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 村 针 灸 师
小小说 / 何 荣
40年前, 在那穷乡僻壤,天高黄帝远的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极为严重,一位退休姓谢的当地干部,多年见此情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用空闲时间,潜心专研针灸书籍,为当地乡民们分忧解难而不懈努力。
在医疗道路上抱有自学成才信念的谢老头,还不得1米深的水就开始行船,他太不知中华医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知点皮毛就开始从事他的针灸技术行业工作。
他每天背着那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凡布书包,书包里装了一个小饭盒,饭盒里装放着长短不一样,大约有100支银针,盛了一层薄薄的75%酒精浸泡着银针,另外又装了一瓶75%酒精及一包医用药棉,一把塑料尺子,一把医用钳子,一本针灸手册书就构成了他的“医饭碗”。
谢老头毎天走村窜寨,由于他以前当过兵,退伍后一直在乡武装部上班,成了当地老百姓家户喻晓既有名气又有文化的人,加上他会扎针灸,当地百姓便与他增加了鱼水深情。谢老头便成为当时当地有头有面的茶全饭后的新闻人物,当地百姓险些把他吹捧上了天。
记得谢老老头家几次出嫁女儿,便邀请亲朋好友来家赴宴席喝喜酒作客,此消息不胫而走,如期而至的酒期到来,该乡四面八方的乡民不约而同的向谢老头家蜂拥而至,将他家宽大的庭院挤得水泄不通。谢老头见宾客满座,忙里忙外眉飞色舞的迎客打招呼,忙得不亦乐乎!
可他毕竟是自学,有的地方他学得一知半解依然自以为是,就拿书中扎银针的尺寸来说,他都没弄懂,不管患者身材高矮胖瘦,他都用那把陪伴他多年的塑料尺子在病人身体上靠着测量扎针灸,内行一瞧他就是外行;然而外行的人瞧他用尺子量着扎针,都认为他一丝不苟,都对他-、很高的评价,都爱出钱请他扎针灸治疗迁延不愈的风湿丶关节炎,“老寒腿”之类的老毛病。
谢老头就这样执迷不悟地给男女老少的乡亲周而复始的扎针冶病,乡亲们也被他那老一套“一丝不苟”的行为而心愉诚服。不少有见识的老乡都认为他那一套太挨板,人有高矮胖瘦,他却千篇一律,“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是乱弹琴!
后来,由于医疗制度的严格要求,人们的意识观念逐渐的改变,逐渐清楚认识谢老头扎针灸的技能与正常操作是背道而驰,真让人不可理喻?
近年来,谢老头依然背着他的那个凡布书包走村窜寨,可很少有人再请他扎针治病,都对他从前那“一丝不苟”的老一套产生了疑惑好奇感。
从此,谢老头在当地没有那么风光了,当地百姓对他的针灸技术也“刮目相看”,他不再“千家有请,万户来迎”的场景了,他在当地百姓心中不再占有“居高临下,班门弄斧”的地位,不再看见他走村窜寨上户为人扎针治病的踪影了。
作者简介何荣:男,汉族,笔名,东旭。出生于“中囯散文诗之乡”70后,自幼爱好文学。生活常以书为伴,以文字为友爱用真诚的文字填充人生的缝隙,写诗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籍,弥补过去的失落。系开阳作家协会会员,贵州诗歌学会会丶贵州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北方诗人协会会负,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系《三峡诗刊》《三峡文学》《沿海文艺》特约创作员。《神州文艺》签约作家(诗人)。《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诗人),《世纪诗典》研究中心研究员。诗作散见于《茉莉文学》《中国散文诗之乡报》《长江文艺》《黄河诗报》《雪国诗报》《都市作家》《华夏文学》《神州散文诗》等近40家国内刊物,在多次参与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作品皆获奖,有待作入编《开阳散文诗精选》《新诗人诗选》《中华诗歌精选》《中华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精品集》《诗歌中国》《文脉中国》等文学丛书:2003年“五,四”前夕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邀请去北京中央党校参与召开过中国21世纪文学创作研讨会,2010年再次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邀请,与中国文艺界代表团赴新加坡,泰国丶马来西亚采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