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网友东方鹤问:钟教授好!第六届广州诗词挑战赛有一道题:清·陈恭尹《西湖》一诗中写道“休恨议和奸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其中“奸相国”是指谁?答案有四个选项:魏忠贤、贾似道、秦桧、蔡京。正确答案是“秦桧”。我在网上搜了搜,只有诗作,没有赏析。结句,不好理解。“休恨”“犹得”,好像跟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网上查不到作者写作的相关背景、注释和解析。有劳先生解答。还有,第一句的“麋鹿”是实写还是有所指?第二句的“双鱼”指什么?
(接上期)
钟振振答:
陈恭尹此诗之所谓“山中麋鹿若为群”,到底是说自己想与麋鹿为群,还是不想与麋鹿为群?他到底是愿意隐居,还是不愿意隐居呢?这,就得“知人论世”,考察一下作者的身世,考证清楚他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写的了。关于陈恭尹的家世与生平,清·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三《逸士传》中有简要的记述:“顺德陈恭尹,字元孝。父邦彦既以起兵死义,恭尹走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父友湛粹破千金匿之,更名。鞫事宁,乃复名焉。博学能文章,痛父志,终身不出,而名甚高。粤东有大家,皆以文名,而恭尹父子忠孝,为不之愧云。”又,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三二《列传》二一《国朝·顺德》曰:“陈恭尹字元孝……邦彦子。邦彦殉节时,恭尹才十馀龄,匿妻父湛粹所,获免。比长,赋《姑苏怀古》诸诗,倾动一时,名大起。其诗清迥拔俗,得唐人三昧。古体间入《选》(指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理,一时习尚无所染。工书法。新城王士正(即王士禛)、朱彝尊、赵执信先后至粤,于广州诗人,尤推重恭尹。朱谓其降志辱身,当进之逸民之列。而恭尹亦以忠臣遗裔,沉痛患难,隐居不仕,自称‘罗浮布衣’(增城与罗浮山接壤)。虽学与年深,猛鸷之气犹时发露也。著有《独漉堂稿》。”又,《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传》一曰:“陈恭尹,字元孝,顺德人。父邦彦,明末殉国难,赠尚书。恭尹少孤,能为诗,习闻忠孝大节。弃家出游,赋《姑苏怀古》诸篇,倾动一时。留闽、浙者七年。一日,父友遇诸途,责之曰:‘子不归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责耶!’恭尹泣谢之,乃归。既葬父增城,遂渡铜鼓洋(今深圳外海航道名),访故人于海外。久之归……已复游赣州,转泛洞庭(洞庭湖),再游金陵(今南京),至汴梁(今河南开封),北渡黄河,徘徊大行(太行山)之下。于是南归,筑室羊城(今广州)之南,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恭尹修髯伟貌,气干沉深。其为诗激昂顿挫,足以发其哀怨之思。自言平生文辞多取诸胸臆,仆仆道途,稽古未遑也。卒,年七十一。著《独漉堂集》。王隼取恭尹诗,合屈大均、梁佩兰共刻之,为《岭南三家集》。”按,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李自成军战败退往陕西。五月,清军进入北京。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年号为弘光。次年,亦即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清军南下。五月,清军入南京,弘光政权覆亡,存在仅一年。闰六月,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军入闽,隆武政权覆亡,存在亦仅一年馀。十一月,苏观生等拥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改明年年号为绍武。同月,瞿式耜等拥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历。十二月,清军破广州,绍武政权覆亡,存在仅四十一天。清军西进,永历帝逃往广西。因后来有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馀部,以及其他抗清武装力量的加入,永历政权支撑的时间较长,历时十五年,直至康熙元年(1662)正月才告终结。自弘光至永历诸南方朱氏政权,史称“南明”。陈恭尹之父陈邦彦(1603—1647),是著名的南明抗清民族英雄。他本是广东顺德的一介布衣文人。弘光政权初建,他赴南京上《政要三十二事》,凡数万言,未被采纳。后来得到隆武帝朱聿键的赏识,任用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广州陷落后,他坚持在广东组织、领导抗清武装斗争。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明史》卷二七八有传。
在南明抗清的民族英雄谱中,陈邦彦的事迹属于最为可歌可泣的那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