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
徐淑之
家中的影集里有一张拍摄于1978年春节的合影,这张黑白老照片,见证着奶奶的儿孙满堂和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和睦与幸福。这是奶奶在世时和我们整个大家庭唯一的一张合影。我们整个大家庭的成员共61人,但只有29人参加了此次照相,其他亲人因工作忙或路途遥远没有回家过年,失去了那次大家庭合影的机会。照相师傅是父亲特地从县城照相馆请来的,那天照相师傅带着照相设备骑着自行车,从县城走了25里地来到我们村。当时的照相机都是大型立式照相机,我们就是使用这种照相机,以四合院的北屋为背景,在四合院里照的。当时大家手忙脚乱地去搬凳子、布场景,然后按照照相师傅的安排就坐或站立。照相机固定在一个1米多高的三脚架上,照相师傅时而钻进盖在照相机上的黑绒布里,时而探出头来帮我们调整位置。等我们摆好姿势,照相师傅立即按下气囊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定格在了时光里。老照片的正中位置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目视着前方,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奶奶。从我记事起就觉得奶奶美,是一种内涵的美。她长得娇小玲珑,气质温柔贤淑,言行举止透着端庄高贵。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记忆中的奶奶有着一头银丝,盘在脑后用发网固定,天冷时戴一顶平绒帽子。平时穿着蓝色大襟布衣,大腰黑裤,裤脚用布带绑着,下面是一双尖尖的黑布小鞋。奶奶和那个年代多数女人一样,裹着一双三寸金莲小脚。奶奶是个爱干净的人,不仅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住的屋子更是收拾得干净无比。
奶奶已经是四世同堂的老人了,因为家庭人口多,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平时儿孙们不管工作多忙,路途近的常回家看望奶奶,路途远的也会通过信件互相问寒问暖。每年的春节,在外地学习、工作的部分亲人陆续回到离别多日的家乡,聚集到四合院里,因为这里有家、有牵挂。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人紧紧系在一起。奶奶在,家在,家有奶奶,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最永恒的亲情还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四代20余口聚集在四合院里,守候在奶奶身边,热热闹闹,谈天说地。平时安静的四合院顿时沸腾起来,欢声笑语不断从小院里传出。奶奶坐在一旁和子孙们拉呱说话,看着这些最亲近的人,奶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热热闹闹过完了春节,亲人们要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了,每到这个时刻,奶奶总是恋恋不舍,对她的子孙们千嘱咐、万叮咛。亲人们带着奶奶的万般牵挂陆陆续续返程,四合院渐渐安静了下来。1980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奶奶因病去世,享年93岁。没有了奶奶,大家庭里缺少了团聚的机会,缺少了很多欢乐的时光。我渐渐也失去了和哥哥姐姐们的团聚,有的哥哥姐姐多年不能相见,更是加深了我对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只能把长期离别之痛深埋心底。那次我是有生以来的第二次照相。老照片上的我穿着国防服,戴着一顶毡帽子,这可是那个年代少年的典型穿戴。我的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略显呆板无趣的样子,也许是极少照相的缘故吧。这张照片也是我和奶奶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经过40余年岁月的侵蚀,四周已经变得有些发黄,看着很古老,显得有些沧桑。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从刚开始的新照片变成了老照片。看看老照片上的长辈们,他们年轻时也曾那样帅气、漂亮,他们曾经为我们的成长而操劳,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渐渐衰老,有的亲人离我们而去,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如今我们也成了他们中年时的模样。通过这张照片,也给我一个启示,在家人、朋友、同学、战友、同事相聚时别忘了拍张照片作为留念,只有照片才能留住青春和往昔的美好!
原载2022.4.26【学习强国山东平台】

作者简介;徐淑之: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茌平区作协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愿意用文字感悟人生,闲暇之余爱好红色故事、散文、随笔写作。近几年来,先后在《聊城革命老区》《红色聊城》《聊城日报》《军嫂》《山东老干部之家》《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等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