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罗耳
摄影:项兆岐 肖帮涛
(音频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在鄂西北文化重镇谷城县,有个风光旖旎的村子叫施家湾。这里稻禾青青,牛羊成群,北河两岸,绿草如茵。这里土地丰沃,花果颇多,又名花果山。这里,是我的娘家。
按家乡风俗,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之后回去,就成了客人。年复一年,逐渐生疏,但根还在那儿。施家湾,孕育了我的生命,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牵挂了大半生。写它,是憋在心里许久的念头。提笔,不知从何而起;放笔,又搁置不下。它有着天赋异禀的区位优势:三一六国道和襄渝铁路从村子里穿过,它是通往石花古镇的咽喉。
施家湾的历史,也曾风起云涌,虽然山也不高水也不长,却演绎出许多英雄的故事。施家湾人的祖辈,有着艰苦奋进、以勤为本的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落地摔八瓣”。他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耕耘着这片土地。听父亲说,我们祖上是从福建逃荒过来的,见这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加上他会凿石磨,便扎根此地开了粉坊。后来,成了这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符家粉坊”。那时候的粉坊不仅可以养活自己一大家子人口,还能帮乡邻们吃上饱饭。于是,大家纷纷种上了豆子。秋收季节,张家换豆腐,李家换粉条,好不热闹。“邻居一家亲,炊烟永不散”。施家湾人世代秉承团结和睦,生生不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施家湾的道班房路段,有个古老的砖窑,是村集体的。当时老百姓用的坛坛罐罐,盖房的青砖,都是从村里窑场烧制出来的。场子有几个聪明肯干的窑匠,皆是本村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是很吃香的手艺人。
八十年代初,农村结束了大集体,实行了分田到户。改革开放让吃了一辈子苦的施家湾人盼到了天亮,广袤的农村变得生机勃勃。随处可见走村串巷的木匠、篾匠、修伞修鞋匠。走到哪家,不管认不认识,都有口热饭吃。“咚咚”的弹棉花声,榨油坊的号子声,修桶补锅补洋瓷盆的吆喝声,是我儿时记忆中最动听的音乐。每每想起,就像吃了一颗糖,甜甜的幸福感便在心底荡漾开来。端午节,家家传来打糍粑声;除夕夜,户户升起大红灯笼。施家湾人用勤劳和智慧,将这片曾经贫瘠荒凉之地,变成了一片沃土。

二
壬寅年阴历正月,“春雨贵如油”的雨水时节,伯父突然过世。亲人的离去,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重新追寻它的渴望。这渴望,在胸腔里翻滚,愈来愈浓烈。惊蛰过后是春分,天还有些冷。父母的老房子依山而靠,门前是通往村子里的路,水泥硬化路面很干净,平整。新栽的路灯杆,一排排,崭新崭新的。穿着母亲做的棉布鞋,慵懒地走,嗅着春日的清香,明媚的阳光有些让人睁不开眼睛,似幼时躺在父亲的怀里,昏昏然的感觉,心变得静下来。我诧异的打量它,再打量它,很奇妙。从门口往下走一百米,是通往倒座社区的柏油路,路下面是我熟悉的小河,弯弯曲曲逶迤远方。路的这边是鳞次桦比的小楼;那边是绿油油的麦苗、油菜和蚕豆。一边是浓浓的乡情,一边是满满的丰收。
黄昏时候,和谷城县摄影家协会项兆岐、蔡以成、詹秀丽、肖帮涛几位老师漫步施家湾大桥。途经方湾一公里的乡道,镜面似的水泥路很宽敞。两边满眼油画色彩,红的花绿的叶黄色的稻田。桥那端,矗立着几棵常青的树,晚霞中影影绰绰,倒是给施家湾添了几分灵动。远处的屋顶,袅着炊烟,那些薄烟,在风的拉扯中一点点变淡,飘向层叠的远山。傍晚时分,桥在路灯下忽隐忽现,偶尔闪过一两辆汽车,夜,显的不再那么寂寥。就这样,望着夜的娘家,很温暖。仿佛一位铁骨柔情的汉子。
