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双顶
一见钟情即开屏,五里徘徊东南飞。
加官进爵花翎插,夫贵妻荣衣饰配。
一一题记
动物界总是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而进化,可有些动物偏不这样,非要来个出人意料地逆势进化,这又是为何呢?孔雀开屏就很好地给出了答案。雄孔雀的尾羽本很短,呈黑褐色,一点也不漂亮,但它在进化之过程中,却不知什么时侯长上了覆羽,而且是越长越长,最终长长的尾巴,以致于严重影响着自身的飞行,不是那么强劲的翅膀,终于支撑不了有点沉重的尾羽而很好地飞翔,不得已只好向善于奔走进化而逃避敌害。这就将它时常逼近了难以逃生的境地,而美丽的长尾羽又因人的喜欢而让自己遭了难。所以,孔雀这种逆势进化,造成了现如今靠人类的保护才得以生存而不被灭种。那么,孔雀果真就这样“愚蠢”到逆天而为吗?
原来,孔雀这种进化,也是动物界中的一种福祸相依。雄孔雀拥有长长而光彩夺目的艳羽,却正是求偶繁殖后代的需要,是鸟类进化的另一种形式,只是顾此失彼的表现而已。凡到过公园里,一般总能在动物园中看到孔雀,总被它那斑斓色彩所迷住,高高的羽冠在蓝绿里尖而闪亮,一走一摇,真有点“头头是道”的美;尾上的履羽长而艳,拖在身后,羽尖上的眼圈,在蓝色及青铜色的环绕中,显出虹彩般光泽,这是雄孔雀所独有。而雌孔雀则显得差强人意,无尾屏不说,竟连身上的羽毛也是暗褐色,还要添上杂斑。但就是这不怎么样的雌孔雀,才是导致雄孔雀长有艳丽的长尾羽的进化原因。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有这么一些动物,总是喜欢选择在不利的累赘之下而展现出来强大的异性为求偶对象,与它们结偶而繁衍后代,雌孔雀就属于此类物种。雄孔雀长长的尾羽,是名副其实的生存累赘,既限制了灵活性,又削减了飞翔性,从而大大降低了避害能力,但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够通过此来展现自己的强大、炫耀自身的美丽,从而搏得雌孔雀的选择。选强、选美就是雌孔雀繁衍后代的性选向,以在进化过程中将好的基因传承于后代,也许这就是现如今孔雀之美的原因。
雄孔雀的美,只是为了乞尾开屏给雌孔雀看,只有在求偶表演时,这种美才尽情的展现。一旦看到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一把类似于多彩的大扇子就徐徐展开了,尾屏竖起向前,高潮叠起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里发出“沙一沙一沙”的响声,整个雄孔雀是精神抖擞,在雌孔雀的注目下,更是荣光焕发地尽情表演,确实是光彩照人。所以,人们看孔雀更在意的是看它的开屏,认为孔雀的美丽就在于它开屏的瞬间,但孔雀只在求偶时开屏,是可遇不可求,巧了就赶上了。于是人们就将孔雀开屏看成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征兆,赶上了会给人带来好运,意味着会有满满幸福的爱情。

孔雀的这种美,在傣族人心目中就成为崇拜的偶像,视孔雀为最善良、最聪明、最美丽、最爱自由与和平的吉祥鸟、幸福鸟。在云南的傣族居住区,每当佛教节日和年节庆典来临时,人们祈求吉祥,都要表演民间的孔雀舞。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佛祖下凡,有一群栖息在天柱山上的孔雀得知这一消息后,也不甘落后急忙飞到寺院,谁知寺院已被求佛光普照的众信徒团团围住,而无法靠近佛祖。于是孔雀急中生智,就在人群外摆开舞场,迎着佛祖展开尾屏舞蹈起来,一下子将人们吸引过来,并为它们伴奏。佛祖见此,也深受感动,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孔雀顿时变得光彩照人,根根翎羽刹那间点缀上了镶金圈的“圆眼”。从此,孔雀就有了现在这样五光十色的羽毛和迷人的“圆眼”,孔雀舞也代代相传下来。著名舞神杨丽萍的孔雀舞,也许是受益于此吧,“孔雀公主”受之无愧。

