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何须问出处,妮儿本为“盘小”人(人物纪实)
文/于周波
“梅花”携着风、裹着雨,仿佛真的成了“梅超风”,在这黎明时分肆虐着。然而,在鳌山卫街道嶺航村星石庄网格的核酸采集工作台前,已连续十多天不分昼夜战斗在抗疫前线的你,风雨中更显出英雄本色,灯光下,你有条不紊地拿起采样拭子,为一个个应检者规范地进行采样。
随着队伍有序地前移,不一会儿,就轮到我了。摘去口罩,张开嘴,你一如既往地甜甜地一声“于老师”, 然后熟练地地重复着已操作无数次的样本采集。因为疫情,我亦一如既往地会意点头,然后配合你做好样本采集。
看着护目镜下你那憔悴、瘦削的面庞,我不仅怦然心动,“英妮,英雄!盘龙小学的骄傲”,为了战胜新冠疫情,你和你的战友们就是抗疫战场上的英雄。
你叫顾英妮,有着24年的护龄,是“将军母校”盘龙小学1992年几十名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你与同样毕业于这所开国将军陈锐霆的母校的即墨医界优秀学子廉维俊、衣文淑、顾祥森、衣换超等一样,有着崇高的职业操守,在同事和患者当中有着极高的声誉。但你从不为名利所累,总是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视患者为上帝。在新冠疫情肆虐莱西、即墨的严峻形势下,你和战友们昼夜不分,夜以继日,舍小家为大家,吃住在单位,甚至连换洗衣物都来不及准备。历经春、夏、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民核酸检测战役中,并在检测点完成采样后再入户为几十名残疾及病患老人测核酸。
3月,乍暖还寒,与即墨为邻的莱西突发疫情,你和战友们迅速行动,取消假期,离开家人,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
3月10日,全民核酸采样拉开帷幕,你一直冲在前面,圆满地完成了测核酸、量体温等任务,还担负着鳌山卫卫生院大门口的预检分诊任务,工作不分昼夜,用“五加二、白加黑”来描述一点也不过分。
按照全民核检的统一要求,你清晨6点40分左右到达检测点,换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有序地给应检者采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屁股坐起了茧子,加之天气炎热,痒得厉害,但你毫不理会。实在忍不住了,就趁前后二人采样短暂的间隙挠一挠,挠完后快速搓手消毒,进行下一个采样。因为持续的久坐,硬茧无休止地痒,经常被挠破,渗出血水,并且久坐又导致血液循环不好,挠破的硬茧很难愈合,疼痛难忍。姿势单一久坐,还导致颈椎痛,转动不灵,脊柱僵硬,板痛不适,但采样的进程不容许你有丝毫懈怠和休息,你默默地忍着,坚持着。在场的村庄工作人员谁也看不出你是忍着痛疼在战斗。不仅如此,由于生孩子时,产后尾骨曾经骨折,神经受到损伤,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不能久坐。眼下,不仅挠破的硬茧流血疼痛,而且导致旧疾复发,神经疼得厉害,坐下就不敢缓慢起身,必须快速站起来才能疼得轻一点,起来一次比坐下去更遭罪。但自从踏上抗疫战场,你把自己的病痛抛到九霄云外,坚持,再坚持。你的心中只有任务,没有自我。身为一名医护人员,担负着阻击疫情传播的重任,你没有怨言,没有叫苦,“这些不易都不算什么,只要疫情控制住,都值了!”这是你微信发给我的心声。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高标准、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核酸采集任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高强度的工作让你觉得非常充实,你说,“温柔、快速、准确、高效地采集核酸咽拭子样本是考验一名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的七八月份,赤日炎炎,尽管采集工作都在上午进行,但整个身体被防护服、护目镜捂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坐在检测点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热自不必说,当全村六七百人的核酸采集做完后,你还要在村庄工作人员带领下,入户为36名残疾人和病患老人采样儿。入户结束后,你的人造棉防护服套装吸汗变硬,又酸又臭;两只脚更是被一直穿在脚上的那双运动鞋捂得酸臭无比。连续的鏖战,你的脚捂出了脚气,而且因为无暇治疗,越来越严重,老皮撕掉,嫩肉不抗磨,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子。俗语说十指连心,晚上回到家后,双脚又痒又痛,难以入眠。但,第二天一早,你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披挂上阵,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战斗。
