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话“金矿”
立根原在乡土中

金矿老师“淮响”获奖留影“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年年岁岁,今又重阳。每个节日都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向往生活的一万种美好,这便是我们所拥抱的重阳。
在我的微信好友中,有一位网名是“南闸民歌金矿”。南闸民歌,是国家级非遗;金矿,是南闸民歌省级主要传承人(国遗传承人已过审)。早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就播放了南闸民歌专题艺术片,艺术片的主要形象人物就是金矿。
“将神州俚曲精华,收入锦囊,品位何其高也?让苏北民歌旗帜,带临远处,功劳实乃大哉!”自古以来,有“字养千口,力养一人”的说法,然而这样一位在文化上有如此突出贡献的他,却一直是享受穷困低保(最低企业职工保险)的农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也可称之为金矿现象。从金矿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出目前群众文化普遍滑坡的悲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金矿戏言“自己是拿着金饭碗讨饭”,这话也许并不过分。他与两个流行全国、影响世界的文化品牌相关。他不仅抢救了一个地域文化的全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项目“南闸民歌”,还以第一人张扬宣传了目前已经有上亿人参与的体育文化娱乐项目掼蛋。一个农民能够创造如此的地方文化辉煌,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化奇迹。

全国艺术名人“探矿”
金矿可能实在太普通了,对于他的贡献好多人的认识还特别肤浅。有人曾拿他和门卫比,他没有门卫那样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有人曾拿他同农民比,他没有农民那样挥洒汗水的体力劳动付出;还有人曾拿他同小商小贩比,他没有创造价值经济和流通经济。更有人说他是一种酸臭的文化乞丐,连这仅有的一口饭都不应该施舍给他。因为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他却以一个穷文化项目横在地方建设的高速路口。“我们要什么南闸民歌?!有了它反而让南闸增加不少压力,增添了好多麻烦,民歌不当饭吃!”一位官员说,“其他乡镇没有民歌和掼蛋品牌,同样过先进的日子。”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文化是靠人气去建设打造的,特别是群众文化更离不开人气,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群众文化严重滑坡的悲哀现象,就是相对缺少一种相当浓郁的人气。人气本身就是一种灵活的生动气象,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文化素养的人才,要有一批有为文化奉献精神的人。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某些乡村,多年看不到繁荣的文化现象。在那些年,淮安农村的群众文化一直是一潭死水。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把一大批群众文化的人才给打落流放,把专门从事群众文化管理的文化站给撤消合并,让许多没有文化才干和文化技能的人参与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文化。有好多应该发展的项目受到了严重地遏制,让繁荣的文化变成了荒凉。

金矿重阳自题
“一个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一辈子就没有白过。”南闸民歌,于金矿而言,是镌刻在骨子里的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情。他生活在淮安西南较为偏僻的白马湖边水乡南闸(2018年这里被优化为漕运镇),这里有点天高皇帝远,这里的老百姓需要群众文化。 在世纪之交机构改革时,执政的要员热心支持群众文化,有决心与上面不重视群众文化的现象对着干的精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南闸有个全国都知名的文化品牌,后来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闸民歌,所以南闸文化站的名不顺言不正的站长金矿就被保留了下来。再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流行全国、影响世界的扑克牌娱乐掼蛋,金矿也成了这个项目的主要人物。似乎这小地方的文化就更离不开他了,留着他,不会给地方带来损失和伤害,他不是那种尖头蛆,也不是社会危险人物。就这样,他一留又是二十年。金矿,这五十多年工龄的乡镇打工者,没有辜负乡亲父老的重托,以踏踏实实的奉献精神干出了一番事业。
任尔东西南北风

