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重走当年军旅路
作者‖蒋礼平
组稿‖格桑花
(一)
四十五年前,一张盖着“高原合格”印章的体检表和一张《入伍通知书》,把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子送上了海拨43OO米的邦达草原军营。当年他们怀揣梦想,踌躇满志,义无反顾远离家乡,来到了雪域高原,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岁月。而今这群小伙都已年逾花甲,然而,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过那个几十年来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今天,他们其中的10位战友终于再次踏上了当年的从军之路,去寻找那些失去了的记忆!追忆那曾经为之流过血、流过泪、流过汗的地方!去了却今生不得不了却的心愿。啊,甘孜州我们来了!巴塘我们来了!邦达草原我们来了!



四十五年前,汽车需要三天才能走完的路程,而今天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到了康定城。山还是那座山,城还是那座城。



二郎山一点都没有因为时光的逝去而变矮,不同的是,不见了当年那条又窄又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当年那个低矮的青瓦房;不见了陈旧的店铺以及满街都飘着牲畜粪气味的康定溜溜城……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现在的高速公路和一座现代化的康定新城所取代,老兵们不得不为这四十多年的变化而感概万千!



今天是重走当年从军之路的第一天,我们抵达了康定城。我想明天的折多山,新都桥,雅江等一处处美景,山峰,海子,还有那环绕山间的十八盘公路,指定会把老兵们激动的一踏糊涂。



(二)
但凡穿过军装的人,不论军龄长短,也不论职位高低,都永远忘不了那段当兵的岁月,忘不了那座火热的军营,更忘不了那些可爱、可敬、可亲的战友。


由于疫情的原因,酒店暂不提供早餐,热情的藏族姑娘(酒店服务员)给我们送来了牛奶和蛋糕。简单地吃过早饭,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今天要去的是川藏线上的第一山——折多山。这座山有着连续28公里的上坡,海拔高度要上升到4298米。当年我们新兵初次进藏经过这里时,很多人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初次感受到了高原气候给我们的第一个下马威,有少数新兵战友产生了后悔的情绪,更有的甚至还流下了眼泪。不巧的是,今天的折多山山顶被大雾浓罩着,但立在山顶公路边,刻着“西出折多”字样的大石碑和远处的大白塔仍依稀可见。匆匆地照完几张不太清晰的照片后,我们顺坡而下,来到了我们当年从军路上抢饭吃的地方新都桥。由于1975年的时候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好,农村的许多地方都有缺吃少穿的现象,许多新兵一走进当时的兵站,眼见白花花的大米饭,顿时食欲大增。初来乍到,也不知道当兵吃饭要排队,每到一个兵站就一窝风而上,有的士兵连脚都被挤进了饭盆,急得带队的排长站在边上不知如何是好,现在回忆起当年的这些有趣的往事,仍然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这里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秋天那金黄的柏杨,连绵起伏的山峦……藏寨如珍珠般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如果说起“小桥流水”,人们一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指的就是江南了。但你知道吗?在川西这个雪域高原之地------新都桥,也有极美的小桥与流水,它的风格完全出乎人们的想象。
告别了新都桥,我们向雅江进发,现在的318线已不再翻。越高尔寺山,直接走隧道,我们很轻松的到了雅江县,由于汽车的轮胎出了问题,我们住进了藏族民居。今天的行程就这样度过了,明早继续前行。



(三)
昨晚整整下了大半夜的雨,也许正是这场大雨,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密码,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回忆。当年入伍途中点点滴滴的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使人思绪纷飞,感概万千!久久不能入睡……


一觉醒来,见战友们早已起床了,有的在锻练身体,有的在聊天。他们为了白天的行车安全,所以没有叫醒我!洗漱完毕,热情的藏族房东夫妇早已为我们打好了酥油茶,还有糌粑和牛羊肉。喝着酥油茶,又唤起了我们对45年前的回忆!吃过早饭,我们继续赶路,今天的目的地是巴塘,从雅江沿318线岀发,海拔逐渐升高,途经“天路十八弯”时,我们进入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远处的山以及近处的树林和公路,被昨晚的大雪盖得严严实实,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车辆依次排成了几公里长龙,我们也只好跟着前车缓慢的向前移动着。随着前进的车队,路变得越来越难走,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多。当车队行驶到原135兵站下面路段时,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干脆停在路上不走了,足足等了近一个小时。估计是前面路障排除了,整个车队开始快速的行动起来,很多本地车争先恐后地往前超,溅了我们满车的雪水和泥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世界高城”理塘。