今年的夏天,蚊子也特别爱来凑热闹,张牙舞爪的大黑蚊子、花蚊子,还有那咬人悄无声息的小袖珍蚊子频繁袭扰着专注于核酸采样的你。白天,黑蚊子特别多,你穿着一级防护服,露出的小腿被蚊子叮咬得尽是囵墩,蚊子的毒性令人又痒又痛,不挠难受,挠破皮,结痂之后又频繁被咬,结果满腿尽是蚊子留给你的吻痕。
9月5日,离中秋节只有5天,当人们兴高采烈地迎接中秋时,正在快速发展的千年古城即墨,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下午下班后,家住即墨城区的你和几个同事正乘坐单位班车走在回家的途中。突然,大家的手机几乎同时接到卫生院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医护人员立即返回单位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关注工作群里的信息。已经快到家门口的你来不及告知家人,只在返回途中与家人匆匆通了个电话。汽车刚回到医院不久,你和战友们接到命令,即墨区突发新冠疫情,所有医护人员以院为家,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即是战斗,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从接到命令开始,直接进入紧张的防控疫情阻击战,根据街道防控指挥部和院方的统一安排,你负责已启动搬迁且村中住有大量外地民工、人员复杂的嶺航村星石庄网格的核酸样本采集工作。
对于核酸检测,你已记不清是哪天就开始参与全民核酸检测了,但这一次疫情来得突然,又是紧急任务,所以根本来不及准备换洗衣裳和鞋袜以及必备的梳洗等生活用品,自小爱运动的你每天只穿着那双运动鞋。但面对形势严峻的新冠疫情,面对凶猛的奥密克戎病株,你严格落实上级指挥部的安排部署,闻令而动,向“疫”而行!
9月6日起,核酸采样从6点20分开始,为及时赶到村庄检测点,不耽误采样进度,你每天5点左右起床,简单洗漱,不吃饭,不喝水,以免检测过程中上厕所。长时间的无规律生活,导致你的胃肠功能紊乱,时常会便秘。清晨必须及时出发,不让村里接送的汽车等着,因而来不及上厕所,只能憋着,一憋就是五六个小时,结果就更严重了。喝水少,整个采样过程,口干舌燥,嗓子冒烟。长期早晨不吃饭,也使她的胃受到不公正待遇,以致饿出了胃病,到了好吃饭的时间就胃痛。但工作第一,这些都可以忽略,你忍受着。
星石庄因为正在实施搬迁,人员流动性大,加之村中住有周边建设工地的几百名民工,核酸采样工作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每天参加检测的人员从六七百人到800多人,最多时达到955人。做完后还要马不停蹄地入户为不能来现场的残疾人、病患老人采样。因此,为了加快进度,不耽误样本及时送检,你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只要披挂起来,直到所有采样结束才脱下来。
虽然已是初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似乎在今秋来得更猛烈些。及至做到太阳升起来了,乳胶手套内的双手被汗水一泡就是几个小时,而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你坚持着,忍受着。从早晨6点到上午11点甚至12点,担心上厕所影响工作进度还浪费防护服,你不仅早晨不喝水,检测开始后更也坚持不喝水,中间不休息,不上厕所,咬牙挺到任务结束。几个小时下来,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直到全部应检人员做完,才能换下早已汗水潞潞、又酸又臭的防护服,急匆匆地去厕所卸下憋了几个小时的“负担”。 工作结束后,你的双手是红肿、麻木、刺痛的,但你没有一句怨言……
之所以这样坚持,用你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省出很多防护服,又不耽误时间,如果中途上厕所,浪费的这段时间,可以测很多人,所以俺都不愿意中间休息,而且现在封控管理,星石庄光民工就增加了近500人,而指挥部要求半小时转运一次样本,快速出结果,要求几点做完我们就得几点做完,所以就些民工都怕把自己漏掉,他们都几乎同时来排队,排了很长的队,我们就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儿做完,清零。”
