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最好玩的时节是过年,但我最喜欢看戏。
(一)
过年不上学,又有好吃的东西。从除夕之日起到正月十五止,白天放鞭炮,晚上玩花灯,孩子们的“压岁钱”大部分花在买鞭炮和各种小型烟花上。
晚上玩灯也是儿时最乐的事。旧时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买灯笼,无论穷人富人,有几个小孩就要买几个,只不过质量好坏不同、价钱高低不同罢了。富庶人家大门前都要挂一对大红灯笼,小户人家也有挂一个小红灯笼的。
城镇里的小孩并不全是玩那简陋的灯笼,还扎制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金鱼灯、鲤鱼灯、虾子灯、兔子灯、猴子弹棉花灯、走马灯、凤凰展翅灯、飞机灯等等,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从除夕之夜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除雪雨天外,每天晚饭后天刚黑就点燃腊烛,上街去和小朋友一道一直玩到9点钟左右才肯回家。
除了孩子们五颜六色的各种花灯外,大人们在每年春节都要举行灯会,更是热闹非凡。如玩龙灯、耍狮子、彩莲船、踩高跷、蚌壳精,还有精心扎制的各种大型彩灯,异彩纷呈,争奇斗艳。街面上,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灯会从正月初五一直闹到十五元宵节。
(二)
春节里除灯会外,唱草台戏也是过年的一大特色。所谓草台戏,就是地方上的人请来戏班子,多数是沔阳花鼓戏班子,有时也请来楚剧班子或汉剧班子。
一般都是在横堤后面何丰垸空旷场子上用木料搭成临时大戏台,上面用布棚,周围用竹晒垫或芦苇帘子围着。看戏的人自带板凳或者干脆站着看,一站几个小时人们也不觉得累。
我从小喜欢看戏。白天看,夜晚有时也跟着大人们去看。那时没有电灯,唱夜戏就在台前挂两盏烧煤油的汽灯,特别亮,比乡村草台戏点“夜壶灯”亮许多。戏班子一唱就是个把月,将正月唱完,到二月农村开始准备春耕,就没什么人来看了。
小镇上每年春节草台戏的开支哪里来呢?有二个方面。一是按照传统习俗,叫做唱戏“谢神”,以此祈祷神灵保佑人们平安,于是向各大小商户募捐。二是设“赌场”,因唱戏招引来了众多喜爱赌博的人。从赌场的“抽头子钱”中的一部分开支唱戏费用,这是主要的经费来源。
彭家场的人非常喜爱戏剧,后来抗战胜利,经济好转,市场繁荣,还在上街和下街各建了一个剧院。上街叫文化大舞台,唱汉剧,下街叫长春游艺社,唱楚剧,都是从武汉请来的有名演员。
不足1万人口的小镇竟有2个剧院,可见日本投降后小镇的繁荣。
戏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很多赶戏场的小吃摊,也是孩子们最多的地方。小吃品种特多,有卖面条的、卖汤圆的、卖馄饨的、卖卤菜的、卖烧饼的、卖臭干子的,还有卖各种糖果点心的,布满了戏场周围,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我去看戏时,一定向父母要几个铜板,在小吃摊上买个烧饼或者吃碗汤圆。
旧时过年,还有一件我儿时高兴的事,就是走亲戚、到父亲朋友家拜年。一来可以吃好东西,二来可以得到“压岁钱”。过去走亲戚比现在还要重视些,只是物资没有如今丰盛。再穷的人家,除了灾荒和战乱年代以外都得要准备一点肉鱼糖果等年货,宁可自己少吃,也要留着大年初几这些日子款待亲朋。
给孩子们“压岁钱”比现在的面宽多了,除亲戚孩子外,父母的朋友、同事及邻里拜年时都给孩子“压岁钱”。但“压岁钱”的数量比现在少得多,当今的孩子们听了可能不相信,多数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元钱,家庭条件较好的亲戚,也只给5元钱。钱虽少但情义长,人情味非常浓。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