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战飞,男,曾用名叶永放,黑龙江肇源人,微信名放飞梦想,公务员。曾任新站镇政府、县医保局、就业局法人。基层工作老将,政法战线新兵。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秘书长兼常务理事长,大庆市民协、大庆市作协、大庆市石化作协、大庆市大众音乐协会、大庆市大众阅读促进会、大庆邂逅湖读书会等“六大协会”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市朗诵艺术协会会员,乡土网络文学会会员,茉语清澜朗吧会员。

《白露为霜》
作者: 战飞
点评:王中明
一、白 露 为 霜
白露是中国自创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悲凉景象。
莲蓬撑着一把破伞,凄凉地站在暮色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没有了昨天“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姿色。此刻人们都去为红叶题诗了吧?还是在为菊花画像?或许正忙着为那些山谷的景色投笔着墨?可我偏偏觉得青霜的玲珑剔透却为白露披上了洁白的颜色,更值得关注。
看那千顷稻谷在等待收割累弯了腰身,看那万亩高粱为颗粒归仓也急红了脸膛。他们随清风起舞,伴秋虫歌唱。他们肩负着五谷丰登的使命,寄托着满地金黄的期望。
俗话说“白露不露身”。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早晚不饶人的气候,大有“过了白露,长衣长裤”的感觉。此时,北方的人们都增添了衣服,到户外锻炼更加神清气爽。
“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霜如泣”的诗句,也赋予白露情感的一面。其实,在城市之中,平时很少见到泫霜如泣的景象,不免有些许伤感与无耐,倒是在室外车窗的玻璃上却能体会到秋霜的迫降。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玄鸟就是燕子,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节气的“玄鸟归”,人们在燕子的归去来兮中,感觉到季节的更替和变换。
记得有一句俗语“白露烟上架”,不禁让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那时家在农村,母亲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会用小刀“削”烟叶,即把每个烟叶与烟茎斜切在一起,然后夹在草绳的缝隙里。根据烟叶量的多少和绳子的长短,确定每个草绳结的缝隙中夹几片叶子,之后,在悬挂于用葵花杆立起的“障子”上面晾晒。唉!往事不堪回首,转眼已过去五十余年。父母都去了天堂,回家的路也变得又慢又长,家乡已经变换了模样,旧时的农艺也都被收进了历史的储藏箱。
秋风瑟瑟,秋雨凉凉,秋粮醉醉,秋人忙忙。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由得让我产生一片片幻想,看见一个个忙碌身影,忽然发现又是一派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此时,想起“春去春会来,花谢花还会再开,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的心海”的歌词。但愿白露的晓梦,能够划向雪的世界,冰的海洋,拥有冬的天堂!
(成稿于2022.09.07白露时节, 修改于10.01)
二、王中明「纽约文联《世界文学网刊》」老师精彩点评
中明(钟鸣)点评:战飞在纽约文联网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格式及内容略似总结报告,而第二篇散文《也谈“白露”》,标题虽俗了点,但内容及文笔却令人击节赞赏,尤其是第二、三段拟人的妙用,以及末段第二句对白露品格的升华,大有与我所热评的其兄战胜宇的那篇《小路情长》散文争锋之势。不过,稳重某些地方若再适当斟酌,效果会更好。例如首段首句科改为“白露是中国自创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例如第二段末句,似应添加“更值得关注”,若如此,“颜色”后面的句号便换成逗号。
战飞回复:谢谢钟鸣老师的中肯、精彩和建瓴性点评!我将按照您的意见修改添加,并进一步细化定稿;同时,小作的名字也更改为《白露为霜》。待汇编成册时,相信此篇一定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同时希望老师您以后多多指教,我与战胜宇兄将不胜感激。我们都非常佩服、敬重和崇拜您的才华。顺祝康健、快乐、幸福!!!
三、钟鸣老师点评战胜宇《小路情长》语
文友战飞推荐其兄长战胜宇的怀旧散文《小路情长》,功劳不小,因该文的传统笔法和出色表达,给人以久违的亲切感。
文用倒叙、结构清晰、内容充实、紧扣文题、注重呼应;情感真挚、语言朴美、联想生动;现在的忧伤伴着浪漫的童年欢乐,展示传统文人般的恋旧情怀。
开头是重踏故乡小路的喜悦与惆怅,牵出后面围绕小路及附近公路旁涵洞篇幅较长的童年记忆,涉及民居、商号、生活趣事等,其中主要谈童年伙伴间的玩耍,捎带反应体现作者特点的学习成绩好和欣赏民间说书艺术特点。对人物也有些重要的情态介绍。见于裁缝歪着脖子、铁匠光着膀子等。而作者夏日用栓绳的瓶子从井里打水,喝后的“好不惬意”,是心理活动的精炼表达。
某些段落的衔接十分讲究。例如,由裁缝的话“那时候过年可真好”引出对过年的温馨回忆段落,加深了文意和艺术感染力。不过,六一年出生的作者,童年正赶上“文革”,如今对“文字狱”仍心有余悸,他只籍“那时家家的日子都一样清贫,但没有人抱怨”句,巧妙地暗示了当时“文革”造成的民生艰困,也如实地反映了百姓安贫乐道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它一定……见证了许许多多红尘世事,是非荣辱、悲欢离合”(它,指的是小路),更使文章内涵加深。
文中小路边老屋在与不在的对比,暗示社会及人生的某些变化。战家的老房换成了红砖水泥漆的新房,主要因战家有了子弟念大学后出人头地,而邻居们或因贫穷而搬离,才“人去屋空”。“两旁的多处房屋以倾斜、塌陷”,令作者见不到当年那十多个玩伴,折射出地方资源枯竭而导致的经济不景气。用战家老屋不在与涵洞的存在的对比,说明作者已经把与同伴们玩耍而“乐不思蜀”的涵洞视作另类“老屋”和“家”,如同当年那条小路当成傍晚与小伙伴们玩乐的天堂。作者期待这仍在的涵洞,“为我幽幽地诉说遥远的前尘往事”,是拟人手法的出色运用,寄情忒深。作者从童年回忆中走出的六个自然段,十分煽情。
作者回忆所产生的“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呼应文章起始的第二段“突然有些怅然。也许不该来……”,引出将小路比作戴望舒《雨巷》中令人留恋的幽巷和将自己幻想成那位幽怨的丁香姑娘,呼应之前的讲小路比作淳朴、温婉,散发着优雅芬芳的古意女子。接着化用典故,借两只“旧时燕子的后裔”的低飞,寄托“能帮我找回儿时的所有,让我重温儿时的梦境”的良好愿望,是拟人又一好例,是作者平民意识的体现,呼应之前的“乡村水墨画”“美丽的宋词”“朴实的乡曲”和“袅绕的炊烟”。这梦境还隐含对母亲的感恩,这在该文只体现于每个年跟之前,母亲为作者定做一件新衣服。末尾两段将小路与中国历史联系,与梦境相伴,予伤感与精神胜利法的安慰,典雅浪漫,将小路情长所代表的乡情、友情、亲情发挥到了极致。联想人生坎坷,世态炎凉。光阴易逝和世事变迁,催人泪下。
《小路情长》很好地体现了散文的真实美、情感美、语言美和结构美,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