜地。
在另一处巨岩的平台上,矗立着一个大大的邮票齿状的金属框。游客可以站列其中,然后留下你的身影。那天,我站在邮票框内,面朝东方,伸出双手,深情地呼唤着宝岛台湾,快快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同伴,用照相机啪啪瞬间地把这一刻的意境留了下来。嗯,这剪影般的、拥抱状邮票,真有点意思。我吹,你吹过的晚风,是否看过同样的景色;我吹,你吹过的晚风,是否也算与你相拥!展开的双臂,好像是在等待着远游归航的她!
作者简介:曾平,笔名甄屏,江西赣州人。原供职于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现退休。赣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赣州客家联谊会理事、赣州市杨筠松古建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会员。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及散文散见于《赣南日报》《今朝》等。著有《故乡寻韵集》《客家轶闻趣事录》《我们的故事》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