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住房梦(外二首)
黄朝忠
草房
房子是每个人的安乐窝。常言道:“宁可吃稀饿肚,不可没有房住。”还有句话叫:“孩子不可没有娘,贫民不可没住房。”
可不是么,人生在世,再穷再苦无所谓,如果没有房子,就等于鸟雀没有巢居,到了晚上就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记得解放初的五十年代,我虽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童孩,可在我印象中,父亲却经常为住两间破草房下雨屋漏滴水而犯愁。那时候,我家有五口人,也就是奶奶、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只住了两间低矮的土墙草房。靠正屋南山墙边,搭建了一个“半坡水”的“牛抵架”,是用来拴牛羊和关猪。
那时候,父亲对两间破烂茅草屋有“四怕”:一是怕刮大风。倘若遭遇大风来袭,就会把屋顶铺盖的黄米草掀个乱七八糟。大风过后,父亲只好搬来梯子,登上房顶重新检修;二是怕鸡飞屋顶。如果鸡子飞上了屋顶寻觅食物,就会用爪子把房子上铺盖的黄米草扒个乱七八糟,害得父亲又要修补。三是怕下雨。倘若遇上下大雨,屋里到处都听到是“嘀嘀,嗒嗒”的漏雨点声。父亲无奈,只好把家里盆盆罐罐搬出来接漏水。
父亲说:“瓦房漏雨竹竿顶(就是说,瓦房遇到下雨屋漏雨,只要站在室内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把漏雨处的瓦片顶一下,使瓦片交错连接好就行了,不漏雨了),草房漏雨急死人。”(也就是说无法立即制止住屋漏)。四是怕遇火灾。因为我家两间草房较低矮,加上那年代做饭烧的大都是茅草柴、竹枝叶柴什么的。修的又是两口无烟囱的土灶台,灶门像窑门,做饭烧起草柴,火苗就从灶堂里往外冲,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因此,母亲每顿下厨房做饭烧柴火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发生火灾。
父亲唉叹道:“啥时候时来运转,能住上两间响亮亮的瓦房该多好啊!”母亲摇摇头说:“你做梦吧,咱们穷的叮当响,能把草房铺盖得厚厚实实的,下雨不漏雨就万幸了啊!你还妄住上瓦房,下辈子吧!”
瓦房
呵呵,也别说,父亲的奢望住瓦房的梦想还真的实现了。
那是六十年代中,从河南来了两个做砖瓦的窑匠师傅,他们进村后就找队长洽谈,要在生产队选一块土质好,又宽敞的场地建窑烧砖瓦。烧出的砖瓦,可以廉价卖给本队社员翻新盖上瓦房,住上瓦房。队长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便同意两名河南窑匠师傅在队里“落户”开办窑场,烧出砖瓦,廉卖给队里社员们。
时过不久,砖瓦真的烧出来了。队长就在会上讲:“凡是本队社员群众,只要有能耐想盖瓦房,生产队贴点烧窑柴火钱,砖瓦一律按成本价出售,支持大家拆掉草房盖瓦房,今后再也不怕刮风、下雨、鸡上房和担心发生火灾了啊!”
父亲在会上听了队长讲的这个好消息,他喜得睡不着觉。心里总在自信地想道,他要早日住上瓦房,享受一下住瓦房美好新生活。
父亲梦想住瓦房谈何容易,没有钱,再便宜的砖瓦也是买不来的。不过,父亲为早日实现住瓦房的梦想,他总是在生产队出满勤劳动,多挣工分多分红。分红有了钱,就能买回砖瓦、木料盖上瓦房。
除此外,父亲还利用业余时间上山割柴卖给窑场,还和窑匠师傅商量:每天晚上来到窑场加班打零工,帮助师傅堆码砖瓦坯子,和做砖瓦泥什么的。只记工时不收工钱,到时候用砖瓦作抵就可以了。
父亲的这一要求正好,达到了两个窑匠师傅的心愿。因为他们人手少,常常做砖瓦、堆码、盖砖瓦坯子则缺少人手。还打算请零工帮他们做这些事儿。窑匠师傅同意了,父亲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来到窑场打零工,虽然自己受累辛苦了许多,但能换来不出现钱买砖瓦,心里还是挺惬意的,觉得值。再加上省吃俭用的积蓄及喂养猪羊卖的收入,仅两年时间,三间崭新的瓦房就盖起来了,终于圆了父亲住瓦房的梦想。
平房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凉水当酒卖,还愁猪无糟。”当我家住上三间青砖灰瓦的房子后,父亲却还不满足。为什么?因为他听说20里外有户农民不用一块瓦片,一根椽木檩条就盖起了三间洋平房,而且很坚固,屋顶上还能晒粮食,堆放杂物。炎热天晚上,还能在房顶上面铺席子纳凉睡觉。父亲羡慕不已,感到很是稀奇。他便步行20多里路去“参观”、欣赏人家的洋平房究竟是个啥样子,咋盖的。
三间平房,对于现在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然而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农村农民能盖上三间预制板结构的平房,还实在少见,在当地还属于新闻新鲜亊。
父亲“参观”那户农民的洋平房回来后,他逢人就说:“20里外的一个姓张的农民竟然不用瓦片、椽木檩条盖起了三间水泥预制板结构的洋平房,很牢固。这洋平房不怕刮大风,下大雨,更不怕鸡子飞上屋顶用爪子乱扒,更不怕火灾,我好眼热、好羡慕,啥时也住上洋平房啊!”
