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
——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七十九)
《西游记》有“道家”“三变”,即“明变”“暗变”“佛道之变”: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牛魔王、红孩儿等属于“明变”;李天王、玉皇属于“暗变”;菩提祖师、老君、彩凤仙、观音属于“佛道之变”
——老君“化胡为佛”影射“佛道一家”“佛(福)佑中华”;孙悟空“打太子哪吒”影射李春芳是“太子太师”,有资格“打”“小皇帝(万历)”
“清廉”“帝师”,安邦定国。
“胡”“汉”一家,民族团结。
《西游记》线索多端。李春芳“藏名诗”、“藏名词”、“藏名词赋”、“水帘洞(清廉)”、“麒麟子哪吒”等等均是《西游记》中的大线索(参见前第19篇、第33篇、第71篇等),而“道家”之“变”也是《西游记》中的一条大线索。
《西游记》有“道家”“三变”,即“明变”“暗变”“佛道之变”: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牛魔王、红孩儿等属于“明变”;李天王、玉皇属于“暗变”;菩提祖师、老君、彩凤仙、观音属于“佛道之变”。老君“化胡为佛”影射“佛道一家”“佛(福)佑中华”;孙悟空“打太子哪吒”影射李春芳是“太子太师”,有资格“打”“小皇帝(万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西游记》有“明变”。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牛魔王等有直接之变化,此类属于道教之“明变”。
如《西游记》第二回: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 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
这段行文中“春归夏至”藏有李春芳姓名用字“春”,为“松”字伏笔。“春归”与“复转仙乡,啸聚在洞天福地”(《西游记》第九十四回)暗中相呼应。《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变之“松”,寓意其“长者”身份,和李春芳藏名诗“古来长者留遗迹”之“长者”相呼应。此“松”“凌云直上”“经霜耐雪”寓意孙悟空(影射李春芳)“高尚廉洁”之品质,即“长者”之身份。(参见前第61篇)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右)(2021.10.4)
又如《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变化”: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交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做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做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做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
《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孙悟空先后变作“麻雀”“大鹚老”“鱼”“水蛇”“花鸨”,二郎神先后变作“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孙悟空和二郎神变“鱼”和“鸟”,即是《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思想之体现,即影射孙悟空和二郎神都是道家人物。“二郎神见他变得低贱”,表面是说孙悟空在这次“斗法”之中,“变”的品味没有二郎神“变”的品味高。意在说明,《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曾经有“变”松树的事情,在众人面前“变”松树应该算是“变”的“不低贱”,但是菩提祖师却说“变”松树会遭人“加害”,并“赶走”了孙悟空。故孙悟空“牢记”菩提祖师的“告诫”,是不敢在“人前卖弄”而去故意“变”“高级的”,故只是“变”“低贱”的。《庄子·逍遥游》中最初之“变”始于“鱼”化“鹏”,故孙悟空此轮最“低贱”之“变”应该算是“变鱼”了,所以被二郎神“看不起”。
《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和哪吒“斗法”也有道家之“变”:
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悟空见了心惊道:“这小哥倒也会弄些手段!莫无礼,看我神通!”好大圣,喝声:“变!”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架祝这场斗,真个是地动山摇,好杀也——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那一个蒙差来下界,这一个欺心闹斗牛。斩妖宝剑锋芒快,砍妖刀狠鬼神愁;缚妖索子如飞蟒,降妖大杵似狼头;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大圣三条如意棒,前遮后挡运机谋。苦争数合无高下,太子心中不肯休。把那六件兵器多教变,百千万亿照头丢。猴王不惧呵呵笑,铁棒翻腾自运筹。以一化千千化万,满空乱舞赛飞虬。
哪吒所用之“变”,孙悟空也全部都“会”,影射哪吒和孙悟空都是出自道教之人。其中“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一句影射哪吒和孙悟空都是“本源流”,即都是出自“仙都”茅山的“英雄”。孙悟空“祖籍祖贯”在“花果山”“水帘洞”,而“麒麟子哪吒”在“花果山”是“麒麟独卧”(见《西游记》第一回词赋“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故此二者真是“本源流”。
