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亟待大刀阔斧的改革
禹琴/黑龙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刚刚结束,大批知识青年大返城,城市由于文革十年,大批企业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所以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无处安置的返城青年,在那种情况下马寅初首先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到了八二年,被定为基本国策,一对夫妻一个孩儿,计划生育光荣。那个时候,一个家庭四五个,乃至七八个孩子基本正常,国家就业压力山大。计划生育的提出也许是正确的,人们从多子多福的观念转换到男孩女孩都一样,在意识形态还是很难接受的,但国策就是法律,全国人民还是在不是情愿的心态下执行着,这个转变,就造成了延续香火的孩子的金贵,所以这一代孩子就成了一代人两代人眼中的宝贝疙瘩。成为真正的宠儿。加之文革对教育的冲击,大学停办,父辈的大学梦转嫁到孩子身上,这一代的孩子不但是延续生命的希望,也是改变命运的指望。却缺失了传统教育的一环。所以大多数孩子恃宠而骄,自私,任性,不懂得尊敬长辈,对于长辈的娇惯视为理所当然。
由于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可,对学校,教师的选择与重视成为共识。大学扩招,私人办学,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对升学率的要求,导致了家长学校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忽略,同时也助长了教师腐败的风气似乎有了合理性。几十年延续至今,才产生了择校入学,学区房,各种课外补习班,老师招住宿这些新型的教育乱像。以及低收入人群对高额教育经费的难以承受和抱怨,以及对教育分配的不合理现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叹息。也导致了孩子的高昂教育经费家长难以承受的社会现状与共识。新生代的锐减,老龄化的压力。所以尽管国家开放二胎,三胎政策,人们也不愿意生,不敢生的社会局面。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教育要动大手术,要从教师对伍整顿开始抓。对那些课堂教学不讲重点,课后补课收高额费用的老师发现一个,辞退一个,对那些校外补课机构,发现一处查封一处,同时采取经济重罚。教师采取周期轮换制度。对那些私人创办的学前教育场所,采取资质考核,合格的纳入国家统一管理序列。对各级各类学校采取监察管理。严厉杜绝不正当收费,如有发现,给主管领导予以严厉制裁,乃至于走法律程序。
加大对传统教育的注入,把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在语文,政治,品德课堂,三字经,大学,中庸,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一系列优秀文化遗产分布在各个教学阶段。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为什么要爱国,爱家,要尊老爱幼,要自尊自重,什么叫做使命感,什么叫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美与丑,对与错。从意识形态中灌输给一代人正确的做人准则。
试想经过十年的品德植入教育,新一代人的理想追求趋向将会被修正,被拉回正常轨道。而不是现在的公派,自费出国深造一去不返的人才流失。年轻一代也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产生自觉的爱国意识,和责任与担当的使命意识。而不是现在的那种追星,追求那种正当行业的不正当高收入,而导致的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国家重视教育,每年对教育投入大量资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生的生活补贴,免费午餐等等,可是为什么普通百姓还觉得对高昂的教育经费望而却步,甚至导致不敢多生孩子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所谓重点校对于择校生的高收费。导致学区房暴涨。在于那些无良的教师们,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待遇已经很高了,可是他们还是另辟蹊径,巧立名目收取家长的血汗钱,导致那些低收入人群对于孩子的教育经费如同一座大山压在肩上,谁还敢生孩子啊?再加之现在的医疗现状,过去是救死扶伤,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现在是医生不看病,哪怕是有一点外伤,到了医院也要做各种检查,本来能花几毛钱可以解决的问题,结果一圈检查下来,就得大几千块,做个手术更是要命,主刀,麻醉师的红包不敢不给,接着就说重症监护室,康复病房。真是一场病看完,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国家要想保证人口平衡,首先要对像教育等这些前沿部位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作者简介 :高禹琴,黑龙江五常人,新西兰诗画摄影社会员,诗心斋微诗社成员。作品散见澳大利亚新西兰综合之《澳纽网》专栏,《华人头条》,新西兰《先驱报》美国新报等。
国内曾在《散文诗刊》《三江文学》《芳菲文艺》《当代诗歌瞭望》《诗评专栏》 网易,头条,新浪.搜狐等平台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