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龚如仲 (Ralph) ,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毕业。曾任铁道部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总部英语翻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播音员、记者, 外贸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公司总裁, 澳大利亚利富集团驻美国公司总裁, 外贸部中国基地总公司驻美国公司总裁, 美国TA国际有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
有关作品: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翻译作品美国动画电影小说《忍者神龟》(Ninja Turtles) 。
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如重---兼谈华国锋》(此书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美国纽约市市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在大陆做生意》《悠然时光》《如仲诗语》《My Life--Family, Career & VIPs》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悠然斋诗文选》《花儿在身边开放》。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经典文学网特约作家、台湾采薇出版社资深顾问、奥地利英文网Sinopress特聘专栏作家、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高校文学社周同题作者、海外華英总顾问,北美翰苑社长兼总编。
中外文化大不同
文/龚如仲(Ralph)
屈指一算,我离开祖国到海外闯荡已经三十多年了,在人生创业期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现如今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以往的成败都无需再提,因为那逝去的一切犹如过眼烟云。 对我而言,当下最要紧的是: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但是,有时候静下心来,也会回忆一下在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想到有趣处,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将起来。我深深体会到:中外文化大不相同。我下面就来讲三个被不同文化冲击的小故事。
(一)“住手,否则您会被起诉!”
这件事还是发生在我刚到美国不久的时候 。有一回我独自开车去拜访一家客户,没想到当车子开到一个小城镇的时候,我车子的一个前轮爆胎了。我只好把车子停在路边的一角,开了后备箱取出备用轮胎打算自己来换轮胎。这时候,一位十来岁的白人小男孩走了过来,问我需不需要他的帮助。我一听,喜不自禁,因为我刚刚学会开车,还真不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地换轮胎。于是,我们二人高高兴兴的干了起来。
正劳作间,只见一位白人男子向我们走了过来,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对我喊道:“Stop! Or you will be sued!”(住手,否则您会被起诉!) 我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停止了工作,立起身来,询问他“为什么”。那男子对我说道:“这个孩子只有十三岁,未成年,您是不可以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帮您工作的,无论您付不付薪水。因为用童工是犯法的,我们可以对您起诉”。我一听,如雷轰顶,吓得够呛。我赶忙向他和那个小男孩道歉,并告诉他们我刚来美国,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下不为例。
听了我的解释,那位白人男子原谅了我。我只好自个儿费了老劲,总算才把轮胎换上。“吃一堑长一智”,我深深体会到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不同。
(二)“我下午再来吧!”
据我所知,与说话委婉、办事留有余地的中国人不同,大多数美国人(尤其是白人)为人处世非常实在,有时候到了无法理解的“一根筋”的地步。举个例子来说吧(那还是发生于多年前我在美国康乃狄克州当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驻海外公司总裁时的真事)。
有一回,我所居住的公寓的电路出了问题。我的行政秘书(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姑娘)得知后,就在我当日办完上午公务、中午回到离公司不远的家中时,请美国供电公司派专人到我住处检修。就在我刚刚吃完午饭时,一位身材高大、时值中年的美国白人来到了我的家中。这位专业电工说明来意后,就认认真真地开始了对电路的检查、修理、零件更换工作。可能是出现的问题较大,这位老兄前前后后忙了个把钟头才算大功告成。
办完事情后,我自然地问他:“我该付多少修理费”?这位老兄报了个具体金额后,我赶忙从钱包里掏出应付的现金,同时非常感谢他的良好服务。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兄连连对我摆手,嘴里还说着“No! No!”。一问之下,方才得知,供电公司派人来修理是不可以收现金的,只接受支票。由于我的居所是公司为我免费提供的公寓,当然应该由公司支付了。于是,我对这位老兄说道:“我这就去公司为您开支票,您可否下午来我处取一下?”
接下来,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这老兄当即从头到尾地把已经修理好、换上的零件一一卸了下来,把电路恢复到未修前的原状,然后他客客气气地对我说道:“好吧,我下午再来修理,不会重复收费”。说罢,他从容离去。
按中国人(或者是正常人)思维,他大可不必如此。他应该从我手中得到一张我签字的确认电路已修、我该付多少钱的纸条,然后他下午拿着纸条和发票来换我的支票。然而,这位循规蹈矩的电工,却毅然地展现出了美国人一根筋的本色。
(三)“您是从国外回来的吧?”
2000年4月1日,西方愚人节那一天,我抵达北京,开始了我就任美国一家大公司驻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的职业生涯。办事处的办公室设立在北京三环边上的一栋办公楼的第十六层。某一天,我有公务,于是便从办公室出来,走到楼道的电梯前。正等电梯间,一位年轻的职业女子走了过来,与我一同等候电梯。电梯抵达、大门洞开时,我理所当然地请那位女士先进电梯。她点头向我微笑,表示感谢。
当电梯到了大楼的底层,电梯门开启,我习惯性地请那位女士先出电梯门。等她走出电梯后,我随即走了出来。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女士并没有走开,见我出来后,她很有礼貌地问了我一句:“请问,您是从国外回来的吧?”我一听,大吃一惊,问她到:“您怎么知道的?我刚从国外回来不久。”她轻声地说道:“因为在这儿,几乎没有男士会让女士先行的”。我听后,不由得苦笑一声,真是“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啊!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