诚如你之所言,9月9日,核酸检测时间提前到凌晨4点,要求半小时转运一次样本,快速出结果,上午7点半必须做完。卫生院要求所有入村采样的医护人员3﹕30大院集合,3﹕45准时到达检测点,4点准时开始采样。形势严峻,刻不容缓,你几乎每天不到两点就醒,而且已经习以为常。怕耽误事儿你就提前领好核酸检测的物资,以免村委来接送人员和村里排队等待的村民着急。从此,你再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生物钟完全被打乱,即使完成全天任务回到单位,躺在床上想休息一会,脑中也尽是核酸采样的镜头,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根本就睡不着。
从凌晨两点的黑,到黎明破晓的第一缕阳光,你没有一点停歇。从每一位村民和民工的现场采样到入户进行核酸采样,看到你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
你,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你,逆风而行,是最美的风景线;你,在骇浪惊涛中,守护着家园。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将军母校,成才摇篮”的学子“责任与担当”的魄力和豪迈。
9月12日零时,静态管控启动,封村、封路、封小区,停工、停业、停出入。星石庄村所住的500余民工全被封控在村里,使得应检人数陡增到1000余人,并且,民工来自全国各地,素质参差不齐,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民工为了自己方便,不带身份证,登记身份信息慢,有时还爱吵吵,严重影响采样速度。而连续的昼夜鏖战,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一动不动,专注地看着应检者的喉咙,生怕咽拭子伤了应检者的喉咙,使得眼睛十分地疲劳,加上睡眠不足,有时眼睛都瞪不上去了,到黎明时候,疲劳的两眼发涩、昏花,眼珠似乎都转不动了,那种感觉就像眼角膜儿要发炎一样,非常难受,感觉眼里老有眵,看不清,不听使唤,甚至都看不清应检者的嗓子。
而严峻的形势又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完,所以工作节奏变得更快,并且越是紧急越要采集地准确,不能敷衍。按医学标准要求,规范的咽拭子采集,需要把咽拭子捅到咽喉壁上去,还得别戳着嗓子,采集者必须把握好力度和长度,才能达到要求。因此,此前采集的时候有些民工和极少数村民,怕咽拭子捅到咽喉壁,不愿意主动配合,很抵触,很讨厌,很膈应。许多人做得次数多了,十分打怵,甚至担心自己嗓子做得太频繁,产生会不会得咽喉癌的心理阴影儿和恐惧感。还经常出现一些人不配合,不可思议的做一些危险的动作,或者不小心往前一趴,或者是往后一闪,极易造成对咽喉的伤害。然而,工作中的你一向是严谨的,认真的,不断进取的,总在工作中摸索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以便节省老百姓的时间。静态封控管理后,为保证采集速度,且保证数据无误,不让受检者有抵触,你和战友们经过多次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一个两全的办法,改进采样程序,先慢慢儿地让咽拭子进去之后,再在里边儿靠近咽喉壁从左至右再自右到左,最后到中间越过悬雍垂至咽后壁划弧环扫,而且尽量不伤到人的喉咙。这样既保证采样信息无误,又能加快速度,还避免给受检者的咽喉造成伤害,使其积极配合做好核酸样本采集。
这一小小的改进,果然奏效,应检者不再抵触,采集速度也随之加快。即使“梅超风”肆虐的今天(9月16日),你任凭风暴雨狂,依然胜似闲庭信步,规范地、有条不紊地采集、消毒、封存,1000多人的采集任务准时在7﹕30分前做完。你顾不得休息,旋即由村庄工作人员用电动车载着穿越狭窄、坑洼不平的胡同儿,顶风冒雨到36名不能到现场的残疾人和病患老人家中采样。
待所有入户采集完成后,回到检测点,将所有采集的样本管集中由专人送走后,已累得精疲力竭的你一屁股坐在泥水地上,长长地喘一口气,慢慢脱下已沾满泥水的防护服。虽然风雨依旧,但你的衣服还是浸满了汗水,你的双手被汗水浸泡的已经发白、皱皱巴巴的双手,看了让人心疼!而你的肩膀和双臂似机器一样超负荷运转,引发肩周炎,不仅是隐隐作痛,而且以发展到只要停下来,肩部就如针刺般痛疼难忍。
由此可见一斑,你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检测完现场和入户的1000多人,连“梅超风”肆虐的今天都被汗水湿透了衣服,更何况前几天的“秋老虎”天气?而皮肤长时间被汗水浸泡,引起阵阵的瘙痒难受。这里面你需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啊!
