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
纽约朱女俊

前言
台山市广海镇是我可爱的家乡,他面濒临南海,海连五大州,有大疆门之称。是国防要塞,是航运之重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滨海地区以捕鱼打猎为生。漂洋过海为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海人博大胸怀,男有情,女有义。而且有着保国卫家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广海而且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大队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战争时,这里有一支游击大队,是打国民党反动派和田头女土匪单眼英的革命队伍,队长叫陈达时是山背村人。山背村、东山村、那章村!洋田村、旗荣村,都有村民参加了游击队。

我们广海有一条村,解放前村名叫旗坛村,是立村之村名。经过时代的变迁,现在是叫旗荣村,又是拥军模范村。村背后有一座独立的山峰,旧社会叫做旗坛山。长辈们告诉我们知有着封健色彩的故事。
旗坛原来是一片汪洋海域。有一天深夜,四个鬼奴用两条杠从端芬把一座山分开两边,一边留在斗山,另一边由四个鬼奴用两条杠抬去大疆门填海。抬到了旗坛汪洋海域中,突闻雄鸡报晓。四个鬼奴留下两杠而逃。一条杠留在南塘,(岗)另一条杠留在冲旁、(岗)这半边山便立在这海域里叫崩塞山,独立在这里小山又叫(旗坛山。)
山脚下有条小村庄叫(旗坛村),人口不到200人。由七种姓氏组成,这条小村老是被地主压迫剥削和受欺凌。当时,流传着民谣:(旗坛山)一条路仔曲曲弯弯,满脚牛屎满脚办,有女冇嫁旗坛人。有女出门冇女返。
这条民谣,见证了那个年代旗坛村的现状。小时候前辈们也引导我们小孩唱旗坛山的民瑶,解释是:杂草丛生,交通不便。地处离广海街遍远,是低洼地。近三夾海容易水淹村,还是大田区,日出日落而工作。做生做死吾得返家,一句话就是艰苦难熬。出广海经过几条村才到东山路口,直到广海街要走八公里的路程。一直流传有女冇嫁旗坛村,有女出门,冇女返。这首民谣在旧社会一直流传着到七十年代。
为了证实歌谣的含义,请教了旗荣里在美国三番市的陈仰初长辈。他在微信里告诉我知:旧社会为了逃荒,村中有数十位青壮男子离乡别井,泪别亲人。抛妻弃子,远赴外洋,谋求自救。时隔数十年后,只有四位幸存者落叶归根。
一九四三年大饥荒及人畜瘟疫,民不聊生。旗坛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村里长辈们请来了风水先去开锣盘踏村场,为了长丁旺财保平安。在风水先生和长辈的建议下把立村之名旗坛村名改为(旗荣里)旗飘天日,荣耀环球。
我为了写好旗荣里的故事,联系了旗荣里在美国三番市的陈仰初侨胞,在纽约市宋氏兄弟宋日千、宋日锦、及旗荣里现十四任村长宋文哲提供旗荣里的故事。
一、 革命家庭、光荣之家
旗荣里移民美国三番市的陈仰初老前辈告诉我说:旗荣里七姓,提起何门(朱大娘)远近乡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名字叫(朱迎新)娘嫁是广海烽火角老朱村。她打破封健世俗和民谣的偏见,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明知民谣里唱有女出门冇女返,有人出门,冇人返的悲惨结局。朱迎新偏偏嫁到旗坛村,与丈夫育有四儿一女。
解放前遇上战乱及大饥荒天灾人祸,她丈夫为了逃荒。留下一亩三分地和未成年的子女交由(朱迎新)养育,一去信息永断,生死未卜。在颗粒无收的灾难中雪上加霜,她在无奈中唯一的生计就是咬着牙关,领着几个未成年的儿女,过村行讨求生存。在那十年间,她们母子的足迹在各村行讨,留下了翻复无数的脚印。一个单亲妈妈能把儿女幸存成人,可想而知她身经何等辛酸苦楚。
一九四九年解放了,成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何大娘见到了曙光,共产党给她分了胜利果实。何大娘爱憎分明,痛恨旧社会的压迫剥削,热爱新社会,拥护新中国。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何大娘送儿从军,枪干子里面出政权。三个儿子为保家卫国扛起了枪,大儿子何兆创解放前投奔了共产党,参加了广海革命老区游击队成了一名了游击队员。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又送两个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大儿子何兆创解放后,参加了工作任广海派出所长。后在白沙公社任派出所长,再后来,任台山县公安局长。其后又送了两男孙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过上军旅生涯。其中一位参加了抗越自卫反击战立功受奖,(光荣之家)的帖词在何家帖足四十年。
六十年代初,6873部队在旗荣村的海滩里垦荒造田。朱迎新这位革命母亲,知道6873部队初来乍到没有住处。这位革命母亲主动带头把自己的大部分房间让出来给连队当指挥部。配合村里的领导逐家逐户去发动群众,把闲置的房子让给子弟兵有休息栖身住处。
她常常把子弟兵视为最的亲人,子弟兵开发旗荣海滩围海造田。她给子弟兵缝补洗衣,凉晒收衣问寒送暖,对探亲来访的军人和家属热情接待。而且还为连队司务长的婚礼当上了主持嘉宾,连队的官兵都叫朱迎新是子弟兵的好婆婆。当地群众称赞朱迎新婆婆是(革命家庭军人之家)