孔雀与传说中的凤凰最为相似,人们认为它就是凤凰的化身,是真实中的“百鸟之王”,也因此,孔雀又成了女性美丽与华贵的象征,更成了美满爱情的象征。说来也有一个故事,被《唐书》记载,说唐高宗李渊的妻子年轻时才貌非凡,其父母为求得贤婿,以比箭招婿,在门屏上画上了两只孔雀,声称: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屏上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谁。这一下子轰动乡里乡外,引来了上百位求婚者,可无一人射中,只有李渊出手神奇,两箭放出,就各中一目,最终如梦成真,抱得美人归,“孔雀屏”也传为千古佳话。从此“雀屏”成了择婿的代名词,新婚喜联上也有了“屏中金孔雀,枕上玉鸳鸯”之佳作。
孔雀既为凤凰化身,自然也就有了神的蕴意,被佛教选中作为吉祥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传佛在550次修炼轮回中,曾轮回为孔雀身。于是就有了《孔雀王》中的佛经故事,说孔雀为神鸟,它在沐浴时,总要抖落羽毛上的水珠。这些水珠可了不得,落在人的身上就能健康长寿,落在家禽的身上就能六畜兴旺,落在地上就能五谷丰登。
孔雀对爱情的比喻,也被人们带入文学作品中而大放异彩,最著名的当属汉佚名作《孔雀东南飞》了。本有一对如孔雀般的恩爱夫妻一一焦仲卿与刘兰芝,只因受封建礼教残酷无情的迫害,被焦仲卿之母生生拆散,“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最后被逼得双双自杀殉情,以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忠诚和反抗精神。它记叙的是东汉末年庐江府的真实民间故事,发生地在现如今的安徽怀宁县小市,其合葬墓等已成了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孔雀东南飞》是我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人将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而中外以孔雀入童话的是举不胜举,这恐怕就与孔雀的美丽与善良有关,好成为文中的主人翁而倍让儿童喜爱。

现实中的孔雀,已多为家养了,只因它已成为濒危之物。尤以绿孔雀为最,虽分布于东南亚,但在我国云南的西部和南部也有少见,野生数量稀少,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实,孔雀在中国古代就为稀少,那时叫孔鸟或越鸟,叫孔雀是后来的事。战国时的《山海经》上叫“孔鸟”,书中《海内经》里记载“有孔鸟”,被晋郭璞注为“孔雀也”。明《本草纲目》上对“越鸟”有解释,内中《禽部•孔雀》记有:“释名:越鸟。时珍曰:孔,大也。李昉呼为南客。”说古时就稀有,有唐李郢《孔雀》诗为证:“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稀者,少也。
孔雀大约就因稀少,所以才有了珍贵之尊。在古代,以孔雀的羽毛作为装饰的,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就已写有“孔雀兮翠旍(同“旌”),登九天兮抚彗星”之句,是说以孔雀的翅羽为车盖,以翠鸟的羽毛装饰旌旗,登上九霄扶持彗星。后来,孔雀又成了官吏们衣袍上的绣饰,官帽上也有了雀翎之饰,以表前程似锦之意。在明代官服的补子纹饰里,文官三品才有孔雀之饰。清代的官员,以孔雀的花翎为冠饰,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清初时,孔雀花翎只赏给朝中的贵族大臣,后来才逐渐普及,却仍然是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佩饰单眼花翎,于是孔雀花翎便成为有清一朝的权势象征。后来也有了在珊瑚瓶中插孔雀花翎的图案,称“红顶花翎”,寓意“官运亨通”与“加官进爵”;又有以雌雄孔雀组成的各种吉祥图案,以表“夫贵妻荣”与“恩爱同心”之寓意。
也许是为解决孔雀稀少而需求却多的原因,孔雀便成了家养的对象,上溯虽不能明确出具体起始时间,但从宋时起孔雀就被家养,这应该是明确的,有宋诗为证:宋李至就在诗中写有“牡丹疑国色,孔雀是家禽。珍重主人意,开樽日易沉”之句,孔雀成了“家禽”;宋梅尧臣也在诗中写有“南笼养白鹇,北笼养孔雀”之句,更是明确养孔雀之事实。人们喜爱孔雀,养之应是情理之中之事。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中,就讲述了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也能用孔雀打趣别人的故事,说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孩童,十分聪明。一天,廷尉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碰巧杨父外出不在家。于是,孩童出来接待客人,他拿出水果给客人吃,其中有杨梅。孔君平见此,指着杨梅对孩童戏说:“这是你们杨家的果实吧!”没想到,孩童应声回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这让孔君平自取其辱,对此孩童刮目相看。“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出自九岁孩童之口,可见孔雀在那时已名声在外了,也有被作为“家禽”之可能。

现如今,孔雀以它吉祥之象证,走进人们的生活里。我所在的小区门口,一家生鲜商超,在开业之初,利用楼梯间的空间,养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一对孔雀,就有好运招财之意,预祈生意红火。这可乐坏了周边的小朋友,每到路过门口时,总要缠着大人进去看一看,乐此不彼,留恋不舍,要是恰巧遇上孔雀开屏的话,则更是惊奇不已,非要看过明白、问过清楚,大人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解说员。孔雀也是摆出一副任人观赏的样子,咫尺眼前旁若无人,真有点“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之样。我的小外孙就是其中一员,时至今日,每当路过该门口总要问起孔雀情况,有时非要再去确认一下孔雀是否真的不在了。孔雀虽去,但孩童心中的孔雀依然还在。也许这就是孔雀的魅力之一,要想祈求好运,不妨去公园中去撞一撞孔雀开屏之荣幸。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八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