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的老黄牛
申卫华
都说京杭运河苏北段,是我国内河中,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黄金水道。有谁能知在这千里航运线上,曾有一帮辛勤耕耘的老黄牛。正是他们的披星戴月,才使得如今的运河畅通无阻,美丽的运河锦上添花。
要说老黄牛是何方人士?他们就是水运航道的整治者——运河疏浚人。而正是疏浚人身上曾经的故事,成为老黄牛精神的时代彰显!
(一)
大雨倾盆而下,像千针万线,将天地密密匝匝地缝合起来。堤岸沟道上的水流,顺着运河的水位在暴涨。淮安复线船闸下游的引航道上,运河疏浚人驾驶的绞吸3号船,被迫停止工作已经好几天了。
“哎!这倒霉的鬼天气,真的揪人心啦!”困守在绞吸船上的工人们,个个是坐卧不安。一直到下午三时,雨茫茫的天际,才拉开了一扇窗帘,船上的工人们在此时,也开心兴奋起来。
只见一位站在船头的大汉,在思考着什么?望着他一个健步上岸,顺着绞吸船排泥区的围堰,匆匆走在四周的泥泞小路,高一脚低一脚的巡视着。蓦然间他征住了,只听得轰隆的一声巨响。几步远的围堰,顷刻之间竟裂开了一米多宽的口子。只见此刻,围堰内水汪汪的泥浆有几万立方,正顺着裂口像运东泄洪渠涌去。
“快来人啦,围堰决口了!”随着那位大汉的呼叫声,疏浚绞吸船上的十多位工人,全部冲上了堤岸。喊声就是命令,只见赶来的工人们奋力挖土,快填草包,勇搬石块,一齐抛向那决口。
然而,由于排泥区围堰大堤,与运河河床的落差有七八米之多,从决口涌出的泥浆,如咆哮的野马。瞬间便把草包石块冲的无影无踪,决口在狰狞中扩大——2米、3米、4米——,若不及时控制险情,大量的泥浆,将会淤塞泄洪通道,运河也危在旦夕。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大汉“嗨”的一声,纵身跳进了滚滚的泥流之中。“许师傅,危险!”在场的工人们均惊呼了起来。当看到大汉的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桀骜不驯的泥浆时,大伙一下子都明白了。“扑通!扑通!”工人们接二连三的跳了下去。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用血肉之躯,筑成了运河堤外的人墙——。就这样,一直堵到月挂中天,脱缰野马的泥流,才收住奔腾的脚步。
说起这惊险的一幕,则是老黄牛们,在运河上辛勤耕耘的一朵浪花。而要问起那位大汉,他就是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疏浚队队长、共产党员——许兆棣。
(二)
说起疏浚,是苏北运河上一项集苦、脏、累、差的工种和岗位。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而运河疏浚工,却比行船苦三分。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工作作业在水上,无论盛夏酷暑,还是腊月寒冬,成天与泥水接触打交道。而运河疏浚的水域,通常都是前不靠村,后不见店。水天一色有几十里,有时连用电、饮水、吃菜,购物都成了问题。可运河疏浚人确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他们就像老黄牛一样,吃的是草,可挤出的是奶。
有一年的隆冬,许兆棣队长所在的苏交航(浚)309号船,奉命在苏北运河车逻段施工。那一次施工,正遇极寒天气,滴水成冰,加之临近春节,部分职工回家探亲。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疏浚任务,许队长和疏浚工们,是加班加点,不辞辛劳,让挖泥船在大运河上机声隆隆。
连续疏浚到大年初四,仅一夜之间,这运河两岸就披上了银装。由于当时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多度,岸上公路的汽车运输已经中断。许队长站在船头回眸运河,望着那伸向岸边的200多米长的排泥管浮筒,真想停下疏浚施工的脚步。可转念一想不行:“工期在望,时间紧张,此时此刻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于是,许队长回到船舱,把留守的七名工人,全都召唤到一起,商量着施工的方案。此时的施工,其最最辛苦的要数上岸移动缆绳了。而面对困难,许队长是冲锋在前。只见他艰难的登上小舢板,当划到岸边上岸时,其岸坡上的积雪又硬又滑,许队长是前进三步滑倒两步。后来他干脆和着外衣扒在雪坡上,一手向上抓,一脚往下蹬,并慢慢的爬上了岸。
接下来,在缆绳移位后,再蹬坐在岸坡上,借着冰坡的冻面,滑向小舢板旁,直到与同事们一起,将疏浚船的缆绳安全系好。可当许队长回到船上时,沾满泥雪的外衣,已经冻成了铠甲,松开手套的虎口,竟涔出了鲜血。可当时的他竟笑容满面。也许,正是静卧水面的白蛟龙,向岸上排泥的哗哗声,在赞美着运河老黄牛们的精神呢!
如今的苏北运河,其高大上的新貌,已经成为航行三千吨船舶的二级航道。在这千舟竟发,百舸争流的当下,可别忘了当年水上的老黄牛——运河疏浚人!

该文获淮安市文联、淮安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行的《践行“三牛”精神 争做敬业模范》主题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