那时候,我已跳出“农门”在公社政府工作,家里有弟弟、弟媳和父亲三人。他们靠种的十多亩农田收入生活。不过,父亲和我弟弟都是种田能手,每年选用的全是优良高产品种,肥料充足,管理到位,年年获得好收成。再加上家庭养殖牲畜和其它副业收入,资金来源还算是可以可观的。
没两三年光景,父亲也买来砖头、沙料、水泥和预制板等材料,并请来建筑师傅拆除旧瓦房,盖起了三间新平房,圆了父亲住平房的美好梦想。
楼房
改革开放至2000年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民不断走向富裕。这时,父亲又心动起来,想把平房“晋升”为楼房,在村里“显山露水”,阔气阔气一回。
父亲是个有超越性的农村老人。同时也很执著,只要他想办的事,一定要办到,要实现。父亲腰包钞票鼓起后,他就“兴师动众”,请来建筑老板预算盖三间两层楼房需要多少块预制板、砖头、钢筋、水泥、沙石、工钱等。他想摸着石凳过河,办稳当事,不想透支借债
三间两层楼房盖起后,当时在本村还是数一数二的。谁知,不过三五年光景,村里、组里楼房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且在造型上、结构上等方面远远超过了我家的楼房样式。这不由使父亲又唉叹道:“这住房子呀,就像人们穿衣裳一样,不断在更新、更换赶时髦,就是坐火箭也追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速度啊!”
从草房、瓦房、平房到楼房,父亲这辈子为改善住房条件,不知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不过,父亲这些心都没有白操,苦也没有白吃,他是为子孙造了福。
父亲从青年到老年,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与时俱进赶潮流,住房的梦想,也一个接着一个地实现了。可遗憾的是,楼房盖起来没三年,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们这个家。他操了一辈子心,却没享受到今天这样甜蜜、美好的幸福生活,又感到有些不值啊!
★父亲的锄头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农民
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农业
没有离开过他守望的一亩三分地
更没有离开过他手中的那把锄头
父亲的那把锄头锄柄有五尺余长
锄板长约七寸
是一块铁制的大板锄
锄板钢火挺好,结实耐用
父亲每天下田锄草前
总是把锄口磨了又磨
磨得明亮如银,锋似剃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躬身顶烈日,父亲多辛苦
就这样,是父亲用锄头
除掉了农田杂草
留住了丰收在望的禾苗
父亲常对家人说
要想庄稼多收粮
品种优良肥跟上
锄头口下出黄金
勤锄杂草禾苗壮
是啊,是啊
跟黃土地打交道的父亲
一辈子和锄头为伍
把滴滴汗水
撒在了黄土地上
用锄头刨出了丰收的希望
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父亲用那把大板锄
刨掉了贫穷苦根
刨出了美好生活
使全家人脱贫致富
走上了小康道路
如今父亲老了
手中无力
握不动锄把了
再后来
父亲走了
他使用过的那把锄头
也闲了,锈了
★父亲是个老党员
父亲是个老党员,扶贫帮困做在前。
照顾邻居孤老伯,送衣送食问暖寒。
吴妈患病没钱治,父亲出钱送医院。
留守儿童王小宝,因贫辍学在家玩。
父亲闻讯找上门,资助学费把书念。
村里几家特困户,他送牛羊增财源。
村头有座朽木桥,坍塌导致过沟难。
父亲锯掉自家树,重新搭建给方便。
父亲是个老党员,做的好事说不完。
他不图名不图利,图的做点小贡献。
去年建党一百年,村里开会评模范。
大家推荐咱父亲,当选模范好欣然。
领奖台上捧证书,光荣红花戴胸前。
台下掌声如雷动,父亲心里如蜜甜。
咱夸父亲好样的,不愧是个老党员。
父亲向我表态说,今后还把爱心献。
作者简介:
黄朝忠,男,汉族,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业余爱好文学写作。迄今在全国270多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等作品达3800多篇(首),获奖160多篇(首)。作品曾被《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绝妙小小说》、《名人传记》、《青年博览》、《特别关注》、《民间故事选刊》、《经典故事》等刊物转载。有作品发表在美国、苏里南、瑞士、印尼等多个国家有关报刊。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等。襄阳市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诗词学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