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诗意人生
—— 读张杰教授诗歌感悟
宋洪翠

张杰教授近照
书桌上摆着泰山学院张杰教授的四本书:《八旬回眸》、《心中的歌》、《筛月楼诗稿》、《筛月楼诗稿续篇》。从《八旬回眸》之后,张杰教授又写了三本书,而且都是诗歌。这样的激情与速度,这样的勤奋与专注,对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简直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传奇。在人们的印象中,年过八旬,生活能自理,不给儿女添麻烦,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年逾九旬的张杰教授不仅双目有神,腿脚利落,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而且生活上有品质,精神上有追求,是活到老学到老,追求到老的典范。老人的一天是从健身读书开始的,他每天都设定了读书和写作的目标,在规律和自律中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颠覆着人们对耄耋老人的固有印象。用他的得意门生、山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魏建的话来说:‘’张杰老师总是不断地挑战我们对他期望值的极限,不断地给我们制造惊喜‘’。在《筛月楼诗稿》的新书发布会上,张教授站立致辞半小时之久,他精神矍烁,思路清晰,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气场一点不输与会的正处盛年的各位精英。
读着那些满含深情,字字珠玑的文字,常常会为张教授对生活敏锐的觉察力,对文字娴熟的掌控力而叹服,对张教授耄耋之年仍怀有一颗童心而羡慕不己。“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依旧少年”,这样的祝愿已算上乘,这样的结局更是圆满,而张杰教授却用一片童真做着生命的回归,用缕缕赤诚追寻着灵魂的使命。诗歌创作将他晚年的生活点缀得五彩斑斓,将平淡如水的日子摇曳得活色生香。晚年的孤寂与悲凉,晚年的无奈与惆怅被优美的诗句驱赶的无影无踪。一点一滴皆入诗,一枝一叶都是情,读张教授的诗作,我们感知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体验着文学最原始的使命。从张杰教授的诗歌中我读到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眷恋,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真情,对四季轮回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礼赞。把生活过成诗的模样,是张教授的诗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读张杰教授的诗作,就像听一位智慧老人用哲人的思辫明析生活的箴言,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日常生活的图景。那些浸染了人间烟火气的诗行,那朗朗上口的音调,让我常常生出诵读诗经的感触。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说:我们的写作,写来写去,最终都是写自己。我们不是疏导别人而是疏导自己。通过写作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这是每个人的写作目的。张杰教授的写作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观点。他捕捉着生活中每个让他感动的瞬间,并将一腔激情化作优美的文字,抒发出对生活挚爱,对时代的赞美。
有位心理学家说,最高级的家教就是父母亲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样。张教授活到老学到老追求到老的精神,不仅自身受益,对孩子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儿,女婿,儿子及孙辈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向群歌群更是以非凡的成就成为家族、家乡甚至国家的骄傲和自豪。向群作为全国知名的声音表演艺术家,被业界赞誉为“代表国家形象的声音",连续十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主创和解说;作为音乐剧演员,他主演的《啊!鼓岭》、《我是成龙》、《我,堂吉诃德》等在全国巡演上百场获广泛好评,还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纪录片导演,那一个个让人艳羡的头衔后面凝结的是向群不懈奋进的汗水。歌群在歌唱事业上的辉煌更是让人惊叹,由于他在歌剧舞台上的出色表现,《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世界日报》等媒体曾多次报道他的演出盛况,国家领导人访美期间观看了他的演出。如今他作为男高音歌唱家任教于母校山东艺术学院,是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吾在此地六十载,一草一木情难忘。每到街头走一走,一股热流暖心房。愿它成为常青树,百年千年都兴旺。”以五岳独尊的泰山为背影,张杰教授和王素清阿姨正相扶相携走在落霞辉映的泰安文化路的林萌道上,那么暖心那么动人,这应该是诗意人生最美的模样吧!
2022年10月1日定稿
作者简介:宋洪翠,山东省泰安市人,部队自主择业干部,自由撰稿人,女作家。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
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
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