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恩永恒桂花香
袁福珍
九月丹桂,万里飘香。
刚刚放下于老师的电话,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不是疫情防控,我们同学相约要去四平给69岁的大学辅导员于老师过节,因为今年的这第38个教师节还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我们期待和老师一道赏月,一道回忆青葱的学习生活,一道续写那天真纯洁的校园故事!不能成行的我,不由得随花香桂香秋香,回味我的人生导师于振先对我悉心教诲的一幕幕。
被搁浅的方舟只有神思独行!我用不尽的回忆,来为老师致敬;用点滴往事回忆慰藉我思念、牵挂的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恩师的关爱与培养。
42年前的9月13日,如同今次桂花芳香一样,我从长春携着秋香进入四平师范学院,我的大学校园,开始了四年的学习生活。四年里,于振先老师虽没有给我们上过一堂历史专业课,但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是我们班36名同学的辅导员老师。四年间,他为人师表、和蔼可亲,与我们朝夕相处,教育我们如何读书、如何做人。使和我一样的初次离开父母、年仅18岁的女孩,在陌生、焦灼、不安的环境中终于情绪稳定了下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使得毕业时,我对于抛弃入学东北师大、离家去四平的决定不但不后悔,而且对于母校尤其是于老师陪伴走出来的4年经历,十分欣慰。四年寒窗,青春时光,我因于老师的教诲而成长,我因学到了于老师身上的师德而自豪!尊敬的于老师,在这个不平凡的节日里,我发自内心的向您致敬,感谢老师的教育培养,我真诚真情的感恩于老师的公正、关怀、帮助。您的一言一行,是我后来工作、学习、做人的准则和尺度。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一直是我奋斗前行的不竭动力!
于老师在第一次对我们进行入学教育的话语,至今响彻在我耳畔:“大家来自四面八方,36名同学年龄差异很大,但今后历史80这个集体就是你们的家。我作为你们的辅导员,好比家长,请大家有困难有问题包括想法及时提出来,我一定全力服务好大家。”这里,我真诚祝愿你们这些“天之骄子”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学好本领,在辽阔天空展翅飞翔。“让青春闪光在校园、在社会、在你们今后的人生里…”
我看着这位中等个头、脸微微有些黑红的于老师,听着他像演讲动听的话语,但又朴实无华,更励志励人。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我们系自己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初入学,毕业后以最优异的成绩留校。
于老师1953年出生,来自怀德县于范家屯农村,广阔天地的实际锻炼了他,使他在社会实践中迅速成长。因此,尽管他比我大九岁,甚至比班级的大哥小一岁,但他显得成熟、稳重、内涵丰富。在他身上,老师的风骨和育人的品德,极其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在大家自我介绍后,有的同学紧张卡壳,有的语无伦次。他马上幽默地说:看来大家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就是生涩,但很有意义。一定要记住你们的第一次。在我简单介绍自己后,他赞扬道:别看人长得小胆子挺大,说的不错。大家都比她年龄大,要向她学。我羞涩的红了脸,但内心更坚定了:我一定行的!我要努力。
从中我悟得,老师在接我们班时,是做了功课的,他竟然了解我们每个同学情况。
1981年的一次学农劳动,于老师和我们一道身体力行收割玉米杆。他看到出力干活儿的同学,鼓励说:“悠着点劲儿”。看到没有章法又嫌累、老想偷懒歇歇的同学说道:我从小就在农村干农活,你们大都来自城市没干过农活,这是农活最轻的。坚持,再坚持,一鼓作气困难就解决了,否则看是永远没有句号的。
听了于老师的话,平淡中有骨头,轻松里有道理,话语中有鼓励、点拨、教诲,有哲理又有典故。是啊,什么事儿不“一鼓作气”、拖泥带水、不求终结,怎么会有圆满的句号呢?我都感觉到了一些同学的脸红了。他的言传身教,让人暗自敬佩得五体投地。
我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立志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于老师不但指导我还鞭策我。当他得知我获图书馆老师的偏爱,五位学生阅读卡能同时借阅到双倍十本书疯狂阅读时,他适时提醒我:刻苦学习是好事,要张弛有度,千万别累坏了,注意坐姿和眼睛,它们可是你今后的本钱。这暖暖的话语,令我精气神儿更足了,那往返教室和图书馆的脚步更勤了,读书笔记更细了。在我获得学校专业学科竞赛奖时,于老师高兴地激励我,“春种秋收,这就是你努力的结果”。
面对金色的奖状和那黑色塑料皮的日记本奖品,我浑身充满了力量。历史的长河滋润了我,老师的循循善诱激励了我,我的青春我做主!我一定不辜负老师、亲人的期望。
1982年,又是丹桂飘香时,于老师竟带领我们班22名同学畅游北京城,我想那一次一定是二十几名同学的第一次。至今回想于老师给我们创造的机会和对我们的悉心教育,北京一行堪称一生经典、永世华章!单纯、不喑世事的我,竟不知道于老师自入学那时就将我们的助学补助18.5元每月留存一元钱,设立储蓄卡,成为我们游北京的路费和食宿费。
我兴高采烈的与同学们游北海,观颐和园,看九龙壁,听天坛地坛回音壁,去故宫登长城。我们不但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灿烂、山河壮美,而且更加牢固树立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我中华的坚定理想信念。我忘不了故宫八国联军入侵时,剥去的防火大水缸的金衣,忘不了圆明园的残骸,忘不了故宫的辉煌灿烂。我们忘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这,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坚定了报效祖国、让青春闪光的决心和信心。“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那时,因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牢记于心。伟大的于老师,他的这一“历史壮举”,飞扬了我们的爱心、挚诚。很多人不理解,那时候这是一笔不少的费用,万人中也很难能有一人自费去首都北京旅游的。因为那时很贫穷。
