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之三)
味长百年话“牛大”
文/秋墨
“牛大”是兰州人对牛肉面的爱称。说到兰州的“牛肉面”,现已是蜚声海内外的一张兰州名片,它不但历史悠久,还见证着兰州的昨天和今天。
兰州的牛肉面,在我的记忆中就叫“清汤牛肉面”,不冠什么“兰州”或“拉面”等字样。现在遍及全国各地的“兰州牛肉拉面”馆,其实兰州人经营的还真不多;据说以青海化隆县的人为主,也有部分是甘肃临夏人外出经营的。
兰州的牛肉面,说来话长。它始于清末,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清朝末年,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民在兰州城内挑着担子叫卖“热锅子面”,当时他挑卖的这面深受兰州人的喜爱。1919年马保子有了自己的店面,并在热锅子面的基础上首创了“清汤牛肉面”,此面汤色清亮,滋味醇厚,口感爽滑,一时间食客如云。1925年,马保子的儿子马杰三接管经营牛肉面馆后,又对面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每日用一头小毛驴驮一个大木桶,收集当日的煮牛肝汤,佐以独特的调料再兑入当日的牛肉汤中,使得牛肉汤更加的浓香四溢。兰州的“清汤牛肉面”从此誉传四方,获得“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美赞。
今天兰州的牛肉面已有了很大发展,讲究纯手工制作。首先,面要经过和、醒、溜、拉四个过程。拉出的花色多,有毛细、细、二细、二柱子、韭叶、小宽、大宽及荞麦棱子等。其次,汤是通过一套秘制的配料在炖煮牛肉的过程中熬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汤要清亮,要能喝出牛肉汤汁的清香。第三,端出的面,要做到“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香”。清指汤的清亮、白为萝卜片的洁白、红乃香辣的红椒油、绿指撒在面上的香菜与蒜苗碎,最后的香自然是面筋味足,满口留香了。
今天漫步兰州,满街都是字号响亮的牛肉面馆,联营的、自营的,数不胜数。然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当年全市的牛肉面馆也不及现今几条繁华街道上开的多,当年的牛肉面馆是市区两级国营饮食服务公司统一布点经营的,清晨开门,下午三点前后打烊。那个年月,在外“下馆子”是一个奢侈的消费,吃“牛肉面”亦是如此,因为每个人的粮食定量是有限的,不计划消费,那是撑不到月底的,更何况粮票是跟着个人的定量走的。当年的牛肉面分大小碗,大碗三两、小碗二两,吃面时要对应交付甘肃地方粮票或全国粮票叁两或贰两。定价上起初二两8分,三两1毛2分,后二两涨至1毛8分,三两2毛2分。粮食定量供应期间,牛肉面的食客不多,但随着国家经济的日渐好转,粮票逐渐退出市场后,牛肉面从早餐到午餐,人也就多了起来。特别是中午的饭口,很多家庭为节省时间,会派人拿着自家的小锅小盆去店里“端”面,一般用此法端回的面量大汤多,够一家人食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牛肉面”如雨后春笋,遍布兰州的大街小巷,甚至走出兰州,挤身海外。同样,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时至今日,普通的一碗面已达8元,若吃加了肉蛋及小菜的套餐,一碗面怎么也得二十几元。倘若有贵客招待,去上档次门店品尝精致的套餐,那消费就更高了,如同菜馆酒楼的大餐一般。
细想起来,当年的牛肉面和今天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虽然都是一碗面,但品种没有今天多,再者牛肉面的汤肉味浓郁,且撒进面里牛肉丁大而多,与它的名字“清汤牛肉面”相符。不像今天,牛肉汤的清亮已被满碗飘着的红辣椒油所淹盖,一些店里的面清的几乎见不到丁点的肉渣,很多的店甚至连汤都是用调料兑水勾出来的,连煮牛肉的过程都没有,正所谓“清汤一碗伴拉面,红油辣味盖汤鲜。牛肉面里不见肉,品质倒退令人忧。”
我怀念那个年月货真价实、肉味十足的“清汤牛肉面”,真希望今天的经营者们能善待这百年老面,把马保子开创的事业传承好、发扬好,让这地方民粹永葆青春,服务兰州,发展兰州。
2022.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