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手,撑起了我们的家
王丽伟
父亲年过古稀,眉峰清晰,眼神刚毅,头发已花白,一丝一丝背头梳着,泛着岁月的痕迹,他虽长得有些严肃,却是个温暖又耐心的慈父。因为疫情的影响,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父亲了。
“总是想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父亲生日当天的晚上,我们几个群视频一人一句的唱着这首«父亲»,给他云过生日,他的双眼,瞬间湿润了。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掉眼泪,我知道,他这是想我们了,就像我们想他一样。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常年在一线劳作,跟大部分那个时代的工人一样,有着勤劳,淳朴又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对于工作中的辛苦,他很少主动倾诉,更别说是抱怨了。都是我从妈妈的嘴里,还有一些是姐姐的转述,懂得了他的辛苦。虽然只是简单的描述,却足以让我心生敬佩,致敬的不只有我的父亲,还有那个时代,所有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勤劳的父辈人。
父亲当年十几岁,高中还没毕业就被招工的招去电厂做工人了,他工作的年代,没有平板,没有可以电脑操作的pms,写操作票都是手写,错一个字就要重新再写,几百条的票,他硬是能一个字都不错的把它写下来。电厂上夜班,是不能睡觉的,监盘都要目不转睛,满墙的信号灯,能看的人眼花缭乱。为了不让自己打盹儿,父亲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喝浓茶,我印象中他的水杯,经常一半都是茶叶,颜色深深地,看起来很苦的视觉感。后来,浓茶也没效果了,就拿清凉油涂抹在太阳穴上,提神醒脑。四十多年,年复一年,以至于后来父亲退休了,依旧成宿的睡不着觉,有时,甚至要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这些如今我们听起来像段子的做法,都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尽管如此,却从未听到过他说辛苦,从他的态度中,能明显感觉到,父亲很爱他的工作,是那种发自肺腑的热爱与自豪,为了这份喜欢与责任,他常年独自在外生活,与家人分隔两地。
小的时候,我很少见到父亲,一年陪在身边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超过一个月。我对他的印象就是,每次回家都是带着很多好吃的匆匆而来,住上几天,就又匆匆地回去了。时光飞逝,我在期盼着他回家的日子中长大了。
父亲脾气很好,自我记事以来,他几乎没有发过大的脾气,面对调皮的我们,他十分的有耐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会一起分析错题原因,然后给出建议,从不批评,而是鼓励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尽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成绩才会越来越好。成长当中遇到了挫折,他也是选择倾听,没有一味地否定你,或者强势的要求你去听他的,而是会换位思考,是个愿意相信自己孩子的好父亲。
我们跟父亲的相处模式,更多的是在电话里,中学时代,没有现在便捷的智能电话,不能微信语音视频。那时候流行座机,还有立在马路边上的插卡公用电话。独自在外求学的我们,每到逢年过节,或者考试又进步了想要报喜的时候,就会用电话做媒介,听听他的声音,也让他听听我们的声音,互道平安,分享喜悦,成了我们关心彼此的主要方式。
父亲对自己很苛刻,一生省吃俭用,可对我们,却是愿意倾其所有,给予他能给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零几年,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请了年休,准备回家来陪我们一起跨年。妈妈带着我们,开心地去等车,大巴到站,父亲下车的时候,我都惊呆了,他卸了两个装得满满的大麻袋下来,迎面走来,瘦小的他,被挤在两个大麻袋中间,身体的负重却掩盖不了他脸上洋溢着的开心笑容。
一路抬回家,倒在床上,我们开心坏了,竟然铺满了一整张大床,那是爸爸给我们准备的新年惊喜,满满一张床上,全部都是零食。这在当时,是我们平时不舍得买来吃的“奢侈品”。那是他为数不多的在家过年的记忆,所以再远,他也愿意扛回家。
如今,我们都长大了,相继在不同的城市里成家立业,父亲却老了,一直到他退休,我们才结束了长期异地的这种亲子关系。他渴望跟孩子们在一起,弥补从前无奈错过的天伦之乐。退休以后的父亲,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他把自己不轻易表达的感情,揉进一道道精心制作的美食当中,看到我们吃得香甜,他的心里会特别高兴。
退休后的他依然很勤奋,家里买菜,烧菜,洗碗,打扫,基本上承包了所有的家务。一次周末陪他去买菜,路上打趣到:“老爸,你这退休了还不能清闲,我妈啥都不用做,还能到处使唤你,感觉委屈不?”他笑呵呵地说:“我不在家的那些年,你妈妈带你们都是这么操持过来的,我没有她辛苦。所以现在,就想尽量不让她干活,我为了自己一家子吃喝,辛苦啥,不辛苦!”
莫名地有种被父亲上了一课的感觉,看着他堆满笑意的脸庞,顿时觉得,这个老头更加有魅力了。
这几年,因为疫情,父亲和母亲想在老家生活,没想到这么一分开,也已经两年多了。虽有想念,却没有不开心,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不见,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相见。
父亲说,看到我们一个个的都出息了,心里就很欣慰满足,我说,孩子们看到你们两个身体健康,安享晚年,也觉得很开心知足。
变了的是相处模式,不变的是浓浓的血脉亲情,愿我的老父亲,开开心心,福寿绵绵!
作者简介:
王丽伟,女,邯郸人,现三十岁,喜欢读书和写作,希望在工作生活之余,用文字和知识充实平淡的生活,浮躁的环境中,唯有静下心来思考学习,方可保持理智和清醒,未来任重道远,潜心做事,还在继续努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