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您 父亲
宋晓华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杨榆飞絮,布谷欢唱的初夏时节,而此时,距父亲离世已经足足五个年头了。望着满街步履匆匆的人们,眼前就不由自主地闪现出父亲忙碌的身影。入夜,朗星斜照,月光婆娑,一束轻柔的月光穿过窗户,就像父亲关爱的目光正注视着我,虽然有人说过,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相互扶持,而不必说谢谢。但心中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禁不住想说:感谢您,父亲!
父亲,感谢您,不仅感谢您给了我们生命,还因您为扶养我们而经受了太多的生活艰辛。
我们兄妹四人,都出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由于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在您一个人身上。您是一名教师,当时,除了每天教好课之外,您想得最多就是怎样使那一点微薄的工资,既不耽误治疗母亲的病,又能让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吃饱肚皮。为了节省开支,将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每到冬季的星期天,您顾不上一周的劳累,凌晨三、四点钟,喝上母亲做的一碗面汤,就起身到离家三十里外的蒙山上捡拾柴禾。而到了傍晚,母亲会带着我们一次次到村头眺望。就这样,您用自己的双肩,挑来了我们家一年做饭、取暖的柴禾。每当我想起您那瘦弱的身影,伴着两捆如山般的柴草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知道,您肩上挑的是我们兄妹的成长,是您的生活希望。
父亲,感谢您,不仅因为您扶养我们成人,还因为您用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您最常讲的话就是“人穷志不能短”,并用自己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诠释了这句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您只读过几年书,但您学习知识的热情永远是那么高涨。当时,我们村上有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在那食不裹腹的时代,写写画画被看作不务正业,但您却不这样认为,对我们说:人活着就要有所追求,生活才有意思。在他的指点,您迷上了书画艺术,并小有所成,成为我们乡远近闻名的“书画家”。暑假天长难耐,您会取出纸笔水彩,画一幅苍松劲竹,写几幅长联短对,独自欣赏。我至今记得这样一幅对联“户小门破胸怀布谷,破衣烂衫指点江山”。就这样,您用艺术的丰富多彩,来调笑生活的艰难苦辛,使我们在贫乏的生活中也有欢声笑语。
可后来您岁数大了,需要我们在身边的时候,可我们却都走向远方,于是,远方的儿女又成了您永远的牵挂……
现在,您已安然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们只能将缕缕思念埋在各自的心头。
父亲节就要到了,祝天堂里的您,节日愉快!
2022年6月11日
作者简介:
宋晓华,男、汉族,山东平邑人,1970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1993年7月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工作,现在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工作。空闲时喜欢读读书,写点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