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龙凤柏
作者: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张斌

在崇信一小《明信楼》前的花园里有一棵龙凤柏,树龄超过了30年,可以用高大苍老来形容。那是2018,年学校实行整体搬l迁时,从老校区移过来的。当时我们移树时遭到了文管所工作人员的极力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学校已经搬迁了,这儿已划拨给他们单位,所以,这棵龙凤柏也就成他们单位的了。我们争辩说:“自武康王被封驻崇信,这个院子至今已有1200多年,解放到现在也70多年了吧,那康王庙里那么多的古树名木都到哪儿去了?咋不见一棵大树呢?把这棵树留下说不定那天也没了!所以,我们要移走了!”为了挖走这棵树,我们极力刺激和诡辩。事实上,据《县志》载,武康王庙院,包括老一小(文庙)的院子里曾经有好几棵古槐古柏,都树干粗壮,四五个人牵手才能搂过来,树冠荫翳蔽日,树上鸟巢无数,清晨“百鸟朝凤”,黄昏众鸦聒嘈。民国17年(1928年),时任崇信县长的杨承基就在他的《古槐行并序》中写道:“槐在县隍庙,奇特古老,经久常荣。”“盘根错节,千奇万状”。但这些树最终因天灾或人祸,已踪迹无存。上世纪90年代,修建时就曾挖出过一批很大很老的柏树根。就这样,经过据理力争,我们将这棵树强行移了回来。人就是这样的,当鲜花盛开时,你只看到了她的美丽,可有谁曾细想过她们都经历了些什么?这棵龙凤柏与崇信教育很有渊源,它经过了几代师生的精心培育,见证了崇信一小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亲历了从锦屏小学走到城区一小,再到新校区的历史变迁。

记得 1993年,我调入锦屏小学时,它就长在校园里的一个小花盆里,只有拇指粗细,高不过1米,大家都说:这是肖福善老师从家里拿来的。花盆一直放在离校门口不远的土房山墙下的黑板前,沐阳光,经风雨,朝迎晚送,数年它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进进出出。
1996年,学校“普九”时,拆掉了那些土木结构的教室,建起了一座四层单面教学楼,并在中院修了旗台,旗台下又筑了一个小花坛。可花坛里栽什么好呢?经过合议,大家一致认为:就栽肖老师花盆里的那棵龙风柏。一则它常青,是校园里为数不多的绿色;二则坛大,可给它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生长空间。于是,在于进合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几个年轻人把那棵龙凤柏从花盆里倒出来,移到了小花坛里。一晃8年过去,这棵龙凤柏就长高了,也长大了,近乎参木,长成了一棵碗粗的大树。
2004年,为了不影响市容,靠近校门口的那6间土木房被下令拆除,学校就在此处新建了一个大一点的花园,又把龙凤柏从旗台下的小花坛里移了出来,长在最显眼的地方。又数年过去,龙凤柏一下子长了三米多高,枝粗叶茂,像一座小山似的。但它长了好多个头,像一伙人站在一起。期间有领导检查学校工作,见这棵柏树冠大头多,覆盖了大半个花园,就斥责说:“太不像话了,把个树不管理,剪都不剪,看长荒了么!”我们笑而不答,一则,龙凤柏生来就这么个品种,不是一枝独秀的;二则,我们将它美其名曰: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象征。
所以,2018年搬校时,我们不惜与武康王庙的工作人员“吵上一架”,将它像请元老一样请了回来。去年,退休老教师李旭东老师给我发了一张他保存了30多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9位老师在两层办公楼前的合影,在他们的面前摆放着两个小花盆,靠左边的花盆里栽植的正是这棵当年还很嫩稚的龙凤柏,不高,细细的,很弱小。如今,照片上的老师(包括肖老师在内)已有3位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这棵龙凤柏却更大更绿了。
现在,它就长在校园《明信楼》前的花园里,在一片大树堆里,它默默无闻,成为校园里又一棵有故事的大树。
