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68)一一远离牢骚
作者:杨忠敏
牢骚,看似人在生活过程中的情绪反映,其实它是人的诉求受阻或希望破灭时的应激反应,说到底,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的表现。
因为失意、烦闷和苦恼而采取那种埋怨的发泄方式,用以缓解自我心中的郁结,结果是与己无益,与事无补。
人生遇到逆境或挫折,缺乏自我调适能力,而在外部寻找原因,借以舒缓自我的心理亏空,这是人生负相表现。采取自我意识的排遣方式而以消极的态度处置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纠纷,是社会生活的负能量。
牢和骚,无论是在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里都是一个多义项的字。简单讲牢为畜圈,骚为纷扰纷乱的心绪。到了明清时代,话本里才多见牢骚一词。可见,社会越是发达成熟,人类自我精神创伤和精神禁锢的现象越是严重。这时,可以看到一切社会矛盾都郁结成个人的多愁善感和内心的不解不平和不满,千奇百怪的牢骚话流行于社会。人们企图用牢骚突破精神禁锢,用怪话抚平内心创伤,久而久之会形成历史长河中的团湍和逆流,埋下社会动乱的祸根。 
牢骚有巨细,细则是心绪,巨则是政情。一个人几个人的牢骚,无碍大局。可一部分人一个阶层人的牢骚,或许就隐藏着某种政治诉求。面对社会舆情,得及时破其牢、解其骚、排淤塞、解疙瘩,以求得合睦合谐、同心同德。
信息化时代,常常在网上可读到零零散散的奇谈怪论。抱怨太盛令厌,怪话离题遭人弃。须知那些大家大V们的牢骚,往往是利益天平上的法码,那是由金钱,权力来定夺的。
读史的人或许有这样的印象:历史上那些公众人物,面对时代大潮而滿腹牢骚的人,无非两种结局,一是掀起历史逆流,一是葬身历史大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讲到伟人从井岗山斗争到遵义会议这七年多时间里,几上几下,沉浮颠簸。可伟人从未消沉牢骚,而许多重大的理论创见,源于下沉。许多过来人感叹:伟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光明。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巜迎潮送潮•送潮》一诗中咏道:风骚牢兮愁烟孤,牢骚会腐蚀人的心情心绪和心理。真的,一个满腹牢骚的人,眼里看不到春光秋色,往往是在愁云忧雾之中毁灭人生。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