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深深刻有阿佤山印痕的父亲
马东文
题记:
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我又走进了世界佤乡、中国临沧阿佤山,又走进了一个高大的北方身影,走进了一位吃惯小麦,为了新中国,又吃惯稻米的北方大汉,我在如歌的江山之中找到了他的身姿和青春与壮阔。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从小,朱自清的《背影》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父爱到底是什么?香港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我来到人世间,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父爱母爱,父爱象深沉的阿佤山扛起了我的脊梁和命运。
俗话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著名作家高尔基却说:“父爱是水。”英国杨格也说:“男人最然铁石心肠,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达芬奇说:“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塞万提斯说:“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我的一生感受了最温柔的父爱,也感受了铁柱一般的父爱,是父爱让我快乐成长,是父爱让我坚如磐石,是父爱让我走向理想,是父爱让我走向遥远和未来。
父亲是山东人,1949年参加革命后来到云南临沧阿佤山戍边,从此在云南安家落户,他的后代也就是我和哥哥姐姐弟弟们成了云南人,组成了北南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们心中应该是最深的。
我们也不断的学习和传承着“善良、勤劳、孝敬、谦卑、仁爱”十字家教家风家训和“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可以说是红色基因吧,从耳濡目染到学习英雄模范,我的成长虽经历了艰难困苦,甚至是磨难,我始终不忘家训和红色传统,保持着坚毅和刚强的父辈的品格,从学习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自信坚强的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一个向英雄模范学习进步的优秀的人,我在父辈的慈爱里,在他们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爱,有了自己的玫瑰花般的浪漫的爱情,完成了在人间的向往所有和爱恋。
记得1993年我下派农村期间,有一次我陪父亲离休后回乡探亲,我还一次也没有回去过呢,好羡慕哥哥、姐姐、弟弟,他们小时候回去过。我很想回去看看,看看家乡的亲人,看看家乡的模样。我向单位请了假,跟随父亲回老家,在火车上白天黑夜的坐着,三天三夜,真是累人的。
到了东营市广饶县城,我们住在干休所大爷家,大爷是南下到云南思茅驻防墨江县的团政委。大娘也是南方人,她好不热情,亲自下厨做饭,我们吃到了南方的白米饭,每天都是丰盛的饭菜。亲人相聚要喝点酒,可我是第一次来北方,水土不服,老闹肚子,再喝点酒就更不好了,可我拘于礼节,还是喝下去了。大爷的儿子的女儿燕姐,按辈分她叫我小叔,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我们好好的逛了广饶县城,看了孙武祠,大哥拉着我们看了黄河大桥。
几天后,我们来到了城关镇西马村,爸爸的出生地,见到了二爷,在二爷的二个儿子家吃住。一日,来到东李村妈妈的老家,见到了我的婆婆,她身体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见到外孙,她挺高兴的。每天,我们就到一位亲戚家串串,一天,到了二姨家,爸爸和二姨父喝酒吃点小菜拉家常。爸爸的姐姐知道弟弟回来后,很是想念,从她在的村子里几里路跑来喊我们去吃饭。由于我害羞不肯用普通话讲,云南方言的“老鼠”(音老楚)弄得他们好半天都没有搞清楚,最后才清楚了。
不见亲人,思念亲人,亲人相见,热火朝天。父母养育了儿女,对于儿女来说,父母的爱比山高比海深,父母恩重如山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亲人是最最重要的,亲人长相守,亲人感知冷暖,和亲人在一起是温馨的。
2004年父亲去世后,我感到很沉痛和悲伤,和父亲的过往历历在目,说实话,我很感激父亲,不但给我生命,还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理想而永远向前的人。
虽然,我从小受到良好教育,7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直到师专一次,那时只是好人好事的学习,骨子里还没有董存瑞的牺牲精神,虽然青年时代在县委机关被共青团推荐优秀还是有不足,我在不断的改造自己,虽然从小一看到烈士牺牲之时就会无声的落泪,弄得很尴尬害怕别人看见,但象张子权烈士说的一样,人要有良心,我是最有良心的人之一,尽管有时候会吃亏,但父亲开导我,吃亏人常在,人不要小气,你看人家武松多有气派。
我也是听话的那种,有时也翻翻父亲很舍不得送给我的好书,特别是近年来,虽然自己生活有时不如意,但想想父亲的教诲和做人,我的心一下子又豁然开朗了。
前久,到临沧市参观“大团结大联合”文化长廊,观看着来自沧源县阿佤山的一幅幅照片和实物、图书等珍贵资料,我走进了阿佤山的历史和现实佤山云海,最让我难忘和充满着感情的,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他给我讲述的阿佤山的故事传说和他们驻守边关的历程经历。记得有一次,边关有一个重要情报要报告上级,他作为排长跑步回连部报告,跑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很辛苦但完成了任务感到很高兴。记得他们边驻守边和老百姓一起劳作生产,有一次大家一起帮助围捕一个逃犯,他说民族团结十分重要,他还给我讲起了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我因为与佤山有缘分,阿佤山歌舞团团长还为我起了一个佤族的名字:尼嘎.雅蓉,他说,是根据我的名字而起的。父亲经常给我讲阿佤山的故事,他经常用这些故事教育我要做一个好人,教育我要懂得感恩,感恩共产党报效国家。