二、拥军爱民情
六十年代初,祖国经受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修正主义撤去资金和技术专家,迫债落井下石,国民经济处在困难阶段。党中央发出伟大的号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扬南坭湾精神。开展军民大生产。
广州军区6873部队(373)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奉命调到台山县广海公社(旗荣里)(373)团驻扎在广海旗荣村,初来乍到的,什么东西都缺乏。旗荣里老村长宋伯九、梁兆京、陈瑞贤,宋华儒、余荣瑞、何开基、何志文。发动村民把家里的闲置房和村中一座五层碉楼送给部队暂住。另外把村里集体饭堂,仓库和厨房适当调整给部队有栖身之处。协助部队搭海南墙茅草屋兵房,帮助部队建猪栏。
那个年代国民经济困难,物质供不应求。子弟兵生活也非常之艰苦,𣄃荣里村民把村边这块能种菜的土地送给部队种菜生产自给。当时部队饮水困难,老队长协同部队指战员解决饮水困难的事情。这些老队长才是当年第一代拥军的带头人。

当年的子弟兵一手抓训练,一手抓生产。围海垦荒大生产轰轰烈的进行,修桥筑路,兴修水利。架设了电话照明杆线,给村民装上了照明灯。子弟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南坭湾精神。汗流夹背把杂草丛生的旗荣海滩开垦出万亩良田,种上水稻和甘蔗。稻海翻金浪,蔗甜蜜如糖。在这块南疆的土地上艰苦奋斗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373团住在旗荣里,六十年代初军民联合修了一条路连接修了一座桥。放便村里和军垦农场运输交通便利。(叫爱民路,)叫(爱民桥。)每逢节假日子弟兵帮助村里打扫村场环境卫生。帮助关心五保户,给五保户送去生活食用品医药和年礼。
每逢佳节部队和旗荣里互送年礼,部队杀猪给村民家里送猪肉,村里给部队送羊过佳节。和村民一起宣传学习党的政策放针,协助村民按装水电。用拖拉机帮助村里春夏秋冬翻地,帮助插秧苗,收割水稻及交公粮。
最为突出一件事是:村里一位袁姓男少年,当时夜深二点,突发高烧出现休克的状态。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想到了部队子弟兵。把少年病危的事告诉了部队卫生队,部队急为病孩所急,想为病孩所想。迅速赶往袁家给少年诊病,经过诊断后必须入院治疗。时间就是生命,立即请示首长当机立断,用部队首长的吉普车把病孩送往广海医院抢救。医生们说:幸好送得快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要是慢了一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部队医疗队常常给村里的患病者送医送药比比皆是,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
三、三座军坟
6873部队373团在旗荣山附近建设好兵房后,迁往新兵房。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因有一位新兵擦枪走火。副班长睇到危险即刻发生,他用身体挡住枪口保护了战友。副班长为救战友,牺牲在和平年代开垦南疆的这块土地上。为祖国作出了贡献!他的名字叫(胡锦明)湖南省、衡阳县人,1959年入伍6873部队,任副班长。1962年9月因公殉职,胡锦明烈士之墓,1962年10月20日立碑。

1965年6873部队换防后,六九八八部队接防,八十二分队住在旗荣村附近三夹海堤边。接管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甘蔗。工作非常之吃力和艰苦,部队去广海街买餸要走十公里的路程,而且旗荣村前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也难行走。八十二分队的上士为了省时间抄近路,分队自己制造了一条小木船停在分队三夹海堤边。用来放便抄近路去斗山圩买菜用来接送战友用的。有一天,天下着雨,有一位战友开着小木船把厨事班长龐贵章在分队边的三夾海送过对面抄近路去斗山圩买菜。龐贵章班长上岸后直奔斗山圩去买菜。战友把小船开回分队旁边下钉靠好小船。
龐贵章班长在斗山圩采购好伙房用品,回到旗荣村附近三夾海边。对着对面营房的战友高声呼叫:小张快开小船来接我和东西回去。因为天下着雨,雨水打落在房顶滴哒滴的响着。战友们听不到呼叫声,龐贵章班长等不及了。自己下了三夹海游泳回分队,把小木船开过来把东西带回去。龐班长下水后,一直游啊!游啊!当游到三夾海中间时候。精疲力尽当时脚抽筋,一位年轻军人的生命就这样为了祖国为人民,为了战友默默地沉下水被淹死,因公殉职。

