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书法家协会报道;/文东欧山人
张永博老师他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教师,后在学校里喜爱书法,因为当时是瑞安市书法家主席潘知山写一笔颜体,所以深深被吸引,为此就对张永博老师产生极大的影响,但他却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只愿做一个传播书法艺术的“游击队员”,努力向乡村中小学推广书法艺术。在他看来,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一定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张永博老师出生于农村,在书法方面并没有受过名家指点,但与书法结缘非常偶然。儿时的一次春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对子。看到作品的那一刻,还是孩子的张永博,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击中。他双脚像被钉在了地上,一动也不动,双眼盯着墙上的作品,看得出了神。长大后,张永博老师才明白,那种力量就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美。那次偶然的机缘,引导张永博老师走上了钻研书法艺术之路。开始从颜体,柳体入手,系统学习书法。求学阶段,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张永博老师特别喜欢书写,为此没少耽误写字时间。“写书法能养人,能陪你到老。从现在的观念看,学生当然应当文化艺术的理解呈重,有人所说的“书法能滋养人”,却加深了张永博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
张永博老师指导他从唐楷转向魏碑,我指导他学习颜体行书,但也有人指导他研习草书。谈及当年的求学经历,张永博说:“老师们让我认识到,学习书法要下苦功夫,要努力达到五体皆能。”吸取百家之长,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文艺形式关系密切,“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画同源,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草圣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得到启发,说明书法与舞蹈也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从文学角度看,草书与诗词有相似的意境,诗词的内容常能与书法形成暗合。”他说,“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自然会呈现奔腾的激情,而传统诗词平仄的节奏,在书法家书写五律七律时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张永博进一步强调,书法是形象艺术,有时在形式与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要努力探索书与文的协调统一,让书法与其他文艺形式相结合,突出书法作品的主题性,那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在张永博老师看来,书法工作者要想写出好作品,首先要立德,也就是要做个好人,同时要对历代先贤心存敬畏之心,对书法事业心怀赤诚之心。同时,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书法要传承下去,就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了把优秀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这些年,张永博老师积极参加书法公益活动,以及书法艺术推广活动,努力让书法惠民、书法乐民。在张永博老师看来,书法学习有可能自学成才,但书法艺术的传承还是应该从小抓起,“‘有书写经验缺文化知识’和‘有文化知识缺书写经验’都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張永博老师说;他仍然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但是传承质量有大大过于名已正,理已直,起到顺理成章的作用,以后书法这艺术乃然有艰难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