穿过国道,在大峪桥桥的左边,有条吸眼球的S型水泥路,是镇委协助修建,解决进倒座社区拥堵的新路。弯道处设计了优美的小桥。迎面小山坡的绿荫,掩映着八十年代的石灰窑。亮化和绿化正在完善,古朴与现代元素融合的美丽乡村呈现眼前,施家湾蓝图在大家心中慢慢展开。返回途中,经过父母家。门口是七十岁老父亲打造的三亩鱼塘,一片包谷地。在村委会工作三十三年的父亲,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
春雷响,万物长。小草慢慢探出头,气温渐渐回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季节的施家湾,满目的桃花,此起彼伏的绽放着花骨朵,像是给这个铁骨汉子穿上小碎花的衣衫。偶尔,有一两只飞回来的燕子。放学的娃娃,三三两两的凑在一块做风筝。男人们开始了一年的耕作管理,忙着给小麦、豌豆、油菜除虫、施肥。女人们在移花种菜,调整生活。嫩豆腐煮鲫鱼,豌豆苗瘦肉汤,变着法子的给家人改善生活。早饭后,她们有的去帮男人打下手,有的一边织毛衣、纳鞋垫,一边推着老人出来晒太阳。
说到老人,想起上头湾里的百岁婆婆。她的儿子承包了村里鱼塘和稻田,会维修各种农业机械,里里外外都是把好手,也是邻居们公认的“能人”。老人双眼患疾,行动不便,儿子儿媳就更加孝顺了。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照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有一次,从她家门口路过,老人沐着阳光而坐,头发花白的儿媳笑着帮她梳洗。母亲告诉我,她儿媳已年过七十,婆媳俩每日还对饮二两呢!这温馨的画面让人动容。
“妻贤子孝敬,家合万事兴。”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是施家湾最美丽的风景线。“国家政策好哇,我每个月都有工资拿!”老人布滿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句古老的农谚,在施家湾村体现得淋漓尽致。谷雨,顾名思义就是播谷降雨,播种秧苗,种瓜点豆的最好季节。这时候的村子变得忙碌,愈发的活跃起来,一片鸟语花香,远处的藕塘也泛起了新绿。老人开始移栽夏令蔬菜: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男人开始耕田、育秧苗。过去是大棚育秧移栽,现在立夏左右,秧苗进入大田直插。
七八十年代的施家湾,农耕是主要劳作方式。旱地先用耕牛犁一遍,再用耙,将土耙碎。水田先用犁翻过,然后放满水,再用一种叫耖子的农具将田耖平整,它是那个年代平田的五大农具之一,主体是木头做的,下面的齿耙由铁制成。耖子就像一把大梳子,耕牛在前面拉着耖子,父亲在后面扶着,水田里来回转无数圈,田面才变平整,这样使得秧苗均勻生长在水中,不会出现“淹的地方淹,晒的地方晒”的现象,有利于水稻生长,节约用水。我隐约记得,小时候,父亲耖田总带着我,他赤着脚,我穿个小红靴站在田埂上。只见他挥着鞭子,时而喊“撇——撇”!“时而喊“吁——吁”!那时候的我还年幼,感受不到父亲耕种的艰辛。他耖好水田后,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家帮忙把尼龙薄膜覆盖下的秧苗寄栽到水田,等到乡邻们“寄秧”的时候,父亲母亲再过去“还工”。如今的施家湾,返乡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新农人,已进入乡村数字化、机械化时代。耕种一体化,手扶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先进设备如雨后春笋,农人的幸福感已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大提升了。
田间地头,野菜和野花开始疯长,菜园里满架爬的都是冒着刺儿的小黄瓜。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意思是小满如果不下雨,意味着今年农作物会差。五一过后,便是三夏时节,麦子、蚕豆、油菜开始夏收;黄豆、玉米、芝麻开始夏种;施肥、锄草、治虫开始夏管。“立夏三天连枷响,立夏十天遍地黄”。于是大家忙着割麦子,打麦子,打豆子,新筑稻场镜面平,一夜连枷响到明!老人开始炒“油茶面”,新收的麦子磨成面,将面粉入锅小火炒成油黄色,取出后往热锅里放香油,大火烧至冒烟,放入炒熟的面粉搅拌均匀,加入碾成细末的炒芝麻。过早或作孩子辅食,方便有营养。母亲也会做,她用沸水将“油茶面”冲搅成糊状,加点白糖,一碗香喷喷的人间美味便满屋飘香了。