6988部队因为耕作面积广阔,耕种水稻需要用牛代替人体力劳动。部队养了二十多头当地的水牛,用来犂耙田地耕作代替人力。革命工作不分贵贱,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有一天,早上司号员吹响了起床号后,温记战友吃过了早餐,整理一下自己的东西,就到部队牛栏里牵出了二十多头牛到野外堤围处吃青草。
早上出门时天气睛朗的,到中午时分,天续䀸地阴暗下来了。天边一闪一闪着,雷雨即将到来之际,温记战友赶着二十多头牛赶回部队。旗荣的男青年陈仰初也正好出门在三夹海捕鱼,他看到暴雨来临,赶快上岸到了附近厕所避雨。轰隆隆地一声巨响!雷鸣电闪直划长空。他看见温记战友冒着雷呜闪电的大雨正在把牛赶回部队,因为雷响!牛被吓惊离开了牛群各自无目标地在水稻田了奔跑。

温记力量有限,暴雨雷电闪,牛群散了队。温记已经全身湿透了,温记战友为了把牛群集中起,不要踩坏部队的水稻和村民的庄稼。他没有贪生怕死去躲避大雨,而是为了军队和老百姓的共同利益,他选择了和暴雨搏斗,坚持把牛群集中在一起。突然一声劈柏啦巨响,天空中一道电光划过天空,雷电直击在温记战友的身上。
雨停了,旗荣村男青年陈仰初在厕所里避雨走出看看,看到了牛四处乱跑,没有见到温记战友。部队的官兵也出来找,找不到温记战友,只看到牛在稻田里乱踩乱跑。旗荣村青年陈仰初放下抛网和鱼笠,和部队的官兵一起寻找温记战友。最后在离部队营房不远的草地上发现了他,温记战友已停止了呼吸。
老部队在广海因公牺牲和因公殉职的三位年轻生命。部队领导与旗荣的村长和乡亲们商量,将胡金明烈士,因公殉职的龐贵章,因公殉职的温记战友,按当地风俗入土为安,葬在旗荣里山脚下。

几十年来,老部队调房了,新部队来接管,换了一批又一批。长眠在旗荣山脚下的三座军坟。父母没有经济来源,贫穷家庭山高路远,不知孩儿在何方为神。旗荣村从六十年代初,直至现在是十几任村长宋伯九,宋华儒、陈瑞贤、余荣瑞、何开基、何志文、宋普全、梁美新、梁绍京、宋文超、宋国太、何连惠,宋民哲、十四任村长仁慈厚德。带领村民把因公殉职的烈士子弟兵当成自己兄弟亲人。
每年清明节买鸡买肉水果纸钱衣服烧给长眠在旗荣山的三位子弟兵。部队有几位老兵每年清明节也来为战友扫墓,老兵有陈华全、何国辉、陈搌东,刘疏江。每年的清明节到来时与旗荣里的内外乡親同心同德捐钱买清明节用品。每年清明节扫墓,宋文匡乡亲负责按排来扫墓的几位老兵的食宿安排工作。后由宋日千、宋日锦兄弟俩付款。五十年来,村里乡亲和学生为老部队扫军坟,风雨无阻已成为习惯。

