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伴
今年是我和老伴结婚五十周年,我想留个记号。
老伴今年七十六岁,没有文化,智商也不高,虽然离开老家四十五年了,但她时常念叨的还是老家那些人那些事,这家的日子过的好,盖了新房子,那家的日子过的不好,儿子三十多了,还没娶上媳妇。她每天忙碌的就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有时也看电视,但对电视播出的内容,似懂非懂,看到搞笑的镜头,也会嘿嘿的傻笑。
我和老伴是老家媒人介绍认识的,说不上有共同语言,但她对父母、子女、家庭倾尽所有,忙碌了一生。

我和老伴是一九七二年结的婚。当时,我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操持家务、照顾父母的重担就落在老伴身上。我的老家是个山区,出门就爬山。白天,老伴在生产队劳动,放工之后就回家操持家务、照顾父母。我和老伴结婚时,父母已经六十多岁,由于在旧社会受了很多苦,父母的身体患有多种疾病。母亲生二姐时,不到
七天就下地干活,受风得了头疼病,一犯病疼痛难忍,十天半月起不来床。老伴就在床前精心伺候。随着年龄增长,母亲犯病的次数越来越多,直到八十五岁,母亲才安详地过世。
送走母亲后,老伴又照顾父亲,父亲年轻时,在外地干建筑公司时落下了风湿病。上下楼都很困难,老伴就搀扶着父亲。父亲到了八十六岁得了脑血栓,躺在床上不能动,老伴就天天守在床前耐心照顾。为了怕父亲长褥疮,老伴每天都要给父亲在床上翻身,由于父亲身子重,每次翻身,老伴都会累的满头大汗。直到父亲八十八岁病重去世。父亲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得这个病,多亏了儿媳好伺候。”
老伴不仅对父母照顾有加,还非常疼爱子女。我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九七四年出生,由于生活困难,缺乏营养,老伴的奶水不足,孩子不够吃,常常饿的哇哇大哭,老伴就千方百计买来小米,给孩子熬小米粥喝。我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九七九年出生,由于父母亲年龄大,无法照看孩子,孩子还不到一岁,老伴就背着他去上班,老伴是在建筑工地上班。她把孩子放在纸箱里,然后在食堂里做饭。由于建筑工地没有自来水,老伴要到一里外的水井里挑水,每天要挑十几担水。由于劳累过度,老伴得了腰间盘突出,虽然经过治疗,略有好转,但落下了病根,一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老伴还不到五十岁就驼背了。

家庭的重担已经让老伴苦不堪言。又摊上我这个体弱多病的老公。我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不到四十岁,医院就下过病危通知,一九八六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两年。每天一早老伴做好早饭,打发两个孩子上学,再到医院给我送饭,送完饭才到化工厂去上班,就这样连轴转,一直跑了两年。八七年我出院了,身体仍然不好,又开始每天喝中药,老伴下了班,操持完家务,再给我熬药,直到深夜才能休息。由于我常年有病,不能正常工作,五十四岁时,就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我退休后,本想让老伴歇一歇,但两个孩子在外地也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老伴又带着常年患病的我到外地给子女照看孩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和老伴已过了古稀之年。因为老伴没有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更不知道什么是浪漫。但她忙碌了一生,辛苦了一生,却从来不会抱怨什么,每当遇到熟人。她总是说“和老家那帮闺蜜相比,她是最有福的,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还住上了好房子,这辈子值了。”虽然老伴是个俗人,但知足常乐。她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秀品格,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平凡的一生中记录了不凡的故事。

赵德贵简介:
1971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战山河总支书记、乡党委书记、副镇长、人大副主任等职。
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和模范党员,曾三次当选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六次当选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
2000年分管计划生育工作时,因成绩突出,荣获“山东省计生委计生协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退休后,参加了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各种书法名帖,积极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种书赛活动,取得一定成绩。
在苦练书法的同时,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特别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感悟、体会、写了近百篇诗歌、散文、杂文,部分作品被有关单位和刊物录用。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