一九七六年九月左右部队从邦达退场归建,我们三营就驻在理塘,当时的营部和七连驻在县城内,八连和九连分别驻在县城的两侧。时过境迁,这些地方已经找不到有部队曾经驻过的半点踪迹。战友们不免有些失落的感觉。在理塘吃过午饭后,我们轻车熟路于下午四点多钟愉快的到达了当年部队团机关的驻地巴塘县城,住进了藏族兄弟多吉的“德嘎林”乡村客栈,园满的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四)
到了巴塘,不想爹娘,查阅资料得知:巴塘古为白狼国地,隐伏在甘孜州南部万山丛中,与西藏、云南隔江相望。县府雄踞在更曲河与巴曲河汇合处的一块小平原上,地形酷似一只大鹏,故有鹏城之称。这里山青水秀,美丽富饶,人称“高原江南”。县城内楼房幢幢,样式新颖,街市宽阔,路树成荫。土红色藏式平顶楼,层叠有序,鳞次栉比,极具藏区小城的民族特色。每当春风送暖时,嫣红、雪白、水粉色的小花如霞似虹,开满鹏城,比那江南风光更显得有神韵。



巴塘流传这样一首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不想爹娘。”哈哈!终于找到了这两句话的出处。到了巴塘,不想爹娘,这两句话用来形容我们这群曾经在巴塘当过兵贡献过青春的退伍老兵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再合适不过了,战友们一到巴塘,就像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忘记了几天来旅途的劳累,忘记了由于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弛下来。停好车子,住好旅店,战友们就迫不及待的把这个小小的巴塘县城走了个通透,在巴塘的第一个夜晚大家都睡得非常好,睡梦中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巴塘……


和昨天早晨一样,老板多吉同样给我们打了一壶热腾腾的酥油茶还准备了糌粑。今天的安排是首先去烈士墓瞻仰长眠于此的我们团的几位烈士,然后再去我们原部队在巴塘的各个驻地看一看。吃过早饭,我们沿靠山公路一路步行上到烈士陵园,先后瞻仰了原我们部队在巴塘牺牲的陕西战友、江北战友、以及简阳的战友,由于时间太久,墓碑被雨水长年浸湿上面的字己模糊不清,所以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



逝者如斯,转眼间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虽然我们没有亲自经历过当时战友牺牲时,送战友上路的那种场景,但他们当年毕竟是为了我们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安全而牺牲的,理应得到我们这些后来的战友的尊重和祭奠,他们是我们部队的骄傲,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正当我们告别了牺牲的战友,在离开烈士墓的时候,巴塘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局长扎西平错闻讯专程赶来。在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后,扎西局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给我们介绍了巴塘退伍军人事务局目前的组建和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烈士陵园的一些管理措施,同时还关心我们到巴塘后身体是否适应,还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需要他们提供帮助的。最后,还主动为我们电话联系,帮我们寻找想在巴塘找的老战友们。在给我们联系到我们要找的人后,又用他自己的车把我们的战友送到找到的人家里!扎西局长的热情使我们一行战友感到非常暖心,我们退伍军人到了巴塘不孤单,巴塘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就是我们的娘家!


和扎西局长告别后,我们来到了原团机关所在地。现在里面驻的是武警中队,我们向卫兵说明来意后,卫兵马上报告上去,一会岀来一个管理人员向我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抱歉地给我们解释说,本来对我们这次的到来非常欢迎,但由于目前是疫情期间,中央军委有命令,疫情期间,全国军营一律暂停接待非现役军人。最后给我们留下他们的电话,说等疫情结束后,欢迎我们随时回军营参观,并一定热情接待,我们当即表示非常理解,离开时年轻一代的军人立正向老一代的军人敬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军礼!


离开了原团机关驻地,我们又去了原五连驻地和原留守处驻地,经过四十多年的变迁,所有这些地方早已面目全非。虽然我们都感觉有些失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确反映岀我们国家这几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在前进,国家在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尽情地享受着和平盛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而我们当年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我们的青春,不就是为了有今天吗?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想到这些,我们也就不觉得有失落感了。
结束了一天的走访,我们回到客栈整理行装,准备明天迎接更艰巨的挑战,向邦达大草原进发!

(五)
经过在巴塘一天两夜的休整,大家的身体和精力都恢复得很好!我们这次从江津出发一共十人,平圴年龄六十六岁。这十个人分别是:原团部打字员赵清贵、原团卫生队卫生员陈焕圴、原五连战士周一平、原五连战士徐六章、原五连战士周正国、原五连战士张太华、原七连文书韩准财、原八连司号员胡主清、原八连战士刘其祥、原九连战士蒋礼平。其中张太华在出发的第一天下午因爱人突发疾病住院被紧急召回,当我们剩余九人到达巴塘后,周一平战友又出现了较重的高原反应,为安全起见,只好把周一平战友安排在巴塘等待。