有时你累极了,会打电话和我妈说说现在的工作状态,你妈妈总会在电话的那头说,“这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你听了妈妈的话,一切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并在心中给妈妈底赞:多伟大的母亲,格局不小啊!
一双手,一身汗,一份使命。正因为有了这么一双双勇于担当、逆行而上的手,才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疫情防控墙。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使命与担当,你是这风雨交加的黎明最温暖的灯。
你的付出,你的艰辛,你的病痛怎不让为师心痛呢,然而,又有几人知道,为了抗击疫情,你所付出的牺牲又何止这些!
你不仅是一位称职的护士,一位勇敢的抗疫战士,更是一位知书达理、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就在执行本次抗疫任务之前,你的婆婆刚做完恶性脑肿瘤开颅手术不久,术后的放、化疗,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低烧,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嗜睡,情况很不乐观。本来你跟丈夫和儿子商议好了,中秋假期回家好好陪婆婆过一个中秋团圆节,利用假期好好照顾老人,尽一下做儿媳的责任。然,天有不测风云,突然爆发的疫情令这美好的计划泡汤。你放下心中所有的遗憾,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义不容辞地听从党的召唤,披挂上阵,昼夜工作!
儿子在青岛上学,核酸检测一次不落,严格按照要求来做,阴性,但因为户籍是即墨疫区高风险区的人,也被暂时隔离了。你们两口子也分别在各自工作岗位,战斗在抗疫前线,严格服从疫情防控管理要求。于是,今年的中秋,你在单位、儿子在青岛、丈夫也在他的单位,全家过了一个月圆人未圆的中秋。虽然对婆婆满怀愧疚,但你心中有一个信念,自己是一名抗疫战士,工作需要就要坚守岗位,牺牲一些也没什么。从9月6日开始至今,你好像把家忘了一样。你婆婆一直不明白,总在电话里唠叨“疫情不是已经过去了吗?”不仅如此,你婆婆的生日也将来临,但疫情不退,战疫不停,婆婆的生日也不能陪她过了,就连管控封城前你给她买的大黄桃子放在冰箱里保鲜,估计也都烂成水了吧。直到现在,你的大姑姐还在电话中说,婆婆一直在等你们回家呢……听到这些,你的心里百感交集,作为儿媳,在婆婆需要照顾、渴望中秋团圆的时候,却不能守在她的身边尽孝,因为你心里明白,婆婆手术后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今年有可能是婆婆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和生日了……你觉得在她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不在她身边,很愧疚!但自古忠孝难两全,能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战沙场,你的心里又感到宽慰和自豪!
战疫先锋,勇者无畏。你也和所有人一样的平凡,也是血肉之躯。你也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是孩子的妈妈,父母日夜牵挂的心头肉;家里也有需要你去关爱的爹娘、公婆,你又何尝不想下班后留在家里陪伴亲人。但在紧张危难时刻,你毅然选择了勇敢,挺身而出,逆流而上。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英雄不只在远方,英雄何须问出处。灾难面前我们从不缺英雄,而你,身为“将军母校”毕业的优秀学子,你的坚守,你的冲锋陷阵,就是默默奉献的真英雄。
作者姓名:于周波 鳌山卫街道嶺航村星石庄网格 手机:15969801315
作者简介:于周波,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城阳区作协会员,《即墨区工会志》《盘龙小学校志》主编、《鳌山卫志》《鳌角石村志》副主编。作品散见于《辅导员》杂志、《青岛日报》《作文周刊》《作文评点报》《墨城新韵》《即墨古今》《即墨谱牒》《方志即墨》《即墨诗词》《新即墨》《城阳文艺》《上马记忆》《黄海文潮》等纸媒及《青岛故事》《都市头条》诸多网刊。
(注:本文篇幅较长,但全篇均为作者耳闻目睹和采访本人,写作时间自“梅花”登陆的9月16日开始,反复观察、采访、修改、充实,仍因篇幅原因,许多看似平凡实则感人的事未能写进来。成稿后,因隔行如隔山,所以又发给被采访人及家属征求意见,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再次修改、充实,直至其本人和家庭群、丈夫认可无异议后方才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