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国庆放假,好友冯勇带着的10岁的孩子冯晨益来拜访著名画家孟宪奎老师。画室挂着一张三八尺的宣纸准备画画,孩子对国画有浓厚的兴趣。孟老师说让孩子拿起毛笔,大胆在宣纸上画画,并鼓励孩子说画画很简单。开始孩子比较拘束还是不敢画,但是孟老师拿起画笔在宣纸上随意地画了几笔,孩子来了兴趣。孩子开始拿起毛笔,大胆地在宣纸上画了起来。然后孟宪奎老师根据孩子在上面留下的墨迹,再次创作了这幅既有童趣又有神韵的残荷作品。

荷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谓“花中君子”。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为世人称颂,成为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枯荷是残荷,残荷却并非枯荷。李商隐有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里的枯荷指枯槁的荷叶,而残荷之残为缺亦为枯寂,可以是花、叶、梗、莲子等,乃是对生命、命运的观照与反思,谓残荷意象。残荷象征着清醒自知,坚韧刚毅,自在澹然,荣繁枯残之后生命轮回的新始。

一根残荷,半蓬枯叶,生死共依,禅意甚浓。写荷之要首在画叶。如欲得笔墨玄澹澄明之格,写荷叶前,对其形质、笔墨、布局、意象等,皆应明其究竟,谓胸有成竹,则可用墨。形质必与神情相依,最宜得雍容、中正、平澹之相,无矫揉造作之姿、无偏倚失态之貌,形之舒展神之舒畅。

孟宪奎老师根据童趣画出的墨迹,用大号兼毫笔,笔根蘸淡墨,笔尖蘸浓墨,散锋戳点略带皴擦。接着画出残叶的上部和叶柄,叶柄呈曲状,叶子下垂有枯萎的感觉。以同样手法画出另一片残叶。根据穿插疏密聚散的构图规律,画出莲蓬和莲柄。

整幅作品看似零乱,却整齐有致,错落得当的残荷枝叶。给人一种繁华凋尽,枝残叶败的那种荒寒,萧瑟!枯寂!凋零!存在!失去!瞬间!永恒……。

让观者懂得了这幅国画作品这是美的,读懂这种美的所在,甚至超出了所谓的完美无缺。这美似乎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靠一种感觉,一种体味,一种领悟。让观者不免又感叹于它们的老去,一天天地萎缩,一天天地下垂;更敬佩于它们在冰雪中的风骨,它不卑不亢,老而弥坚,经晚秋至隆冬的漫长季节里,在百花凋零的萧瑟时光里,它依然屹立在冰雪之中,持有它特有的风骨余韵。

孟宪奎老师说:“这幅残荷作品寓意,写满叶非盈不亏,故不宜全形。虽圆亦方,不宜偏逢规矩,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吧。 残荷之叶,非欣然之相不足使墨,决不可落入枯稿之惑境。作品中点缀画了三只小鸟,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的寓意来表现这副残荷作品的意境。

观其残荷作品,须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亦坚强,当然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亦枯槁。故写残叶之枯萎,应得婷立中正之气。所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枯稿可立而待矣!其身已枯槁(贫瘠、枯萎、死亡)其生亦富贵则妙矣。贫(残叶)无卑贱,得澹泊宁寂之安逸;富(满叶)无骄奢,常怀清淡而澄明。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故画荷之难尚为胸中无荷,而笔底生花。心底无波澜而意趣幽寂。”
作者: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王贵来
2022年10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