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整本散文集已经在喜马拉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名家作品欣赏】
泗阳人的文化生活
作者:王业松
游子北京归来,被家乡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着,感动着。笔者很欣慰,感受到了并分享了家乡泗阳人的文化生活。
早在几年前,江苏省泗阳县就享有多项名誉,其中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最美丽县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泗阳之所以能享誉中外,有它的必然条件,当之无愧。
泗阳地处江淮平原的地理中心,古称桃源县,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于1914年复称泗阳县。泗阳县是全国多古迹、多文物的县份之一,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处,商周遗址4处,大型汉遗址9处,汉代墓葬7处。宋明清代墓葬多处。此外还有革命纪念地4处。
泗阳有5000年的文明史,2240多年的建县史,汉代称为泗水国,共留存五代六王123年,2007年,境内大青墩汉墓的发掘,揭开了泗水国的神秘面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其中出土的“弩机”成了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有“天下第一弩”之称。
泗阳旅游景点甚多,有中国杨树博物馆(国家4A级)、妈祖文化园(国家4A级)、中国棉花博物馆(国家3A级)、南园风景区(国家3A级)、泗阳城南植物园(国家3A级)、爱园烈士陵园(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三庄汉墓群等。
何为文化,即以文化人,以文诲人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带着他的弟子颜回到泗阳讲学化人。颜回是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称复圣颜子。
笔者参观了泗阳乡贤馆。泗阳全县有近千名乡贤。乡贤助乡,惠及泗水两岸,乡贤们爱国爱乡,崇德尚学、立德立业,成为推动全县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乡贤馆的建立在于“弘扬乡贤文化,倡导文明乡风,传承乡贤精神,建设美丽乡村”
泗阳还有个乡愁馆。让参观者回到几十年前的童年时代,让你看到孩童时的农具和灶台,让你看到茅屋和牛栅,让你听到耕地和打场时的催牛奋蹄的牛歌。让你看到村前的小河和大沟。今昔对比,让你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
乡愁是一生情,乡愁是安慰剂。提到乡愁,大家会想到文学大师余光中写的乡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国民党元老、流落台湾的于右任的乡愁诗。1962年1月24日,于右老在台湾写的《望大陆诗》,诗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此诗表达了于右老被困台湾的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应该记住乡愁。我在2015年曾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乡愁是一副安慰剂》,阐述了我对乡愁的看法,也抒发了我的乡愁。
笔者还参观了地理学泰斗、教育家、爱国志士张相文(1867--1933)故居,张相文是秦岭一一淮河中国南北分界线首提者,积极赞助章太雷、蔡元培等人的革命活动。“张相文纪念馆”现在已经成为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泗阳人的文化生活内容有古代的,更有现在的。县文化局经常组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每逢春节、端午节等节日都举办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2021年就举办过“庆百年华诞,传千年非遗”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有跑驴、马灯、花船、秧歌等,让观众品味“非遗”的魅力。现在全县入选县级非遗项目61个,传承人92人,市级非遗项目15个,传承人32人。县文化馆还举办“非遗”图片展,一方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提高群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泗阳的民间文化活动普及全县,县里有艺术团,有群众文化组织,乡镇文化站,经常组织笔会。王集镇刚落成的全市第一家的文化体育中心,三层大楼,里面除了健身房、游泳池以外,还有图书馆、阅览室和书画室。在揭牌仪式上,我在北京赠送了一首有关乡愁的诗并写成条幅。诗曰:“家乡水胜酒,点点入心头。走得再遥远,不忘村前沟”。
泗阳几乎各个乡镇都有民间艺人和书画家,苏北琴书非遗传承人王军,全县演出。这里不得不提到连续26年举办小村春晚的穿城镇新民村黄恒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黄恒丰现在还在种地,但他热爱文艺,他创办黄恒丰艺术团,在家里创办黄恒丰艺术馆。他多才多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抬足成舞,举手成戏,吹拉弹唱打击乐,几乎无所不能。
此外,还有农民书法家张鸿禹和张汉修,与画牡丹成名的画家张庆珍号称泗阳三张。他们在丰富泗阳人文化生活中都有各自贡献。他们都是泗阳人民热爱的草根艺术家。
泗阳街头还有说书文化活动,遗憾的这次在泗阳期间没有找到这个场子。
泗阳红白喜事请的唢呐队,俗称“吹手班子”,也是全县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全县有唢呐队数以百计,百姓喜欢,而且也请得起用得上。
泗阳文化活动有历史传统,泗阳从民国时期就流传着很多民间小调,其中有《下河调》、《四州调》、《打牙牌》、《大五更》《小五更》、《四季游春》、《八段锦》、十劝郎》、《绣荷包》、《梳妆台》和《小放牛》等,内容大多数为情歌,抗日战争时,换成了反帝、反封建内容。我在小时候就听过这些小调。现在成了一种乡愁。
泗阳人生活在文化中,文化丰富了泗阳人的精神生活,文化引导泗阳人奋斗前进。

《風雅》编辑部
总顾问
姚卫东 董山峰 阎雪君
顾 问
耿建华 李浩 许莎朗(香港)
肖霖生 孙春亭 赵林云
张希木 柏承恩 逄金一
邱 锋 王培元 隋鉴武
赵洪祥 戴永夏 徐发蕴
陈志铭 李式法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 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鲁先圣 王桂平 紫 轩 韩 瑛
主 编: 天 承
副主编:静 轩
责任编辑: 子墨 寒烟
文图编辑: 舒心 丁恺
投稿邮箱:
dangdaizuojia957@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