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江颂歌
(组诗)
文/严正华
农民的儿子
用一把锄头
拯救了一片荒芜的土地
又用一把种子
把一颗荒芜的心
种植成沉甸甸的村庄和家园
当收获的喜悦
补偿不了收割的疼痛
那就抹一把脸上的汗
挤出一个疲惫的笑容安慰自己
劳累是埋进地底的
辛酸也是埋进地底的
只有埋不动的苦难会裸露在地面上
因为无人照看而枯萎
因为无人耕种而腐烂
跟随着一头牛
听一只鸟在天空鸣叫
一个不愿开口说话的人
抬头看看天空的云彩
低头瞧瞧地上的草苗
对风雨的抵抗
已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与霜雪的斗争
已然耗尽了全部的心血
还剩下一点青春的梦想
还剩下一副壮实的身躯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庄稼汉
在河流环绕的地方
让一缕缕炊烟
散发出五谷的芬芳
用一个又一个披星戴月
垒起风调雨顺的日子
慢慢地数
从村头到田野
留下了多少脚印
就筑起多少幢美丽的家园
伫立在田畈上
抽一袋浓浓的烟
无论眼睛和田野有多么的湿润
一颗静止不动的心
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的明亮


家乡巨变
金秋时节
伫立在马鞍岭上
尽目眺望
无垠的稻田
翻卷着金色的浪花
平静的湖水
分享着清风的惬意
洁白的民居
诉说着心中喜悦
整洁的村道
把游客带入温馨家园
家乡的党员干部和乡亲
牢牢抓住农村宅改的契机
紧紧牵着振兴家乡的“牛鼻子”
经过七年之久的攻坚克难
终于,把一个个七零八碎的村落
变成了一座座秀美如画的新农村
我的家乡
作为全国15个试点县之一
江西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率先在全域范围内
推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这是多么引以自豪的荣光
2020年9月,又被列为全国第二轮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区)
这是多么为之骄傲的光荣
父老乡亲们形象化
将第二轮宅改誉之于“宅改2.0版”
将他们内心深处的
获得感 幸福感,溢之欲出
村靓,景佳,人更美
走进灵溪小镇
秀丽的风景,生活的趣味
徜徉蓝田宋家村
红墙绿瓦,鸟鸣竹笛
叫人流连忘返
在洋源村,在梁上燕
在鸭塘,在店前,在书院
在春天和煦的微风中
在夏日热情的蝉声里
在秋色浓郁的果浆中
在白雪默默的沉积里
我看到了
看到了金色的稻谷堆满了粮仓
我看到了
看到了村东的大棚里
乡亲们正忙着
栽培火龙果蓝莓和无花果
我看到了
看到了阳光正午
远方传来一阵阵“复兴号”的汽笛声

余江的诗画
长江流经到信江
信江诗画数余江
那么平仄的雅韵
多像一朵红艳的迎春花
云锦水上,千帆竞舟
渔歌响起,竹篙漾起
绸缎似的江面绣着明亮耀眼的水莲
晨曦照,微风起
杨柳坲,浣溪沙
光滑的硪卵石,多么像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天真无瑕
在我的想象中
云锦水是温柔的,
像母亲,而此刻
平静的锦江
步态优雅地流淌着
那些喜欢流连在沙滩上的人都有着许多的梦想
他们为梦想而生
毫无疲倦之意
用聪慧,用巧手,用汗水
雕琢自己的家园
是的,就像《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那样
充满炊烟,又不失诗画的
世界

余江颂歌
矗立的马鞍岭哟
清澈的白塔河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
含笑春风的杨柳
它要为你唱一首家乡的赞歌
在那病弱淤积的年代
家乡的父老乡亲哟
为了消灭“血吸虫病”
拖着病孱的身子
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把一个个“钉螺”挖出来
让千年的铁树
一一绽开了笑脸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家乡的好儿郎啊
摩拳擦掌,踊跃参军
保家卫国,英勇杀敌
英雄的事迹
代代传
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
为了田里旱涝保收
勤劳淳朴的乡亲啊
锄头铁耙齐上阵
箩筐粪箕像赛跑
一条条渠水浇灌饥渴的田畈
浪花拨动的琴弦
奏响起田野金色的乐章
改革开放的巨轮
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航行
张果喜,这个南方汉子啊
多么像一位勇敢的水手
驾驭着一条满载东北松的大船
他要把这些参天大树
不远万里颠簸
他要建造出自己的雕刻帝国
他的深邃的目光
充满了精明和才干
无不让人遐想
一颗星星的璀璨人生
亲爱的党啊
英雄的人民
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我看到东方日出,光芒万丈
我看到山川,美不胜收
我看到田野丰收在望
我看到炊烟的恬静和自由
我看到万家灯火的幸福和快乐

【作者简介】
严正华,中共党员,区作协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信江韵微诗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诗歌月刊》《辽河》《渤海风》《散文百家》《神州》《鸭绿江》《青海湖》《参花》《青年文学家》《北方诗歌》《北方诗刊》《大家》《苏州文学》《现代诗美学》《当代作家》等刊物以及报刊副刊。被聘任于《世界诗歌作家文集》新诗主编,《严陵河文学》文学顾问,风华诗社全球总社副社长,荣获《世界诗歌作家文集》征文比赛“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精英一等奖,荣获“中国百强实力派诗人金奖,荣获“百年百位优秀诗人奖”和“百年新锐诗人奖”,荣获2019年中国诗歌网诗歌大赛优秀诗人奖,出版诗集《燃烧的泪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