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振斌,男,苗族,1969年4月生,贵州松桃人,曾担任松桃县级报《松江之声》副总编、县委政研室主任,现在松桃县委办工作,爱好写作,先后在《首都文学》、《西散南国文学》、《巅峰之巅》、《岁时文学》、《旅游作家》、《中国诗歌网》、《国家诗人地理》等报刊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在参与“国投信达杯”、“三木秉风杯”、“天裕泰杯茶之缘”等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好文章就是让你永远醉不醒的美女,我愿守护她一辈子。
刘振斌参赛作品展示(散文类)
编号:38
“花灯”的演绎
作者:刘振斌
现在,花灯已经成为春节期间农村文化的一道主要大餐。花灯怎么来?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提到花灯,还得先说茶灯,因为花灯也叫茶灯。
茶灯,顾名思义一定与茶有关,但又与茶有区别。“茶灯”是“茶”的艺术化,把“茶”包装打造成为文化就推出了“茶灯”,“茶灯”必须以“茶”为基础、载体、“引子”,离开了“茶”,就不会有“茶灯”了。
提到“茶灯”与“茶”,我们就从“梵净府城”“文化老区”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去寻找他们的关系吧。
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有一个除县城外的重要商贸集镇和文化中心,素有“梵净府城”“文化老区”之称,是黔东五大古镇之一,这就是孟溪镇。
孟溪镇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文化老区”,孟溪镇之所以成其为“文化老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茶”有关,更与“茶”艺术化为茶灯文化有关。
孟溪茶灯的来源史实际上就是茶的发展史。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松桃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并被朝廷所选用,素有茶乡之美誉,而松桃种茶制茶重点在孟溪。到明朝,种茶、制茶、饮茶在松桃县境内已普及。相传,孟溪民间制茶艺人为表示庆贺,把采茶、制茶过程中男女歌舞戏耍汇编成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由于白天上山采茶,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聚在一起一边选茶一边歌舞,选茶歌舞的过程也就产生了“灯”,“茶灯”也伴随着茶歌舞诞生了,“孟溪茶灯”就这样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采茶时节到了,他们载歌载舞跳灯迎接。
那么,孟溪花灯又是怎样命名出来的呢?据传,孟溪花灯的命名源于“十二采茶娘子”茶歌。孟溪花灯起初是叫孟溪茶灯,大约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种集灯、歌、舞、戏、锣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是孟溪民间为制茶艺人表示庆贺,而把采茶、制茶过程中男女歌舞戏耍汇编成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由于茶山文化“十二采茶娘子”白天要上山采茶,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聚在一起一边选茶一边歌舞,“灯”就这样伴随着茶文化歌舞诞生了,孟溪茶灯就这样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因为“茶灯”又唱又跳,就像串花一样迷人好看,所以人们也把“茶灯”称为“花灯”。
孟溪花灯是怎样表演来展示的呢?孟溪花灯唱跳表演很多,种类分为“迎灯拜主”、“开财门”、“跳灯唱戏”、“化财送灯”四个部分,主要角色分“唐二”(丑角,有的班子称刘二,店小二等)和“幺妹子”(旦角),担任了花灯的全部歌舞说唱表演。因有“女不跳花灯”之俗,幺妹子角色通常由男角扮演。演员除丑角和旦角外,还有帮腔人员,人数从10多人到数十人不等,还有部分人握举着一盏戏灯,站在表演区周围,既照明,又防止个别观众干扰演出,在遇到主演员需要帮腔时共同帮唱或搭白;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有鼓、锣(分铜锣、勾锣)、钹(分头钹、二钹),具体打法有鸡啄米、急急风、懒龙过江、鸡拍翅、龙摆尾、凤点头等,后来有的班子把二胡、唢呐、笛子等乐器也引入花灯,增加了花灯的音乐表现力。由于花灯文化的音乐和表演形式都无法用文字来加以记载和传承,所以千百年来都只能靠群众代代口耳相传。逢年过节了,他们要跳灯庆贺;跳灯的时候,有他们花灯歌舞铁定的规矩:先祭灯开财门,最后安龙神结束。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晚上总能看到镇上组织后硐、寨杆等几个村子的花灯队举办专场孟溪花灯晚会。开演前,两个中年人在戏台下放上一张四方小桌,桌子前供着两盏灯,还有煮熟的刀头肉和蜡烛,一个大约70多岁的老者在桌子边点烛、燃香、烧纸,对着灯三叩九拜后,孟溪花灯才正式开演。
孟溪花灯发展到现在,艺术性如何呢?孟溪花灯,多半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组织花灯表演队,跳灯时间在农历正月上半月。花灯队不仅在本村寨活动,还要受邀去邻村或集镇演出。花灯按用途分通常有排灯、戏灯、耍灯等。排灯作为拜主人和拜客人及引路之用,戏灯演出时用。耍灯为装饰灯,起装饰、照明作用。孟溪土家族跳花灯按其民俗功能可分为太平灯、寿元灯、架桥灯、子灯等种类。有祈福消灾、添福加寿之意,祝愿男青年早得佳偶、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等。跳花灯 (表演)的过程分为迎灯拜主、开财门、跳灯唱戏、化财送灯等程序。孟溪镇周围一带每年正常活动的花灯班子有20多个。
花灯作为一种文化,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当前,孟溪镇组织老年协会和妇女协会联合建立了“孟溪业余花灯表演队”,由镇里出资24.7万多元购买了服装、道具、乐器等,并请来民间老艺人指导排练。花灯队伍建成后,他们把党的一些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编写成唱词,经常下到农村,走进黔湘渝边区,以独特的花灯文艺义演形式大力歌颂新社会,唱响新生活,引导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立足“四新”抓“四化”、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