回来后,我在《祖国,妈妈和我》的演讲中用去北京列车的汽笛声开头,用鲜红的国旗在天安门上空飘扬为结束语。后来,多次去北京,每每乘车出站到故地重游,我都记起那次难忘的北京之行,长安街、卧佛寺、菜市口、东交民巷等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爱祖国爱中华已深深的在我心底扎根。30年后,我们同学谈起无不感恩于老师精心组织了我们北京之行的那第一次。
于老师的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来自于他的政治立场坚定,来源于他对党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来源于他对职责和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他1973年23岁时就入党,1980年初毕业留校便担任政史系团总支书记,后来担任历史系团总支书记,并且是系里的党支部委员兼系办公室主任。他经常鼓励同学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要积极进步。
那时改革开放初,学生党员人数极少,朦胧诗风靡校园,出国热是时尚。喜爱文学的我也被“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等所吸引。于老师看我读史读诗,十分郑重地讲,读诗学诗还是学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中华民粹;读书要多读历史名人伟人传记,汲取力量。我思考着老师的话,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毛泽东、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传记是胸怀全世界的动力之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把主要精力转投到了历史专业知识上来。今天想想,是于老师的一句话点了醒梦中的我,否则我有可能思想就走弯路。
撰写毕业论文时,我认真查找资料,我解放思想设定了论文题:关于张之洞之近代教育观。不料思想保守的论文指导老师不同意我的观点,对张之洞的评价贡献不支持,我的论文以良好败阵收场。我内心不服与导师争论没有结果后,要找系领导说理谈想法。于老师和蔼地教导我,首先要冷静,成绩优秀良好只是大学过程的一个符号,最终不能决定什么。她不是把论文通过了吗,这就说明她在事实上是认可了你的观点,你不就是要阐明你对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肯定和赞誉吗?!你俩观点不同,她有些左。成绩也定了,想改很难,你就委屈一下吧,找到系里也很难改结果,知道你正确,如果非要优秀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自己找气生,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委屈地掉了眼泪。我听于老师的话,不给领导和老师添麻烦,不给系里出难题,不把事情搞太复杂化。但,这是我一生的痛,只因于老师是我信任的老师,我忍了;只因于老师说得有道理,我认了。在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时代历史告诉人们,我对张之洞的近代教育奉献的肯定是正确的、是唯物的,是有历史眼光和研究价值的。
毕业分配前夕,于老师很忙。他要到长春的同学家去家访。现在的大学似乎早已没有了这个环节,家访这一词早已飞飘云外。他因为长春毕业分配名额紧张,因此毕业分配一定要严格要求,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名实相符,安心放心。我很荣幸地被分配到了省委党校,立志像于老师一样,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十几年后的一次同学会,于老师一席话令我热泪盈眶:我一直认可她勤奋好学,虽出生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但不负父母的期望,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学习努力,聪明上进,这个岗位应该很适合她。我虽然当时没有听到于老师的这一席话,但他对我的鼓励嘱咐,至今句句牢记在心,“到工作单位走向社会了,要多思考,学会识人,你的能力是够的,还要不断地加强。那里可是大熔炉啊。”
工作在党校38年的我,每每咀嚼这段话,时时有新意,字字有深悟,每每感悟都有境界提升。每一次想起,一幕幕一句句都仿佛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盏灯一样,照亮着我的前行的路。
人到中年,才品味于老师的至理名言,句句是人生真理。我愚钝平凡,然而这样一盏灯照亮在我人生的路上,使我成长,我怎么会不顺达到理想的彼岸呢?
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长春秋意浓香,四平丹桂芬芳,我想给于老师买一束康乃馨,以表达学生对师长、孩子对母亲般的尊重、尊敬和爱戴;我想寄一张贺卡,把万千的祝福写成一句话:祝福于振先老师安康长寿、幸福吉祥!
九月芬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谨为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祝福,你们的哺育,使祖国鲜花盛开,山河锦绣,春秋灿烂——
写于2022.9.8
作者袁福珍
编辑李牧
编审福珍
监制欣怡
出品尹行




长春市大公书画院胡江院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