四
村头路上,远远的看到一台红色拖拉机在田里拉稻子,顺着田埂,我们一路飞奔过去。
“处暑拿镰不认青,过了处暑稻子基本八成熟,就可以下田收割了”。说话的是个目光烱烱有神的男人。长时期的烈日,使他轮廓分明的脸成了黑红色。交谈间,两颊淌着汗珠子,这个八零后的男人叫付从军,很有思想。之前夫妻在外地工作,为陪伴老人和孩子,便留在家乡发展,种植一百多亩水稻,承包二十亩荷塘,养殖十五头牛,还添置了整套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从割到收方便快捷,稻草喂牛也不浪费。他热心的向我们介绍,今年虽遇干旱,镇委和村委合力帮助水泵抽水,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稻谷没有减产还保收了。在施家湾,这样扎根家乡的年轻人还很多,他们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新的生活,也为村子带来了希望和未来。“虽然辛苦,但为了两个娃子,一家人在一起也值得”。从他憔悴的脸上,瞬间读出了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依水为莲,出水为荷”。荷,分观赏荷与经济荷两种,施家湾村种的都是出售莲藕的经济荷。跟着付从军,我们来到正在挖藕的堰塘边。
“师傅,把你手中的藕举起来看看”!穿着下水裤的男人,闻声从荷叶里穿梭过来。塘里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水珠从一个碧绿的圆盘噗咚噗咚的又滚落到另一个圆盘,它们拥挤的一个挨着一个,以至于我都看不清男人的脸。只见他一步一步的挪,脚在淤泥中陷的很深,水淹没在他的胸膛,终于靠近了。那是一张健康的小麦色的脸,脸上沾着淤泥。他随手扯了一把藕莲蓬,笑着扔向我们,这个可是好东西呢,掰开一粒,喂进嘴里,又脆又甜,满口的荷香。小时候,我常常和村里小伙伴赤脚溜下荷塘偷摘莲蓬。其实人家看到荷叶在动,知道是孩子们,装作没看见罢了。
挖掘莲藕,确实是个体力活,需要技巧,主人请的都是有经验的挖藕。

五
村口,老人们坐在门前聊天,几个小娃娃在膝前打闹着。不远处,见村党支部书记吴玉林走过来,邀请去村委会坐坐。在他办公室,这个不善表达的男人开始娓娓道来,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
他说:“我们施家湾村近几年来,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了农村公益建设。从2018年至今,硬化村主干道路近四公里,清理散埋乱葬坟墓一百二十六座;亮化村主干道路电力路灯九十盏,太阳能路灯一百五十三盏。今年三月,在石花镇委支持下,施家湾花果山植下杏树、李树、梅树、柿子树等各色果树近万棵,打造名符其实的花果山。小湿地公园也正在筹划”!村外又村千户果,树间生树四时春,未来的施家湾,将是美出圈的网红打卡地!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再回施家湾,深深感受了农人的稼穑之苦,丰收的喜悦和幸福。人人出力,户户参与。施家湾人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打造文明生态乡村,美丽家园。幸福不只是越来越鼓的口袋,更是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祝福我的娘家!

作者简介
素蝶,原名符治红,湖北省谷城县人。湖北省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谷城县红色文化宣讲员,2021年6月参与了《烽火青春老兵情》一书的釆访编纂;2021年7月1日在谷城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发表《党,是我心中的一个梦》获三等奖;2021年7月16日在中国老区网发表了《谷城县老促会助力全县"四史"学习教育办十件实事》;2021年10月25日在中国老区网发表了《庆幸,我是谷城革命老区人》;2021年11月1日,在中国老区网发表了《谷城县政协副主席任安强赴南河苏区村调研》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