父亲1949年参军跟随刘邓大军南下,转战数省,来到云南,1952年被派往阿佤山边关驻守任排长直到1958年,后到临沧公安处,父亲大哥则驻防墨江县任团政委,我读书时父亲还领着我和哥哥到过墨江探望大爷。父亲作为解放军二野四兵团第十三军三十九师一一五团五连一个排长,他爱党爱国爱民,在边关尽职尽责,守好祖国的大门,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是阿佤山的一分子,是世界佤乡、中国临沧核心区佤山的一个成员,为守卫和建设祖国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佤山精神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父亲实践了这种奋斗拼搏的精神,他的边关时代闪亮着这种精神,他们为祖国的安宁国防的安全奉献着,为民族团结奉献着,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之一,他们创造着和平与幸福,创造着不朽和传奇。
拿着父亲留下的一枚枚纪念章,我感慨万千,思绪不时飞出窗外,去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枚渡江战役纪念章,一枚解放华中南纪念,一枚解放西南胜利纪念,一枚1961年中缅边界联合勘察纪念章等。这是一团团火,这是一幕幕往事,这是一个个充满传奇和光辉的历史故事,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折射,这是我的自豪,这是我的榜样。我又回到了父亲身边,又在他的宽厚肩膀下坐着玩耍,和他一起尝人间烟火。
新时代的佤山精神,从昨天走来,我也看到了父亲谱写的印记,这种精神在继续着,从父亲身上延续到我的身上,我也在为着这样一种精神在奋斗着拼搏着,虽然我的力量很弱小,但我不怕困难和艰辛,一直向前追赶着时代,一直向前奔跑着,书写着为家庭为人民服务的篇章,至今我共获得14个荣誉称号,读书时代和工作时代对半。自从1990年蒙自师专毕业被分配到云县委统战部工作以来,克勤克俭,攻坚克难,为“大团结大联合”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奋进中国梦努力着,自己的成长见证了部门的成长,一项项工作成绩有自己艰苦的付出与创造,特别发挥了自己的写作特长,为当时很打不开局面的统战和全县外宣宣传担责奉献,克服艰难万苦,自己出资干外宣报道,为统战宣传和云县品牌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通过继承先辈光荣传统,以英模人物的高远理想、坚定信念、闪光品格、奋斗精神和光辉业绩作表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理想而奋斗。文学主要代表作主要有《澜沧江之恋》和《笑傲江湖》组诗及《独克宗月亮》等,诗歌让我走向新天地,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生长在新时代是最幸福美好的,我不断的学习进步着,我还更多接触了岳家军抗金、杨家将抗辽,云县抗日英雄烈士董文英、战斗英雄杨国跃等,我的思想在受到感动和感染,联系自己父辈革命家庭的实际,对团政委大爷和父亲参加解放军南下和解放保卫云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钦佩。不简单啊,我的父辈,他们参加革命,冒着九死一生才来到云南,一个在思茅,一个在临沧阿佤山,我的思想从启蒙到升华,从一个好人好事的水平逐渐在提高在长大。想想杨开慧,想想刘胡兰,想想张思德为人民服务比泰山还重,想想焦裕禄女儿参加自卫还击战立功的事迹,我的灵魂在升华在生长,从一棵小白杨长起来了,看到了大院的苍天大树,他们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为了人民利益人民事业,为了共同理想,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而我们长在新社会却没有报国之志,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埋怨,真是惭愧至极呀!
清明节,我去了云县火石山父亲的坟地上坟哀思,今年我有所不同,心情有点沉重了,为什么?因为我的良心在支撑我,我的理想在长高,我的灵魂开始清净,我的心里不再是想着自己的事了,我的心胸开阔了,象北方大平原一样坦荡和永远,象还没有到达西安时一眼望不到边的大麦田一样气壮山河。一个国家是什么样子?什么是最幸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些话最发人深省,最令我感动和为之追求,我也要象父亲亲自买给我的《钢铁》一样,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挫折,不管是不是别人做错了,都要反省自己,消融自己,再大的苦难留给自己承受,消融一切对自己的不是和仇恨,做一个纯正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因此,我的父辈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待人,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有人格魅力的大好人!所以,在同事遇到危难时刻,我想到了我愿意牺牲我自己,进一步,我想到了同事以外的他人,想到了学习见义勇为的英雄,也想到了我们农场的小时候我有时在一起的政府要挽救教育的劳动改造的人,我愿意为之牺牲!这是良心的发现,这不是想当然和头脑发热,这是深思熟虑过后的沉淀!当然,我不是最善良的,所以当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当这些想法深深种进心里的时候,当理想成熟的时候,我才会去到父亲的坟地有点和往年不一样了,甚至还有点沉重!我心里想,人是社会上的高级动物,也许这是正常的心里吧!
青草在发芽,社会在发展,我们县又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我不管自己碰到什么事?是愉快还是不快?都要时时处处先管好自己,多为同事为他人和为百姓想一想,这也就是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之意,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而不懈奋斗。
我的父亲!你好!我又坐在了你宽厚的肩膀上玩耍!
作者简介:
马东文,男,生于1969年3月,汉族,原籍山东省,供职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公务员,创作简况:多年来,我撰写的散文、诗歌、随笔、小说、言论、笔记、故事发表于全国40多种文学报刊杂志,获省市县表彰奖励荣誉称号十余个(云南省老年报积极撰稿人、全国诗词大赛2021年度诗词金奖、云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云县“七五”普法先进个人、澜沧江文艺奖等。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不管是记述还是抒发,都在探索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