吃过早饭我们其余8人分坐两个车继续向邦达进发,大约八点半,车到竹巴笼,只见45年前我们曾经走过的金沙江大桥已被拆除,只有江对岸还有一个没来得及拆除的桥墩,孤怜怜地立在那里,见证着它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现在的金沙江大桥是一座临时搭建起来的钢结构桥,着样子估计最近要开工修一座正式的金沙江大桥。车过金沙江大桥就进入了西藏地界,还算顺利,金沙江到芒康县这段路比我们原来估计的要好走一些,但还是有几段正在修建的烂路不好走。下午1点过,我们到了竹卡兵站,现在川藏线上的兵站,只保留了几个大一点的兵站,我们去兵站问过,在没有疫情的时候,退伍军人凭退伍证是可以住兵站的。从竹卡开始翻越觉巴山,觉巴山虽然不高3911米,但却是从成都到邦达最险要的地方。觉巴山的公路走向和45年前基本没什么变化,不同的是临边加了护栏,路面由原来的土路面改成了油路,但走起来还是非常危险,上面是公路,下面是澜沧江峽谷,一般落差都在20O至300米,开着车在上面走,感觉手脚都发软。相对于觉巴山,东达山就没那么危险,东达山海拔虽然高513O米,但没有峡谷,下了东达山,很快就到了左贡,为了安全起见,尽量不在机场住宿,所以我们住左贡,计划第二天去邦达,今天行程结束!



(六)
左贡,一个建设得非常漂亮的小县城,县城平圴海拔3700米,距邦达机场95公里,昨晚估计大家都有些激动,睡得不怎么好,7点半大家才起床,吃了早饭赶到邦达机场己接近中午十一点了。我们先把车停在路边,然后跑到高处观察了一下机场全貌。只见整个邦达机场比四十多年前的邦达机场更加漂亮,长长的跑道,以及机场的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就是见不到四十多年前我们修的那个机场的半点痕迹。一切都变了,而且变得那么彻彻底底,不过也有永远不变的,那就是机场对面的邦达草原最高峰,我们习惯叫它五千三(海拨高度5300米),千百年来它像一个慈祥的父亲,日夜守护着自己孩子——邦达草原,见证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它又像一个永不换岗的哨兵,夜以继日的为邦达机场保驾护航!


玉曲河也不会变,它仍然绕着营房废墟悄悄地流过,河水永远是清如明镜,河底的泥沙和四十多年前一样,粒粒可数,河水像幽灵似的,一刻不停地向远方流去……由当时的8091工程指挥部命名的0一6号沟也没有变,它们原是7条无名的山沟,当年修建机场时,工程指挥部为了机场的整体需要,它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名字,如今,它们仍然依次默默的排列在机场的上方日夜腑瞰着机场,与“五千三”相比,它们更像守护机场的7名卫士。好了,不要在这里多愁善感了,还是去原来的营房驻地看一看吧。 我们把车停在机场停车场,环顾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铁丝网和围栏,这个机场每天的航行班次极少,在我们来之前刚好有两架飞机起飞。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亲眼看见飞机的起降,每天送走了当天仅有的两个航班后,整个机场可以说是空无一人。我们一时也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好去求助机场派出所。运气不错,有两个值班民警还没走,当我们向他说明来意后,两位警察小兄弟对我们肃然起敬,经请示领导同意我们在他们的警车陪护下,把车开进机场。



我们一行由警车带路,来到了为修建邦达机场牺牲的烈士记念碑前,列队为牺牲的烈士三鞠躬。然后绕纪念碑一周,与两位警官合影留念。之后两位警官又给我们带了几公里的路,把我们带到原部队驻地,才与我们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进入当年的营区,虽然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废墟,但我们的心情还是无比的激动。因为这里毕竟是我们曾经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四十多年前,我们还是一群天真而单纯的小伙子,刚刚步入军营,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满腔热血,我们把青年时期的整个情感和梦想都亳无保留地注入了军营,注入了这块营地……几十年来多少次梦回军营,多少次梦里又重新穿上军装,和战友们一起岀操,一起训练……几十年梦回邦达的梦想,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虽然目前我们来到邦达看到的是一片荒芜,但我要告诉战友们的是邦达机场周围正在加紧建设,昌都到邦达的高速公路至少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程,川藏铁路也将穿邦达草原而过,邦达草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一段回忆,出现阵阵感叹,一丝怀念,激荡彼此的心灵。



几年的军旅生涯,当时觉得很漫长,现在回想又觉得特别短暂,真是太短了啊!我们这次重走当年从军之路暂时告一段落,期待我们下次重逢,再次回忆让我们难忘的军旅生涯。太多的情感,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深深地对这片我们坚守过的阵地,为之奋斗过的雪域高原,说一声:“我爱你——我们的邦达草原!” 老首长及战友们,请多多保重身体,我们还会再重逢。欢迎大家随时来江津作客!
2020年5月15日




作者简历
蒋礼平,重庆江津人。1955年11月出生。
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退伍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测量工作(工程师)于2015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