《西游记》中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牛魔王、红孩儿等都会“变”,他们都是道教之“明变”。
祝诚教授《京江晚报》(2020.7.16)介绍作者四书之“喜读李洪文有关句容文史的四部新著”书评。
其二,《西游记》有“暗变”。
李天王和玉皇属于“暗变”。
李天王有“三太子哪吒”,而《西游记》第四回“哪吒太子”“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云彩凤仙”,与《西游记》第一回“彩凤双鸣”“麒麟独卧”相呼应,影射“麒麟子哪吒”这个“天子”是(“宫女太后”)李彩凤所生之“果”。(参见前第72篇)
李彩凤是谁?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后世有传名彩凤,她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万历元年(1573年),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为母亲李氏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三月,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万历十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万历十二年,与陈太后(“仁圣皇太后”)一同谒山陵。万历二十九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万历三十四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
李天王有“三太子哪吒”,而明神宗万历皇帝也是“三太子”。
据《明实录》五百九十六卷: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子也。母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以嘉靖癸亥八月十七日酉时生上。先是,穆宗皇帝长、次皇子皆殇。而弟景王之国亦未几薨逝。
“穆宗皇帝长、次皇子皆殇”,故万历皇帝就是“三太子”。
如此,《西游记》中的哪吒三太子影射万历皇帝,则哪吒三太子的父亲李天王即为万历皇帝之父了,即李天王影射明穆宗隆庆皇帝。
《西游记》第四回有“麒麟子”哪吒的一段描写:
这哪吒太子,甲胄齐整,跳出营盘,撞至水帘洞外。那悟空正来收兵,见哪吒来的勇猛。好太子:
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 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今受玉皇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
悟空迎近前来问曰:“你是谁家小哥?闯近吾门,有何事干?”哪吒喝道:“泼妖猴!岂不认得我?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钦差,至此捉你。”
“麒麟子哪吒”“今受玉皇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影射万历皇帝是“玉皇”亲封的皇太子。
据《明实录》五百九十六卷: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穆宗皇帝久居藩邸以潜时乾惕之励。登极明年即俞群臣之请册为皇太子。
则“玉皇”就是影射明穆宗。
故此,《西游记》中的“玉皇”和“李天王”皆为明穆宗所“暗变”。
其三,《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老君与佛祖是“佛道之变”。
“菩提祖师”见《西游记》第二回: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部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主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知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 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
“更无外姓”影射华阳洞天主人和菩提祖师同姓“李”。
菩提祖师究竟是谁?
上图为本文作者请教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院长笪远毅教授(右)。
(作者按:江苏大学笪远毅教授、赵永源教授和苏州大学金振华教授共同参与了《乾隆句容县志(校注本)》的审稿工作)
《句曲诗综·序言》(附二)之《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序》。
《西游记》第一回“漂洋过海寻仙道”影射美猴王从句容茅山大茅洞出来,经过句容茅山“海江山”,然后去寻找仙真之道。“灵台方寸山”影射句容茅山“大灵山”、“小灵山”和“方山”。“斜月三星洞”影射“心洞”,又影射句曲茅山华阳洞、玉柱洞和蓬壶洞三洞(“三星”)分布似斜月。(详见李洪文《句曲诗综》第259页“《美猴王寻仙(一)》”之注释)
“灵台方寸山”的菩提祖师影射道教茅山历史上曾经是佛道兼修。
住在“三星洞”的菩提祖师传授的“道学”包括哪些内容呢?
《西游记》第二回中也有交待: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由此可见,菩提祖师的“道学”包括“道”“禅”“三家”。“三家”即影射儒释道三家。原来菩提祖师传授的是相关儒释道三家的“道学”。
菩提祖师儒释道皆修,影射“茅山派”创立者陶弘景一度儒佛道同修。
据《辞海》“陶弘景条”载:
“创立茅山派……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就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并流。”
那么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的“本相”究竟是谁呢?
