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莫去考验》(一)
文/路路通
随着年岁渐长,我也由动而静,闲暇之余摸索着写起了文字。天马行空中,文章倒也写了些,但有关“人”的文字却未曾涉及。而这恰恰是写作难以回避的问题,毕竟人是世间主体,有必要一聊,我也因此有了写写“人性”的动念。
我虽说经历过一些事情,对人性有所体会,若真要拿来剖析,分寸却难以把握,如此,身边之事就略过了,还是泛泛一聊吧,免得有人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说白了,人性怎经得起考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国学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开篇语。在古代,幼童入私塾认字伊始,便会接触这段话。寥寥几句人性阐释,也让现今的人们得以知晓传统语境下的主流认知。潜移默化中,这些观念先入为主地影响了后世,以至于每每聊起人性,人们常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们又不免有些疑惑,毕竟现实总差强人意,但凡有过些经历之人,都曾或多或少遇过些相去甚远之事。那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呢?

所谓人性,可理解为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在中国古代,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备受关注,成了中国哲学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诸多观点。
或许缺乏思辨之智,我倒有些不同看法。人之初,心智蒙昧中的个体,对外感知基本一片空白,只知饿了要吃,痛了就哭,纯粹条件反射状的本能存在。即便步入幼年,也是混沌初开、意识淡薄,尚不能明了成人世界所确立的是非准则,何况那些准则本就难说对错,往往为维续社会运转而带着功利,那又何从谈起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之所以由人性本善本恶开聊,在于更好地剖析人性,通过对人从出生至终老的轨迹、特征进行梳理,抽丝剥茧中或可窥见些端倪。
人之初虽难说本性善恶,但起初本性较为接近,此后习染积久养成的品性却差异甚大,有些人纯真而善良,有些人虚伪且卑鄙,说明后天的环境、境遇对人有实质性影响,心智养成中的各种差异,导致性情逐渐拉开距离。那些遇过的人,做过的事,经岁月沉淀,必然促人改变。

更为主要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为了生存往往不择手段。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遵循着一定的延续法则,世人称之为丛林法则,其实不过是物种自带的生存逻辑。凶猛的肉食动物为了存活,会残忍地捕杀弱小的草食动物;疯长的藤蔓为了阳光,就绕上粗壮的树干,最后一圈圈将大树勒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作为食物链一员,就必须参与到食物链中。因此,即便有法制、道德等多重约束,人类社会也常常隐约着此种生存逻辑,而这些最终都会融入人性。

如此,人性总体上必定带着趋利避害的生存印记。经过几千年薪火相传的文明接续,人类早已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存困境,在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便利中,生存表象已然彻底改变,但无论怎么变,人性都跳不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逐利本性,因为这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逻辑,一直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看看浮躁而茫然的世人吧,生活再好也难以满足,对财富的奢望无休无止;境遇再顺却少有敬畏,对地位的贪求处心积虑。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掉进了自设的欲望泥潭,永无止尽的欲念导致各种不易,必然引发负能效应,带来情绪自虐,人心在生活的慌张中变得更加自私,否则,世人的这些“追求”怎能实现?又何谈“大富大贵”呢?

知乎上有关人性的吐槽确实不少,有些读来蛮有意思。有位网友分享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房地产老板感激一位部下的忠诚,打算奖励该员工一套房子。他让该员工在公司开发的小区里任选一套。结果该员工选了一个120平米的大套,让这位老板很是不爽。他以为该员工会自觉地选一个80平米的小套,“没想到他这么贪!”,随后他改变了主意,自作主张地送给该员工一个80平米的小套。后来,这位部下心怀不满地离职了,这个老板也憋屈地失去了一位好员工。

呵呵,这便是真实人性!这位员工贪心吗?应该说确实有点贪心。而这个老板呢?细想一下,老板不但贪心,还有些虚伪,既然让员工自己去选房,就应将肚量放大了,怎能不合心意就更弦易辙?授人以桃,指着一堆桃而想着最小的桃,虚伪了吧。既然能开发房产,这位老板多少会有些见识,他怎就无端地去考验人性呢?
不少时运不济之人遭受了现实毒打,领教过人情冷暖后,常常感慨人性的丑陋。确实,为了物质需要,尽可能获取财富,人性必然自私而贪婪;为了精神慰藉,尽可能撑起脸面,人性总也虚荣并势利。

虚荣心与势利眼作祟,盲目攀比下的努力无望后,羡慕嫉妒恨开始了,是非也随之产生,凶险的人性暗流吞噬着欲求“大富大贵”的芸芸众生。身心疲惫的世人相互领教着同类的无情戕害,也因此有了切身感受:人性最大的恶,莫过于恨你有,怕你富,笑你无,嫌你穷!
人有攀比心其实也正常,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

但不少人自己过得好可以,却对“别人有”嫉恨于心,不能接受别人的超越。“凭啥啊,我不行,你也甭想好!”于是乎,使绊子、放冷箭、传谣言、告恶状,极尽诋毁之能事。如此,人堆里始终暗流涌动,无形波澜和无良冲动了无止尽。在这种“恨你有”心态下,世人一直在攀比,他们不患寡而患不均,恨人好、恨人富、恨人贵,莫名嫉恨触发了揪心隐痛,幸福感比没了,一个个心累异常,戾气裹挟下的生活洒落了一地鸡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