少年金矿极目远舒
金秋,高天行云,以毫不修饰的本色示人。金矿,有真诚、有童趣、有激情、有睿智、有坚定的永恒。那永恒的后面,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乾坤定力。
金矿1970年做民办教师,教初中语文,是向全县进行公开教学的优秀教师。1977年,公社知青文化站长返城,一时缺乏既是业务指导又要管理的人才,当时公社党委老书记提出从全公社青年中海选,要能写会画、吹拉弹唱,还要能创作写材料,文教助理是执行考官。金矿很荣幸地入选,来到这个神圣的群众文化殿堂。当时连好多的小学校长都很难磨到这个“宝座”,还有大队书记江郎才尽地佩服而赞叹,“这可是个没人可比的金饭碗呀!”
不过,这文化站长只是民办文化站长,金矿为了文化站长这个工作牺牲了好多的个人利益。他是全乡第一个参加高等文科函授的中学民办教师,当时淮安的语文教育泰斗许伯民、周本淳、程中原、浦德欣都惊叹金某将是淮安语文教育的后起之秀,因为全专区精英语文教师都听了他的诗词教学公开课,其课堂艺术、板书、口语、方法都使专家们无可挑剔、啧啧称赞。金矿高函毕业后进入师范学校从教,是那几位老师的殷切希望。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他的几个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他辅导的几个参考学生语文都得了高分。老书记说,“你都是高级老师的料,还要进那个学校重学干什么?”不过主要的原因是他那每月二十几元的工资是一家六口人的生活费,他去上几年学,谁又负担他的学杂费?
他上高中时,家里缺乏劳动力,父母就做主把一字不识的表姐带家来充当主要劳动力,结婚前他们没讲过一句话。谁知岁月多舛、命运坎坷,在有了两个孩子后,金矿二十六岁时,外婆、母亲相继谢世,金矿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由于家庭负担太重,母亲重病后去世,他替弟弟操办婚事,欠债三千多元,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二十四元,这债务要还到猴年马月?再说草房已经破屋倒墙,两个孩子缺吃少穿。不识字的表姐想不开,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哭哭笑笑好几年,江南海北四处求医总算挽回了一条命。在这特别困苦的环境下,两个孩子只上到初中毕业就都辍学了,其家庭也就一直是社会的低保困难户。至于后来儿媳妇又得脑梗塞缺乏劳动能力,老妻腰跌伤致残,那就又是后话了。

金矿声名远扬
后来,民办教师都转了正,民办站长也有两批转正,木讷的他却一直是民办人员,以至民办撤销无指标,金矿成了临时乡用人员,只是在南闸党委的保护下才临时主持群众文化工作,没有被淘汰出局。金矿紧紧抱住这一救命稻草,勤勤恳恳、呕心沥血、锲而不舍地从事着南闸民歌事业。 为了搜集南闸民歌资料,多年来他自行车行程上万公里,餐风宿露,到原始民歌区采风。目前有好多人都是自驾车,他还是一辆破自行车。几十年几乎没有双休日,坚持同民歌手交朋友,靠人气组织南闸民歌活动。坚持整理各种民歌资料,搜集民歌歌词一千余首、曲谱一百多首,多年来他已经撰写了近四百万字的南闸民歌资料。出版了南闸民歌文学集《姐儿香儿》《南闸民歌选》等,还有几百万字的作品符合公开出版要求,如:《南闸民歌歌词集》《南闸民歌曲谱集》《南闸民歌故事集》《南闸民歌沿革史话》《南闸民歌手传奇》《民歌之路》等,由于他自己生活都顾不过来,经费无着落,作品付梓只能搁浅。
今年,金矿古稀有二,两鬓斑白。那些他早先的同道们退休工资都是接近一万元,他的退休保险金享受是每月一千四百元,没有医保,还有一残疾的相依为命的老太婆,儿媳妇脑梗塞后遗症带来手残,儿子低智能做保安收入有限,孙女上大学还要依靠他。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还如何坚守文化传承事业?