一九六二年十月6873部队用石板刻上(军民情深)6873部队赠给旗荣里村乡亲留念。
一九六二年十月,旗荣里村民小组制了一面锦旗写上(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一家亲。)送给373团战友留念。六十年代初,直到现在,十四任村长都是拥军模范的好村长。
四、宋氏兄弟热心捐款修军坟
拥军爱民革命传统代代传承,旗荣村的老干部立下遗志:让后任村干部秉承拥军传统,继往开来。即使部队离开了也要紧密联系,尤其是部队当年留下的军民桥,军民路、拥军村。给村民留下了深刻的美名和美好的回忆,为了感谢子弟兵,对本村的厚爱,村民谨记于心。
旗荣里移民美国纽约的宋氏兄弟,宋日千、宋日锦。小时候就听大人讲当年住在旗荣村(6873)部队,(6988)部队(373)团、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兄弟俩与村民一样热爱军人子弟兵,从董事起便知道有三座军坟的来龙去脉。部队调防了留下了三座军坟,村长村民接管了这三座军坟的清明扫墓工作。兄弟俩很同情烈士的家人和长眠在这里的三位子弟兵。十八九岁的年轻生命奉献给了祖国,与父母阴阳两隔。宋氏兄弟在村里热,心公益事业,时时处处都起带头作用。
兄弟俩移民美国纽约,2004年与村中老前辈和村长商量计划重修军坟,得到村里长辈和村长及村民小组的同意和支持。兄弟俩带头独资修善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三位烈士修墓。当年兄弟俩才三十岁多岁。村中陈仰初乡亲大力支持协助村长忘我地工作,经手抓重修军坟的一系例工作。把三位子弟兵的坟合葬在一起好管理,村民一致赞同。
修善好军坟后,每年的青明节,成群结队的村民和学生及退伍老兵。纷纷向烈士默哀!致敬!缅怀先烈尽忠职守。为国捐躯的光荣事迹教育下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
在银行工作的何炳暖乡亲每年的清明节前,便与老部队的领导联系来参加扫墓活动。当年部队的退休领导和当年的战友,有陈华全、何国辉、陈振东、文疏江几位战友来参加清明扫墓活动。同时也来参加村里年轻人的婚礼,军民团结一家亲。烈士安息吧!旗荣里善德代代传!

五、 旗荣里旧貌换新颜
旗荣里各任村长秉承老村长的遗志,发扬传统,继往开来。由袁新德、宋文超、宋国俸、梁洪法、宋国泰、梁美新、宋普全、宋文哲,等人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乡亲团结一心出钱出力。把村貌公益事业推向了新的台阶,一件件公益事业落成。
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穷则思变,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将部分水稻田挖鱼塘,招商引资。租给外来人员承包种殖,养殖业魚、虾、蟹,村民收人可观。

村民们做好自己的责任田外,多种经营,生产自给有余。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路通财通。结合村民的发展的要求。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集资金发展经济收入,和关心村里公益事业。𣄃荣里新村貌整改建设:按装自来水、村场整改,把五千米长的地巷铺上水坭硬底化路面和晒谷场。疏通了五千平方的下水道,与五福村合资扩宽修了一条l000米长的混凝士硬㡳化村路直通山背村月明村。放便了交通运输。

公益事业资金来源全部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国内外出嫁女、及本村的乡亲捐款。陈仰初乡协助村长亲力亲为,不怕艰苦,忘我地工作无私奉献。把村里的美花村场,修桥铺路的公益事业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得到村民的好评!完善了公益事业,放便了村民交通运输。

旗荣里入村前(门楼)和(两层文化楼)及村场排水系统的资金:由本村出嫁女(宋美英)女士:江门市:金发经贸公司总经理:(金健明)先生:(本村甥子)宋美英女士大儿子独资捐金额近一百万元人民币。旗坛里现有人口400人,办公益事业和村里喜庆内外乡亲从不缺席。
旧时代歌谣里一条路仔曲曲弯,有人出门冇人返的弯曲小路,已经一去不复返。变成路通财通的康庄大道。旗荣里有图书阅览室,拥军爱民鱼水情教育墙壁画。当年老部队送给旗荣村留念的373团战士在垦荒地上背上步枪,在田间收割水稻的场面画像,显示出军事素质高,有着召之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战略意义的画送给旗荣里村留念。

旗荣里十四任村长宋文哲的带下,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内外乡亲团结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村里每一件公益事业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公益项目。在入村门口的主道,精心设计有现代风格气势如虹的一座新建门楼。(旗荣里。)𣄃飘天日、荣耀环球。旗荣村民五十年来坚持为老部队守坟。让长眠在旗荣山三位子弟兵有家的感觉。厚德载福,拥军爱民精神代代传。

六、 旗荣里人才辈出
不忘初心方,对党感恩。旗荣里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送子参军入伍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到民尽其力。抗战时期参加游击战士队员有:何兆创。在缅甸战场游击中有:宋牧、在参加抗越自卫反击战时有:何连惠、何啟日。
在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参军青年比比皆是:如:宋伯来、军医大学毕业,坚持不懈努力上进,攻破了医学上多项难关,晋级成为中校军衔医院妇科专家主任。
梁兆财、何仁科、俩人入伍旗帜鲜明,积极进取。一人为中尉,一人为上尉。还有宋有希、宋有盾、何万成、何武正、等等20人之多就不一一介绍。国家干部、职员,以及开放改革间的经理级别成员将近20多人。

旗荣里,旗飘天日,荣耀环球。善、德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