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支撑乡村振兴
------------看看泗阳新农村
王业松
时值中秋,正逢农民收获季节。泗阳大地五颜六色,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已经在低头弯躬腰,等待感谢主人的一季培育。稍晚的稻子半青半黄,还在做最后壮浆,将以更美满的成绩奉献:主人。玉米等晚秋作物一片翠绿,还在做最后一阶段的努力,争取向主人交出更完美的答卷。整个大地如同一幅巨大的层次分明的国画,展现在蓝天白云下。
我们的汽车行驶在省道、县道上,路边不断出现着桃园、梨园。水田、旱田相间,鱼塘、蟹糖、荷塘相伴。路边立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牌。蟹农卖螃蟹的大字招牌立于路边,十分醒目,让人想起国画大师齐白石为自己的蟹画题词:“见汝思有酒”。
9月23日下午,笔者乘车来到泗阳县穿城镇的两个新农村,一个是小史集村,另一个是颜圩村,村名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支撑着乡村振兴。
走进小史集村和颜圩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簇新的两层楼的农舍,此时你不会觉得自己下乡了,进村了,而是觉得走近一个旅游度假区了。新房新路让人耳目一新,喜出望外。
新农村,新在哪里?表面上当然是新在农舍,新在柏油路,新在绿化美化的环境,但是,我感到是新在文化,是文化在支撑着这些“新”。
从村史馆得知,穿城镇颜圩村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崇德向善争做道德模范。由于开展上列的文化活动,村里涌现出“江苏好人”6名,“感动宿迁人物”9名,提高了广大群众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文化助力了乡村振兴。
文化改变了几百年的农村旧风俗。一是有事好商量;二是减轻人情消费的压力;而且使人情习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摆酒席,村里也有规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提出“随礼往来一二百,不把人情变成债”。提出嫁娶不要彩礼,买房、买车、开业,不请客不收礼。办酒席每桌不得超过500元。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推进现代化文化建设。交际礼仪方面也有详细要求:“约定时间不迟到,答应的事情要做到”,“亲朋聚会不玩手机,不冷落他人”,”咳嗽打喷嚏要遮挡”。这些要求已经达到国际标准。三是提倡重德。颜氏祖先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春秋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赞其为好学仁人。颜囬跟着孔子来到泗阳,在小史集讲学,勉励族人崇德尚学。现在小史集村和颜圩两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要求农民不忘祖教,崇德守礼,做现代文明人。向我们一行介绍情况的村支书,就是颜氏72代孙颜晓舟同志。他把颜圩栽培的多肉、蝴蝶兰和百合等鲜花通过电商销往国外。仅花卉一项就使每户每年增收一万元。
小史集村有1620户,现在农民每户都住上了农房改善型的新房。颜圩村居民户型从58.6平方米到114平方米。我们访问了一家低保户,两位老人住的是小户型,70多岁的房主高兴地对我们说,过去祖祖辈辈都住的茅草屋,他从来都没想到今天能住上这样的瓦房。过去小地主也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
小史集和颜圩村的文化氛围浓厚。村里有励志的标语,有陶渊明的诗,有江苏当代书法家李啸的字,还有文化等五大振兴的隶书书法作品等。在村里路边的公告牌上,把村规民约张榜上牌,让村民每天可见,村民每天都可享受到文化,履行文化,受益文化。村里处处均可感受到文化之美,感受到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
文化来自于实践,又引导实践。文化支撑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了又将提高文化水平。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讲的就是此理。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社会就进步了,时代就发展了。
2022年9月28日初稿
2022年10月3日修改作者简介:王业松,1934年出生于江苏泗阳,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教育局任处、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长,出版王业松文集六卷,百度收藏。在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三千多篇,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散文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