既然孙悟空对菩提祖师说“更无外姓”,则孙悟空和菩提祖师就是同姓。孙悟空影射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则菩提祖师就只能姓“李”了。
菩提祖师既然能够教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则菩提祖师也会“七十二般变化”,这和老君“化胡为佛”也是暗合的。则菩提祖师就是“道祖”“李老君”“老子”(李聃)所“变”,“东方”的“李老君”到了“西方”又“变”佛,则“化胡为佛”就是“佛道之变”。(参见前第77篇)
老子“化胡为佛”,故《西游记》第七回称之“佛老”:
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2022年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五届一次会员大会后,作者参加全体合影活动。
其四,《西游记》中的彩凤仙与观音也是“佛道之变”。
《西游记》第一回“彩凤双鸣”之“彩凤”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凤凰仙”“转世”人间。
《西游记》第九回“双双映彩”“烟笼凤阙”与第一回“彩凤双鸣”、第五十四回“双凤生祥”相呼应,暗喻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
《西游记》此处以唐喻明,以西梁国“妇女之邦”影射大明朝万历初年“双凤生祥”,即陈皇后和李贵妃(“两凤”)一同秉政。此处“六龙喷彩,双凤生祥”词赋即藏有“彩”“凤”二字,影射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六龙喷彩,双凤生祥”重复出现,有加强重复和强调提醒“此处有(李)彩凤”之意。这是和《西游记》中反复出现李春芳的姓名字号等是如出一辙的。
“女儿国”国王影射女皇武则天和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讽喻大明两宫皇太后和睦相处、不可僭越皇位、不可多情。
明穆宗驾崩之后,陈皇后和李贵妃一同摄政(“双凤”),迅速掌控皇权,安定天下人心,稳定国家政局,有女皇武则天之治国铁腕。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主少国疑,两宫太后幕后稳定国家大局。
“女儿国”之女王和《西游记》第一回“彩凤双鸣”之“彩凤”前后暗中关联,女王有“彩凤”身影,影射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双鸣”讽喻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当与陈皇后“共鸣”,共同秉政。
何以断定《西游记》中的女王就是影射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呢?
“金屏生彩艳,玉镜展光明”可证。
《西游记》五十四回“金屏生彩艳,玉镜展光明”一句重复出现两次,有“刻意强调”之意味。即“金屏”影射“凤”字,“彩艳”藏一个“彩”字,故此句藏有“彩凤”之名。且“金屏生彩艳,玉镜展光明”完整一句影射有“李彩凤绽开金屏光艳大明”之意。
“女王闪凤目”可证。
“女王闪凤目”之“凤目”影射女王就是“(李)彩凤”。
“占凤乘鸾”“鬟堆金凤丝”“斜红绡飘彩艳”藏有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身影。
即“占凤乘鸾”“鬟堆金凤丝”“斜红绡飘彩艳”中藏有“(李)彩凤”的“彩”“凤”之身影,这与《西游记》中藏李春芳、李秀、茅盈等名字是如出一辙的。(见前第45篇)
《西游记》第十二回“观音菩萨”是“女真人”“飞彩凤”,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仙凤凰”“菩萨”“转世”。故《西游记》中的“南海观音”有“(李)彩凤”之烙印。
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有“女真人”“飞彩凤的结素蓝袍”之“道教”特征,影射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佛教“观世音菩萨”转世。
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西游记》中用“女真人”作了确定。“女”字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母仪天下”,是“女王”。“女真人”“菩萨”同时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的“凤凰仙”“菩萨”。
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有“女真人”“飞彩凤的结素蓝袍”之“道教”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影射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是“观世音菩萨”转世人间,大明朝主少国疑,“宫女太后”李彩凤力挽狂澜,稳定江山,救苦救难,兴盛中华,可谓造福大明王朝。”
观音“居南海”则“永镇南海”,与唐朝“女王”武则天“世守”“汉唐祖地”“两界山”相媲美,则影射李彩凤为“中华神州”“第二女王(武则天)”,功勋华夏,复兴中华。
