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中国,东方神韵。中华之美,美在自然风光,美在人文历史,美在绵延不绝的民间工艺,美在代代传承的书画精髓……
盛世华章 锦绣中国 --新时代书画名家风采展,传承书画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本期推荐:许尔刚。

半山溪雨带斜晖 向水残花映客衣
许尔刚,号半山居士,祖籍江苏泗洪,少时随父生活在淮南,中学时迁居宿州至今,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许尔刚幼时便喜欢画画,小人书、课本上的插图,常常使其爱不释手。每到周末,他便在家里对着小人书画,一画就是一天。有时,他还把画画在玻璃上,做成幻灯片,和小伙伴们钻到床底,用手电筒打光并配音放小电影看。画人、画花、画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尔刚萌发了想画山的想法,他曾和几个小伙伴谋划去八公山看山,因徒步去太远,最终没有成行。其人生第一幅山水写生“作品”,画的竟是住家附近煤矿上高高堆积的煤矸石山。第一次“出售”的画是一幅下山猛虎图,被他母亲的一个姐妹以较高的伍角钱“润笔费”取走,这对许尔刚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到宿州上中学以后,许尔刚仍坚持课余画画。素描、水彩、速写,均有涉猎,从没间断。高中时,其曾画了一幅涉水老虎参加学校画展,受到师生们的称赞。许尔刚后来进了淮北矿务系统的职工大学,因定向学了临床医疗专业。提及过去,许尔刚常因未能进入美术专业院校学习深以为憾。在大学期间,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他还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长,出板报、画海报,办个人画展,结识画友,拜访当地知名画家,并加入了淮北市书画家协会。
许尔刚工作后进医院成了一名医生。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其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责,然其对绘画仍牵肠挂肚,更加痴迷。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受教于梅纯一、蔡世明、陶仲珩等书画大师。他还加入了完白书画院,经常参加书画活动,并成为了骨干成员,其画也渐为世人所知。

坐深却得无穷趣 只看平川一半山映客衣
许尔刚画画受清初“四王”和“四僧”的影响比较大。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又称江左四王。“四王”通过“仿古”总结历代绘画大师程式语言,形成了“集大成、开生面”的艺术风貌,引领了整个清代及近现代绘画艺术长达三百余年,被誉为“国朝正统”“南宗正脉”。“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许尔刚遵循“四王”倡导的“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这一思想理论,上溯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乃至宋山水诸大家,力追古法,刻意师古,在古人的山水遗迹中寻找画道正统,探寻古人笔墨技法精髓。又从“四僧”身上寻求变革,不囿古法,敢于创新,贴近生活,妙趣横生。

为做到“胸有丘壑”,许尔刚足迹遍及国内的名山大川。泰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行山、雁荡山、天目山、天姥山等,还有皖北那些不算巍峨但充满意趣的小山,都有他写生的身影。其与大山相看两不厌,常常枯坐大石,忘时不返。旁观者以为他痴,其实他是在遥观山峦之形,细察草木之态,樵夫晚归、渔舟唱晚,云烟掩映、枝柯扶疏,入眼帘、记心间。这才有了他笔下的山峦起伏,江水涌动。
许尔刚曾作长卷《皖北龙脊山》,树木苍翠,根茎盘虬,古寺掩映其中。远山苍黛,云蒸霞蔚。碧波浩淼,渔舟横渡。画卷远近层次分明,疏密得当,把皖北小山的秀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作《符离晓渡》《睢阳古道》等古宿州八景图,用笔细致入微,虚实并用,情景交融,皆画者多次观察写生,情思凝结之作。既体现了许尔刚的技法纯熟,又融入了时代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山水之余,许尔亦喜画牛。或庭院静卧,闲情自若;或山间吃草,神态可掬;或水中嬉戏,只露犄角。牧童或骑牛背之上,短笛清亮;或立牛身之侧,长鞭在手。观之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许尔刚纳于言而敏于形,性情敦厚。其号半山,意为艺山巍峨,难窥全貌,半山风景,足以畅怀。其身虽在闹市,其心已暗许山野。常在梦中走进大山,饱游饫看或捉笔涂抹。这正应了齐白石所言“白日若无暇,梦里已执笔”。
一生痴绝处,半山起烟云。许尔刚以恬淡之心自持,走出了自己宽阔的人生,迥出尘埃之外者也。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