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
何荣
一
我家住在散文诗乡一个偏僻的山村,家乡那里士地贫脊,水缺乏,山里人靠夭吃饭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父亲一边从事山村教育工作,一边协助母亲料理家务农活。
毎年大岩脚的那块田麦收刚过,父亲的那双泥脚踩着麦子的芳香,走到田地,韵律有致的脚步把水田弄得吱吱作响。
父亲犁耙的姿势很有力度,与?大地组成几何图形,让人倍感亲切。
一步又一步,一铧又一铧,在一阵阵吆喝声中,翻开一排排泥浪,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这是父亲耕耘的诗行。
油光水滑的牛不时晃荡起粗壮的尾巴,沾满父亲一身泥浆。父亲回头朝我一笑,有神的目光里,守望着我这棵茁壮成长的禾苗。
夏天的日子,一个沾满泥巴的日子呵,父亲的笑,也是沾满了泥巴!犁田又打粑,镜子似的水田,父亲的汗水滴落在水田里哗哗流淌……
流淌着父亲的影子,父亲咋夜的梦。
扯秧了,父亲走进秧苗荡漾的碧绿里,父亲弯下腰变成一张弓,双手在不停地运作,将嫩绿的秧苗紧紧握在手里,像抱着自己的儿子一样,生怕它跑掉。
甩秧,父亲甩秧的治安势很优美,秧把子在空中旋转,一道道绿色的弧线砸得水田叭叭作响。荡起旳涟漪一圈圈漫散开来。顿时,水田里跳着一个鲜活的太阳,阳光四处散射。
插秧了,一弯忙碌的背影,一步一步后退,带血的手指将秧苗插进泥士,溅起一滴滴水珠,镶嵌在父亲的额上。
父亲就像一台织布机,把弯弯的一注!水田铺展得平平坦坦,一行行,一排排,绿色的秧苗在父亲的手里挥洒自如,辛勤地种下绿色的诗行,在乡村士地上发表。
这时,天边燃烧起来,太阳酒下金色的余辉,照耀一弯硬朗的脊骨,那里有我忙碌的父亲。
凝视,静默。
我久久地望着,不愿离去……
二
父亲是一名山村教师,三尺讲台便呼风唤雨一一
风华正茂的他壮志未酬,文革的洪流席卷了他改变山乡贫穷的梦想,17岁便辍学回乡,立志扎根于边贫的山乡从事他孜孜不倦的教育事业。
父亲会木工活,每到放寒暑假他放弃务农活,带着自己的那套工具,不图回报自行修理学校各班被学生损坏的桌凳,让学生们开学安心上课读书,让学生家长踏实干活。让学校节约了维修资金。
记得有一次,学校里几班的黑板坏了,父亲将家中拦屋的几块又宽又长的木板拆下来,扛着往校走,没走多远就被我母亲发现,母亲着急地问:“家中拦房子的板子你扛去学校做啥?”
父亲急忙解释笑着说;“给学生做黑板。”
母亲含着眼泪抱怨:“学校比家还重要么?”
“当然,学生们需要知识,我们当老师的上课不能没有黑板啊!”
父亲18岁参加工作岁便入党,当年就从事教育工作,把学校当成自已的家,把山村教育工作搞得风声水起,从基层教育部门到地区教育局,多年颁发给奖状贴满了家中的简陋的木房板壁,有的被炊烟熏得字迹迹模糊……
父亲在忠心耿耿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被评为“全国百佳乡村教师”“安顺地区优秀教师”“开阳山村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父亲面对这来之不易,受之无愧的的荣誉,饱经沧桑的脸上流淌着激动与心慰的热泪。
父亲,您是山村的一支红腊烛,您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前进的道路! 千百遍铃声送走您那宝贵的年华,缤纷的粉笔染白了您的双鬓,您为多少寒门学子扬起跋涉的风尘?!
作者简介:
何荣,男,汉族,笔名,东旭。出生于“中囯散文诗之乡”70后,自幼爱好文学。系开阳作家协会会员,贵州诗歌学会会丶贵州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北方诗人协会会负,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系《三峡诗刊》《三峡文学》《沿海文艺》特约创作员。《神州文艺》签约作家(诗人)。《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诗人),《世纪诗典》研究中心研究员。诗作散见于《茉莉文学》《中国散文诗之乡报》《长江文艺》《黄河诗报》《雪国诗报》《都市作家》《华夏文学》《神州散文诗》等近40家国内刊物,在多次参与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作品皆获奖,有待作入编《开阳散文诗精选》《新诗人诗选》《中华诗歌精选》《中华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精品集》《诗歌中国》等文学丛书:2003年“五,四”前夕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邀请去北京中央党校参与召开过中国21世纪文学创作研讨会,2010年再次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邀请,与中国文艺界代表团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采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