句容市诗歌协会张泯刽主席《闻<句曲诗综>付梓有感》诗,中国道教协会书画院张云帆委员书赠。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颁发作者《收藏证书》。
(拙作赞助单位:句容市委办公室、句容市委宣传部、句容市赤山湖管委会、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句容诗协、句容医保局、句容教育局、句容民政局、句容历史文化研究会、后白镇人民政府、后白镇延福村、后白村、泗庄村、五星村、二圣村、张庙村、西城村、林梅村、徐巷村、长里岗村、淮道村、西冯村、东风村、槐道村、曹村、王庄村、淮源村、古村、夏王村、李家桥村、东湾村、江苏大学、句容天王中学、行香中学、白兔镇社教中心、天王中心小学、袁巷中心小学、天王中心幼儿园、天王浦溪幼儿园、袁巷中心幼儿园等)
其五,孙悟空“打太子哪吒”影射李春芳是明神宗皇帝的“帝师”,即“太子太师”。
李春芳是明穆宗的“太子太保”。
据《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载:
“嘉靖四十一年正月丙戌朔。”“改礼部左侍郎李春芳为吏部左侍郎。”“春芳份支从二品俸。”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四载: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丁未朔,祭先师孔子,命礼部尚书李春芳行礼。”《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五载: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丁卯朔,敕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李春芳兼武英殿大学士,在内阁同元辅阶办事。
李春芳又是明神宗的“太子太师”。
据《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载:
隆庆元年正月辛未,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少保。《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六载:隆庆二年正月辛亥朔,李春芳加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食正一品俸。《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五载:隆庆五年三月壬戌朔,以廷试天下贡士,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充读卷官。”
《西游记》中孙悟空打“哪吒”,影射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是“太子太师”的身份,他是有资格去“打”“小皇帝(万历)”的。而吴承恩资格确实是“不足”,他是不敢打“小皇帝(万历)”的。则《西游记》不单单是李春芳“加载”了“李春芳藏名诗”,其故事情节完全融入了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即完全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自己的“故事新编”。
其六,老君“化胡为佛”影射“佛道一家”“佛(福)佑中华”。(参见前第53篇)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是有大格局、大思想的、大技法、大寓意的,其藏有儒释道同修“至仁至善”之大道的思想,藏有共襄中华盛世,造福万民之主旨。故“化胡为佛”隐藏有“状元宰相”李春芳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即“佛道平等”“佛道一家”“佛佑中华”“福(道)佑中华”。
江苏句容茅山顶宫鸟瞰·道教“华阳洞天”之“大茅洞”。
本文作者与句容文史专家潘立琦老师(右)座谈于天王镇涧北宏旺苗木(2021.10.22)
据此,《西游记》有“道家”“三变”,即“明变”“暗变”“佛道之变”: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牛魔王、红孩儿等属于“明变”;李天王、玉皇属于“暗变”;菩提祖师、老君、彩凤仙、观音属于“佛道之变”。老君“化胡为佛”影射“佛道一家”“佛(福)佑中华”;孙悟空“打太子哪吒”影射李春芳是“太子太师”,有资格“打”“小皇帝(万历)”。
综前所述,则今流行本小说《西游记》作者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而非吴承恩其人。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高山流水,或有“知音”。“太平宰相”李春芳“清廉仁善”“忠贞爱国”“斗战奸恶”“复兴中华”之精神自当传承后世。今国家昌盛,各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英才烨烨,学术争鸣,盛况空前,拙作抛砖引玉,诚待四海博学之“知音”定谳可也。

李洪文·《句曲诗综》等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