人面桃花别样红
最美重阳,美在不老的心灵。心若不老,无惧春夏秋冬,每一季都会有繁花盛开,每一段时光都会染上别样的芬芳。
“倾情传承民歌,致力推介掼蛋”。这位海拔不高的小老头,仍然整天咋呼呼、乐呵呵,似乎没有什么烦恼和忧愁,还是整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争分夺秒继续他的事业。金矿,现在的名气有了,被返聘参与乡镇文化建设,还在主攻保护传承研究国家级非遗南闸民歌,还在重点研究掼蛋之源文化,每天早早晚晚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写作两千字。好多业内人士说他的创作水平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因为他的《感叹史铁生》等数篇文章在全国获得大奖,已经公开发表了两百万字的作品。

李锡贵为金矿题字
有人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淮海晚报》以整版报道推介,称他为民俗文化之父,除了一千多首民歌歌词外,还有一万条的江淮民间俗语,还在民间歇后语、民间说唱、戏文民歌方面都有比较精深的研究。他演唱的南闸民歌表演很到位,被江苏电视台外宣节目推介,上海著名音乐家黄白及单林都认为他是全国少有的两栖双料非遗传承人(发表北方音乐)。
这些年金矿还先后到扬州大学、淮阴师院等十多所大学讲学。他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南闸民歌省级代表传承人、淮安市音乐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淮安市首批文化名家、淮安区首届文化名人、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
荣誉满满,虚职满满,他还是很平静地生活在农民的低保线上,出行依然是他心爱的毛驴——破旧的自行车,他倔强地说“要把毛驴骑到共产主义”。进城到大城市参加活动,仍然坐公交、乘班车、住小旅馆。日常生活几个月不吃肉,老妻长的蔬菜就够吃,不需要到市场进超市。他还是那句老话,“自己即使是一个乞丐,也要尽力完成南闸民歌事业,将南闸民歌进行到底!”
全凭老干为扶持

师徒相识白马湖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来到世上,所有的相遇都千转百回;幸运的是,有些相遇,不早不晚,一切都刚刚好。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城里工作、生活,和金矿老师的孩子年龄相仿,和这位执拗的老先生本应风马牛不相及,即使相及也会有代沟。但是,人生就是机缘巧合,我和金老先生不但相识了,而且还成了忘年交。
金矿是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而我恰恰热爱淮安地方文化,尤其爱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我所编辑的公众号“淮上会”,常常选用淮安民俗文化的文章,其中《我家与民歌四十年》《掼蛋形成之说》《运河船工号子》《南闸民歌与白马湖旅游》《白马湖畔百灵鸟》《印象女人》《乡村抗疫十劝歌》等百余篇推文皆出自其手。金先生说,“看到这个平台很高兴,‘淮上会’就是我们淮安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平台,和淮安市民协的工作是一个方向。”于是,他引领我加入了民协。

师徒参加研讨活动
2021年,金矿先生以其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博学被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批准为首批文化名家。文化名家需要名家带徒,他的民歌弟子包括民歌手多是农民,尽管他们传唱得很好,但文化基础差,上了年龄的歌手甚至不识字。我中文本科毕业,酷爱传统文化,经过歌手们的推荐,也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经市文联批准,拜金老为师,从师三年。我是他名家带徒的第一个徒弟,既引以为傲,更深感重任在肩。
“凭勇气一路行吟,披荆斩棘,朝朝涉足白马湖,寻觅淮安刘三姐;以热忱平生呐喊,裂石穿云,赫赫跻身非遗榜,惊奇上海数专家!”也许我们对金老的故事了解还不够多,总感到在他的身上还有好多传奇,有一种令人特别感动的精神。希望淮安金矿现象能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让金矿精神在淮安文化建设与传承中大放光彩。

江苏民文三老
过去渐行渐远,未来也还遥迢,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会有人像他一样,是巴根草,是向日葵,是金矿;在传承文化的路上,我们奔赴山海,精神丰盈。
(图文:邵娟)

作者简介:
邵娟,大学本科,民进会员。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代理秘书长。淮安市首批名家带徒学员。“淮上会”公众号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